大气降尘研究现状

大气降尘研究现状
大气降尘简介
大气降尘(Dust fall)是指在空气环境条件下,依靠重力自然降落于地面的空气颗粒物,这些颗粒物源于多种途径,并且具有形态学、化学、物理学和热力学等多方面的特性,粒径多在10μm以上。但在静止的空气中10μm以下的尘粒也能沉降,此外,当空气湿度较大或者发生降水时,气溶胶通过冲刷作用也可以降落于地表形成降尘。所以广义上的大气降尘也包括部分大气气溶胶。植物提取大气降尘是地球表层地气系统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降尘过程有重要的环境指征意义。大气降尘计量单位为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地表降尘量,表示为或[1]。大气降尘是地球表层地-气系统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空气动力学角度上讲,由于大气降尘极易沉降,所携带的污染物易造成近源污染;但在风力较强劲的时候,大气降尘也能在大气中长距离建议而造成远源污染。由于大气降尘不仅危害人类健康[2],还改变大气辐射平衡[3],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好土壤性质等[4],因此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5]。
大气降尘的理化特征
大气降尘监测是进行降尘沉积物特性研究的首要工作。采集降尘样品后, 常规分析内容一般包括沉积速率、粒度分布、矿物成分和元素组[5]等。大气降尘的理化特性取决于下列3个基本因素[5]。(1)源区物质的性质;(2)侵蚀时风的速度和湍流速度决定了风可以启动和带走哪种颗粒;(3)粉尘被输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按粒度大小、形状和密度,在搬运过程中粉尘将被分选, 因此, 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矿物和化学分异作用也随着增强。通过对大气降尘理化特性的分析, 可以推断其物质源区、传输机制及环境效应等。
汽车半轴套管1.3.1 大气降尘的粒度特征
降尘颗粒物的粒度构 与大气搬运时的动力环境密切相关。一般说来,距沙尘源区越远的下风方向, 大气中悬浮粉尘的平均粒径一般就越小, 地方性的粉尘比一般长距离搬运的粉尘颗粒要粗得多, 另外,地方性粉尘的粒度分布也强烈强烈受着源区物质粒度的控制, 人为源产生的颗粒物比自然源产生的颗粒物要细[ 24,25] 。在源区附近, 由于粉尘颗粒的搬运表现为悬浮、跳跃和变性跳跃相结合的方式, 因此降尘粒度明显显示分布范围较宽的特点。肖洪浪[22]报道的沙坡头降尘的中值粒径为85um,上限为250um,在远离沙尘源区的北京,刘东生[3]报道的降尘中值粒径为20. 1Lm,上限在150Lm 左右。在大陆上采集的粉尘常常含有地方性
物质和远距离搬运物质的混合物, 有时导致粒径分布呈明显的双峰态。许多研究表明,现代大气降尘的粒度分布特征与黄土的非常相似,证明了现代降尘是地质时代风尘活动的继续, 现代风积作用仍在进行,但二者的粒度参数存在差异, 可能与黄土化过程有关[ 26, 27] 。从不同的天气情况来看, 一般说来,由于沙尘天气发生时风速较大, 可以搬运更粗的颗粒物, 因此与非沙尘天气降尘相比,沙尘天气降尘的平均粒径要偏粗, 分选更差,这也是它在搬运过程中不稳定的大气动力环境的反映。王赞红[27]报道的北京市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降尘的中值粒径分别为 和,分选系数分别为和 。李玉霖[28]报道的兰州市两种天气降尘的中值粒径分别为30. 25Lm和,分选系数分别为和。
1.3.2大气降尘的化学特征 矿石运输车
自然源和人为源产生的粉尘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和磁化率均有明显差异, 来自不同自然源的粉尘的化学特性也有较大区别。来自于地壳源的粉尘,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云母、绿泥石、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等,然而, 任何一种粉尘的精确组 取决于源区物质的性质。粗粒粉尘一般富含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而远距离运移的粉尘典型地富含云母和粘土[ 5]。粉尘颗粒物的矿物组成也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比如, 溶解在大
气中的气态污染物 很容易与方解石等固体颗粒物发生反应生成如石膏之类的硫酸盐粒子[29  32] ,另外, 燃烧产物中会含有大量成分为的球粒,而地壳岩石中没有含有该成分的矿物[26]。
降尘颗粒物的元素组 是分析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应用富集因子(EF)来表 示大气中元素的分布、传输、富集和判断元素的来源等[25,33] , 当降尘中某一元素的富集因子显著大于1时,表明该元素在降尘中被富集, 可能人为源对其影响较大,当富集因子接近1时,表明该元素主要来源于地壳源。而地壳源产生的颗粒物中, 元素A l 、Fe、K、Ti具有几乎相同的浓度粒度分布, 在粉尘的大气搬运过程中,即使某种大气清除过程对某一粒级有选择的清除程度较大,但在各个粒级以及全样上, Fe/Al、K/Al、Ti/Al的比值应基本保持不变, 因此利用这些元素的比值,可以追踪粉尘的源区[34, 35]。
大气降尘的来源也可以通过降尘颗粒物的其他性质来判断,比如人为源产生的粉尘由于含有燃烧物质因此比地壳源粉尘颜偏暗[ 18, 25, 27] 。
另外,人为源产生的颗粒物的磨圆度一般好于地壳源产生的颗粒物, 而同样来源于地壳源,经长距离搬运的颗粒物由于相互碰撞摩擦,其磨圆度一般好与方性颗粒物[25]。
zyzq 大气粉尘的形成、传输、沉降机制
1.4.1  大气粉尘形成机制
降尘是大气中粉尘的沉积物,大气中粉尘颗粒物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类。在自然源和人为源中都有一次和二次颗粒物的来源。自然源中一次颗粒物的来源主要有: 土壤颗粒物和地球表面的沉积物、火山喷发形 的火山粉尘、由各种火灾产生的烟尘颗粒、海洋中波浪破碎和气泡爆炸产生的大气气溶胶、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分解形 的宇宙粉尘、生物界的花粉、孢子等。二次颗粒物的来源主要有:森林中放出的碳氢化合物经光化反应后产生的微小颗粒, 自然界硫、氮、碳循环中的转化物等, 人为源主要包括工业过程如矿山和露天采石场等产生的工业粉尘 [5, 11] 。据有关资料统计[ 12], 全球自然源的发生量中一次颗粒物为1207×10 t/a, 二次颗粒物为1105×10 t/a。关于自然源和人为源的产生量, 各种资料的统计结果都有所不同。赵德山等[ 13]认为, 人为活动产生的量约占9%-11%, 随着工业的发展, 人为源的量还会增加。在自然源中, 土壤颗粒物和地表沉积物的 粉尘产生量是很大的,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准确报道,H idy和Brock估计大气中这种来源的粉尘年总产量可达61-366×10 t/a[14]。
北斗导航认证启动
1.4.2大气粉尘的传输机制
一个颗粒一旦被逐出地表,则可借助蠕动、跃移或悬浮而移动,而颗粒被移动的距离和方式取决于它的物理特性(质量、形状)和风的速度与紊流结构。据拜格诺的风洞实验结果, 粒径大于300um 的颗粒只能在地面跃移或蠕动而不能在大气中悬浮, 粒径70-300um 的颗粒也很少被悬浮搬运, 粒径小于5um的粘粒在没有粗颗粒掺杂下不能层中并被搬运到几千km 以外[ 15, 16];肯尼斯.派伊[ 5] 认为,在地球的大气中以悬浮方式传输的粉尘颗粒几乎都小于100Lm,大于20Lm的颗粒在涡流因伴随强风而减弱时会很快沉降回地面, 能作长距离搬运的物质都是小于10Lm的颗粒,而且绝大部分是小于2Lm的颗粒。吴正[]17]认为悬移和跃移颗粒的粒径分界值为50Lm。图1为一次中等风暴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典型搬运方式。在这次中等风暴中,粒径< 20Lm 的颗粒物才可以在大气中作长期悬浮,20-70Lm 的颗粒物可以作短时悬浮,70 -100Lm的颗粒物只能作变性跃移, 变性跃移是介于纯跃移和纯悬浮之间, 颗粒通过气流移动具有随机轨迹的搬运方式,其运动轨迹受颗粒的惯性和沉降速度的共同影响。研究表明,大气降尘沉积物主要是以短时悬浮和变性跃移方式搬运的颗粒物[5]。
硫酸钙晶须1.4.3大气粉尘的沉降机制
颗粒物的沉降机制随输移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说来,大气中粉尘的沉降主要以四种机制发生 [ 5]。(1)风力作用于颗粒向上运动的垂直速度小于其沉降速度。在大气边界层内的风由于紊流而具有水平和垂直分量,垂直分量大小取决于风速大小,颗粒沉降速度取决于其质量和形状, 由于气象或地形因子导致风速局部性或区域性降低时,沉积就会发生; (2)颗粒与粗糙的、湿性的或带电荷的地表面碰撞而被俘获。任何一种湿性表面都能永久性的捕获那些与之接触的粉尘;(3)颗粒在聚合作用发生时形 集合体,从而沉降回到地面。细颗粒由于布朗运动、层流剪切、紊流运动或通过双极性静电荷出现而发生碰撞和聚合达到第一种沉降方式的条件后而被沉积; (4)由降水把颗粒从大气悬浮态中淋洗下来。以上四种粉尘沉降机制中,前两种主要为跃移或短时悬浮颗粒物(约> 20Lm)的沉降方式, 后两种主要为长期悬浮颗粒物(约< 20Lm)的沉降方式,其中第四种为细颗粒沉积的最重要机制。
  大气降尘的时空分布
大气降尘是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现象的反映[55], 因此其时空分布与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在大的时间尺度上, 降尘频率随气候的变化与环境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现代粉尘堆积的实例和历史时期"雨土"的事实表明, 降尘频繁期对应于气候干冷期, 低发期对应
于暖湿期[ 7, 10] 。根据黄土堆积速率估计,地质历史时期的大风降尘天气可能比现在频繁[15], 也有学者对此观点存在异议[56]。在短时间尺度上,从年际变化来看, 沙尘天气频率主要受风能环境的影响[50], 近50年,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沙尘天气呈减少区域,但在部分沙漠化地区则有所增加, 可能于沙漠化的发展有关[ 39]; 由于沙尘传输方向受控于风向, 因此沙尘天气的年内变化也与主风向变化有关, 降尘季节分布一般以春季最高, 夏季次之,秋季和冬季相对较低[28, 57-49] 。
目前对大气降尘尚缺乏网络化监测,历史时期的"雨土"事实表明,我国降尘范围西起新疆、东至海滨、北至内蒙、南迤长江以南,华南也有零星分布[7],并且可以认为越靠近沙尘源区, 降尘量也越大[26, 60]。即使在同一景观内, 由于受微地貌特征的影响, 降尘的差异也较明显[61]。在不同高度上, 降尘一般随高度的增高呈减少趋势, 对和田降尘的研究表明93. 14%的降尘集中在70cm 和180cm的高度[59]。
大气降尘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气降尘颗粒中的不同成分可以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同影响, 并被认为是地表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重要输入来源[1]。据分析,沙尘暴降尘中至少有38种化学元素, 它的发生大大增
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策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水质、农业生产等造 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 65,66]。研究表明, 降尘从大气中消除部分、、、、、离子,及、Cd、Zn等重金属,将其带入土壤或水域[67] , 引起土壤酸化及其他反应, 导致地表生态系统变化[68]。如欧洲南部高山湖泊没有像北部湖泊一样发生酸化的原因, 可能归功于大气降尘的影响[ 69]。另外, 降尘颗粒物可以使植物叶面被遮盖,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沉降到地表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供给, 所有这些现象的发生也会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70]。粉尘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作用也是存在的,比如降尘可以使气携氮化物被添加到土壤中[71], 可以在干旱地区形 粘结性结壳从而固定沙丘和其它活动地表,以及形 了肥沃的黄土高原等[15]。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3:2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846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降尘   大气   粉尘   颗粒   颗粒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