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显示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车辆中配备显示装置,并且显示装置的大小、数量和显示效果都在不断提升。为了改善用户在车内使用显示装置的体验,需要在车内安装环境传感器,使显示屏幕的亮度随着环境光传感器检测的环境亮度进行调节。
3.现有技术中,环境光传感器一般安装在显示装置外部,需要占用车辆空间,并且需要在车内为环境光传感器重新布线,影响了车辆的美观度,增加了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及车辆,减少了环境光传感器与显示屏的布线距离,节省了车辆空间,提高了美观度和用户体验。
5.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包括:
6.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透明盖板和环境光传感器;
7.所述透明盖板覆盖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的显示面上方;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相邻所述显示屏的显示区之间。
8.可选地,所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的显示区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投影区为第一区,所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的非显示区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投影区为第二区;
9.所述透明盖板在所述第二区设置有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设置有通光孔,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通光孔内。
10.可选地,所述通光孔还设置有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二遮光层的透光率;
11.可选地,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采用相同材料,所述第一遮光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遮光层的厚度;或者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采用材料不同。
12.可选地,车载显示装置还包括保护后壳,所述保护后壳位于所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一侧。
13.可选地,车载显示装置还包括主板和柔性电路板;
14.所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均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15.所述主板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检测的环境亮度调节至少一个所述显示屏的显示亮度。
16.可选地,所述主板包括多个子主板;多个子主板与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至少一个所述子主板电连接。
17.可选地,所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包括中控屏、仪表盘以及娱乐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
18.可选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包括顶边和底边,所述顶边与车辆底盘的距离大于所述底边与车辆底盘的距离;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与所述顶边的距离小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与所述底边的距离。
19.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种车载显示装置。
20.本公开提供的车载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透明盖板和环境光传感器;透明盖板覆盖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的显示面上方;环境光传感器位于相邻显示屏的显示区之间。由此,本公开将环境光传感器集成在车载显示装置中,节省了车内空间,且无需在车内为环境光传感器进行布线设置,缩短了环境光传感器与显示屏的布线距离。
附图说明
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3.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0.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载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透明盖板2和环境光传感器3。透明盖板2位于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的显示面上方;环境光传感器3位于相邻显示屏1的显示区之间。
31.具体地,图1中示例性地示出了车载显示装置中包括两个显示屏1,显示屏1可以为液晶显示屏、led显示屏或者oled显示屏等,显示屏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收到外力破坏,因此将透明盖板2设置在两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的显示面上方对显示屏1进行保护,避免显示屏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被损坏,透明盖板2可以选用材质透明且抗应力能力强的材料,示例性地,透明盖板2可以为玻璃盖板、树脂盖板或者蓝宝石盖板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32.显示屏1一般分为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区用于显示图像信息,在相邻显示屏1的显示区之间存在非显示区,非显示区用于布置电路或其它电子器件,在相邻显示屏1的显示区之间设置了环境光传感器3,示例性地,车载显示装置中包括两个显示屏1时,第一显示屏存在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屏存在第二显示区,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设置有环境光传感器3,环境光传感器3可以检测驾驶舱内的环境亮度,环境亮度可以作为调节显示屏1亮度的依据,同时环境光传感器3的位置不会对遮挡显示区显示的图像内容,提升了车载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33.示例性地,具体地,环境光传感器3设置在透明盖板2外部时容易收到外力的损坏,例如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发生颠簸,造成车体与环境光传感器3的碰撞,或者用户在使用显示屏1时触碰到环境光传感器3,使环境光传感器3受到损坏,因此可以将环境光传感器3设置在透明盖板2朝向显示屏1的显示面一侧,利用透明盖板2对环境光传感器3进行保护,在不影响环境光传感器3感知光线的情况下,提高了环境光传感器3的安全性,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或者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损坏环境光传感器3。
34.另外,当对环境光传感器3检测驾驶舱的环境亮度的灵敏度要求较高时,可以设置环境光传感器3位于透明盖板2背离显示屏1的显示面,避免透明盖板2对环境光传感器3的遮挡,提高了环境光传感器3对驾驶舱的环境亮度的检测准确性。
35.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显示屏1的数量不作限定,可根据车辆的实际显示要求设置显示屏1的数量。
36.本公开实施例环境光传感器3与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集成设置,避免了将环境光传感器3设置于显示屏1外部时,需要重接布置环境光传感器3与显示屏1的连接线问题,缩短了环境光传感器3与显示屏1的布线距离,节省了车内空间。
37.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2所示,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的显示区在透明盖板2上的投影区为第一区11,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的非显示区在透明盖板2上的投影区为第二区12;透明盖板2在第二区12设置有第一遮光层121,第一遮光层121设置有通光孔4,环境光传感器3在透明盖板上的投影位于通光孔4内。
38.具体地,如图2所示,将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的显示区在透明盖板2上的投影区设置为第一区11,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的非显示区在透明盖板2上的投影区设置为第二区12,为了在熄屏状态下显示屏1的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呈现出整体的隐藏效果,可以将透明盖板2处于第二区12的位置处设置第一遮光层121,示例性地,由于显示屏1的显示区在熄屏状态下一般为黑,因此可以设置第一遮光层121为黑油墨层,使非显示区在熄屏状态下也显示为黑。
39.由于环境光传感器3位于设置有第一遮光层121的第二区12,为了使环境光传感器3仍然能够感知驾驶舱内的光线,在第一遮光层121中设置通光孔4,将环境光传感器3在透明盖板上的投影位于通光孔4内,示例性地,通光孔4可以为直径为5mm规格的正圆,驾驶舱内的光线透过通光孔4进入环境光传感器3中,根据环境光传感器3检测的亮度调节显示屏1的亮度。
40.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3所示,通光孔4还设置有第二遮光层122;第一遮光层121的透光率小于第二遮光层122的透
光率;环境光传感器3位于第二遮光层122背离透明盖板2的一侧。
41.具体地,为了保证在熄灭显示屏1的状态下,通光孔4具有隐藏效果,可以在通光孔4处设置第二遮光层122,并将环境光传感器3设置在第二遮光层122背离透明盖板2的一侧,避免由于通光孔4未进行遮光层处理导致通光孔4与显示屏1的非显示区的差异过大,影响车载显示装置的美观度。第二遮光层122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遮光层121的透光率,保证环境光传感器3能够感知到驾驶舱的环境亮度。
42.可选地,第一遮光层121与第二遮光层122采用相同材料,第一遮光层121的厚度大于第二遮光层122的厚度;或者第一遮光层121与第二遮光层122采用材料不同。
43.具体地,第二遮光层122可以选择与第一遮光层121相同的材料,示例性地,当选择黑油墨作为第一遮光层121时,同样选择黑油墨作为第二遮光层122,为了保证通孔处可透过光线,使环境光传感器3感知驾驶舱的环境亮度,可以设置通孔处第二遮光层122中黑油墨的厚度小于第一遮光层121中黑油墨的厚度,保证光线可以进入通孔内。由此,既可以实现车载显示装置的外观一致性,也可以保证环境光传感器3能够感知驾驶舱的光线。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遮光层121与第二遮光层122所采用的材料根据车辆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择,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4.另外,第二遮光层122可以选择与第一遮光层121不同的材料,示例性地,当选择黑油墨作为第一遮光层121时,可以选择透光率大于黑油墨的材料作为第二遮光层12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遮光层121所采用的材料和第二遮光层122所采用的材料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5.示例性地,可以设置第二遮光层122在550nm处的透光率为8%
±
3%,以使环境光传感器3能够感知驾驶舱内的光线,又能够使通光孔4位置与第二区的其它位置的视觉差异尽可能的小。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遮光层122的透光率与第一遮光层121的透光率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6.可选地,如图1所示,车载显示装置还包括保护后壳7,保护后壳7位于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背离透明盖板2的一侧。
47.具体地,如图1所示,车载显示装置中一般需要布局各种电路板、电路导线和网线等内部电子器件和线路,将保护后壳7设置在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背离透明盖板2的一侧,保护后壳7对透明盖板2和显示屏1进行保护,能够保护车载显示装置的内部电子器件和线路,避免其直接裸露在外部后被损坏,保护后壳7上可以设置如图1所示的图案纹路,提高车载显示装置的安全性和美观度。保护后壳7的材料可以为塑料、金属、玻璃、陶瓷或者碳纤维等材料,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48.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4所示,车载显示装置还包括主板5和柔性电路板6;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均与主板5电连接;环境光传感器3通过柔性电路板6与主板5电连接;主板5用于根据环境光传感器3检测的环境亮度调节至少一个显示屏1的显示亮度。
49.具体地,图4中示例性地示出了两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与主板5电连接,环境光传感器3通过柔性电路板6与主板5电连接,环境光传感器3将检测到的环境亮度通过柔性电路板6传输至主板5,主板5根据环境亮度调节与主板5电连接的至少一个显示屏1的显示亮度,示例性地,当环境光传感器3采集到驾驶舱内的亮度增强时,主板5调高显示屏1的亮度;当
环境光传感器3采集到驾驶舱内的亮度减弱时,主板5调低显示屏1的亮度。由此,利用环境光传感器3实现了对驾驶舱内环境亮度的检测,主板5根据环境亮度对显示屏1的显示亮度进行调节,改善了车载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优化了用户体验。
50.需要说明的是,主板5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的非显示区并且靠近保护后壳7的一侧,也可以设置于保护后壳7上靠近显示屏的一侧,可以利用保护后壳7对主板5进行保护,避免主板5收到外力损坏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对主板5的具体位置不作限定。
51.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载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5所示,主板5可以包括多个子主板51;多个子主板51与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一一对应电连接;环境光传感器3通过柔性电路板6与至少一个子主板51电连接。
52.示例性地,图5中示例性地示出了主板5中包括两个子主板51,两个子主板51与两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一一对应电连接,环境光传感器3通过柔性电路板6与子主板51均电连接,当环境光传感器3检测到驾驶舱内的亮度发生变化时,子主板51根据环境亮度调节显示屏1的亮度。环境光传感器3也可以如图1所示,通过柔性电路板6与一个子主板51电连接,子主板51根据环境光传感器3检测的环境亮度,调节与子主板51连接的显示屏1的亮度,未与子主板51连接的显示屏1的亮度保持不变。
53.可选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可以包括中控屏、仪表盘以及娱乐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
54.具体地,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显示屏1一般可以分为中控屏、仪表盘以及娱乐显示屏,中控屏可以显示车辆的倒车影像、播放录像或者显示导航路线,仪表盘可以显示车辆各系统工作状况,娱乐显示屏可以显示音乐、电影或者新闻等娱乐信息。
55.车载显示装置例如包括两个并联设置的显示屏1时,两个显示屏1可以分别为中控屏、仪表盘和娱乐显示屏中的任意两种,两个显示屏1也可以均为中控屏,或者均为仪表盘,或者均为娱乐显示屏。当车载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时,可以按照两个并联设置的显示屏1设置的方法进行设置,在此不作赘述,显示屏1的具体种类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56.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3,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包括顶边100和底边101,顶边100与车辆底盘的距离大于底边101与车辆底盘的距离;环境光传感器3与顶边100的距离小于环境光传感器3与底边101的距离。
57.具体地,结合图2和图3,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1的顶边100与车辆底盘的距离大于底边101与车辆底盘的距离,由于车辆底盘处会受到座椅等的遮挡,使得车辆底盘处的环境亮度与驾驶员感知的环境亮度相差较大,为了使环境光传感器3所检测的环境亮度与驾驶员感知的环境亮度接近,需将环境光传感器3安装于靠近显示屏1顶边的位置,即环境光传感器3与顶边100的距离小于环境光传感器3与底边101的距离,增加了环境光传感器3与车辆底盘的距离,提高了环境光传感器3对驾驶舱内光线检测的准确性,改善了车载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优化了用户体验。
58.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备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有益效果。另外,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可以为燃油汽车、纯电动车辆或者油电混合动力车辆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5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0.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透明盖板和环境光传感器;所述透明盖板覆盖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的显示面;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相邻所述显示屏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的显示区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投影区为第一区,所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的非显示区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投影区为第二区;所述透明盖板在所述第二区设置有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设置有通光孔,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通光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光孔还设置有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二遮光层的透光率。4.根据权利要求3的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采用相同材料,所述第一遮光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遮光层的厚度;或者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采用材料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后壳,所述保护后壳位于所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板和柔性电路板;所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均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主板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检测的环境亮度调节至少一个所述显示屏的显示亮度。7.根据权利要求6的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包括多个子主板;多个子主板与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至少一个所述子主板电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包括中控屏、仪表盘以及娱乐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包括顶边和底边,所述顶边与车辆底盘的距离大于所述底边与车辆底盘的距离;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与所述顶边的距离小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与所述底边的距离。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显示装置。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及车辆,车载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透明盖板和环境光传感器;透明盖板覆盖多个并排设置的显示屏的显示面上方;环境光传感器位于相邻显示屏的显示区之间。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减少了环境光传感器与显示屏的布线距离,节省了车辆空间,提高了美观度和用户体验。提高了美观度和用户体验。提高了美观度和用户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

贾杨 李文博 李娟 勾晓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罗克维尔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3.10

技术公布日:

2022/10/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4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83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显示屏   传感器   环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