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基础知识汇总

第1章
1.碳酸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NH3↑ + H2O + CO2 ↑①固体逐渐减少(或消失);②试管口有水珠;③闻到刺激性气味。④塞上橡皮塞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铁锈蚀的实验现象:①铁丝表面产生红物质;②导管内上升一段液柱。
除铁锈的试剂稀盐酸;浓食盐水的作用加快铁生锈。
3.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 P + 5 O  2 P2O5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4.测定空气中氧气实验测定的结果偏大的原因:①未夹止水夹②燃烧镁带(也消耗了其它气体)或未迅速插入燃着的红磷
实验测定的结果偏小的原因: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或未等冷却就读数
5.铜绿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滴加稀盐酸后,观察到铜绿溶解,溶液由无变成蓝,同时
有大量气泡产生。
6.铜绿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  2 CuO + H2O + CO2↑
观察到铜绿加热后,绿粉末变成黑,管口有水珠出现。
7.镁条燃烧实验的化学方程式2 Mg + O  2 MgO
实验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固体。
8.取一段打磨好的镁带,放入食醋中,现象:固体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放热。
9.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碘化钾和硝酸银溶液混合生成黄碘化银沉淀。
10. 烟:固体小颗粒,常有烟产生实验:红磷燃烧,镁条燃烧,吹灭蜡烛,氯化氢氨气混合。雾:液体小液滴
11.取用药品应注意节约:没有规定用量的应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12.取用粉末状的药品一般用药匙,操作步骤:一平二放三直立。块状药品也可用镊子;液体药品盛放在细口瓶里,取用时拿下的瓶塞应倒放在桌上,瓶口要紧挨试管口,标签应向着手心,防止腐蚀标签。
13.取一定量液体药品要用量筒、滴管,读数时,视线要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则读数偏大,实际量得液体偏少;若仰视,则读数偏小,实际量得液体偏多。
14.托盘天平能称准到0.1g,称量时,药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易潮解的药品(如烧碱样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药品,如果左盘重,应该减少药品,如果右盘重,应该增加药品。
15. 仪器的洗涤干净标准: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形成均匀的水膜)
16.将药品研磨成粉末状选用研钵,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选用滴管,夹持高温物品选用坩埚钳。
第2章
1.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O CO2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空气
中发出红光。
2.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生成的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 Fe + 2O2 Fe3O4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量,生成黑固体。自动美甲机
4. 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 + O2 SO2
束线带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 H2 + O2    2 H2O
实验现象:点燃纯净氢气,发出淡蓝火焰,放出热量,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点燃CO2 + 2H2O产生蓝火焰
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 CO + O2点燃2 CO2 产生蓝火焰
7.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打磨铁丝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
是增加铁的受热面积,在细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杆,其作用是引燃铁丝,集满氧气的集气底中要预先水或细沙,目的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9. 工业上需要大量的氧气,一般是根据氧气和氮气沸点的不同,氮气沸点更低,采用分离
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10.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原理:
(1)双氧水分解制备氧气:2 H2O2MnO2  2 H2O + O2↑
(2)加热高锰酸钾:2 KMnO4△K2MnO4 + MnO2 + O2↑
(3)氯酸钾制氧气:2 KClO3  2 KCl + 3 O2↑
11. 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实验室中常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氧气。
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水倒流,造成试管破裂;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氧气可以采用排水法,当看到气泡从瓶口向外冒现象时,表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此时用玻璃片在水面下盖住瓶口,把集气瓶取出后应正(填正或倒)放在实验桌上。氧气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这是
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为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在排水集气时,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氧气。若收集纯净的氧气用排水法,若收集干燥的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
12.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目的防止水倒吸,造成试管破裂。
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复燃则满。
13.在化学反应中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的物
质,称为催化剂。
14.二氧化碳具有①密度比空气大②不可燃不助燃的性质,所以能用来灭火。
1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检验二氧化碳原理:CO2 + Ca(OH)2 = CaCO3↓ + H2O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通入紫石蕊试液中原理:CO2 + H2O = H2CO3
上述溶液再加热原理:H2CO3△H2O + CO2↑
16.二氧化碳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方法,验满的方法将燃烧的木条放在瓶口,熄灭则
人工智能建站满,检验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为CO2。
17. 电解水原理:2 H2O 通电2H2↑+ O2 ↑电解水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有气泡产生,
正极产生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以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气体能被点燃,所以负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水通电后发生化学变化,能量转化形式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18.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为“一贴二低三靠”:仪器: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
“一贴”是指: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是指: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是指:①烧杯口靠玻璃棒;②玻璃棒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边;
③漏斗下端尖嘴部分靠烧杯内壁。
果冻蜡烛19.蒸发所需仪器: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①蒸发皿中液体量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
②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③当出现较多量固体,停止加热,利用余热继续蒸发;
④转移热蒸发皿时,需用坩埚钳夹持蒸发皿,热蒸发皿应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以免烫
坏实验台。
20.鉴别硬水和软水:实验操作: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若产生较多泡沫则是软水;若
产生较多浮渣则是硬水。
21.净水时,可用活性炭吸附异味和素,有吸附作用。
明矾作用:吸附水中悬浮杂质而沉降。
第3章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例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
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纯净物中含一种分子,混合物中含不同种分子。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通电分解水的反应,发生改变的是水分子,没有改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具有水分子的性质。因此,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分子种
类,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与数目。
4.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5.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6.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质子、中子两种微粒构成的。
7.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8.一个水分子有3个原子,3个原子核,10质子。
9.分别画出11号元素和17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0. 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中得出的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11. 最早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最早发现原子中电子的是英国科学家汤姆生,
最早发现原子核的是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12.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的结论:①原子内有相对较大的空间②原子内有带正电荷的微粒③该微粒(原子核)的体积小,质量大。
13.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里必含质子,但不一定含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核内就没有中子。中子不显电性,一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
14.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5.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不同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不同分子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16. NaCl的形成过程: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Na+和Cl-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NaCl,NaCl不显电性。NaCl的水溶液中含有许多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
17.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He为2个电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得到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18. 用“大于”、“小于”或“等于”和数字填写下列空白:
(1)原子和分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如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电子数为6;水分子的质子数为10,电子数为10;
(2)阳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如钠离子的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
(3)阴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如氯离子的质子数为17,电子数为18。
19.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决定于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同种元素的微粒,质子数一定相同。硫原子的质子数是
16,氧分子的质子数是16,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微粒。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0. 元素符号的意义是:(1)表示一种元素(2)1个原子
如果是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等还可以表示这种单质。
21.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2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纯净(或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22.单质与化合物的共同点是都是纯净物,不同点是含有元素的种类数不同。
智能防盗窗23.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对) 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错)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对)
混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错)
24.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的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是氧O 、硅Si 、铝Al 、铁Fe 、钙Ca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l 2O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以及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l(NO 3)3。地核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Fe 。
25.人体中元素含量前五位的元素符号是O 、C 、H 、N 、Ca  。
海水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的元素符号是O 、H 、Cl 、Na 。太阳上含量最多的元素是H ,其次是He 。
26. 人体微量元素包括Mn 、Fe 、Co 、I 、Zn 、Cu 、Se 。
27.人体缺钙佝偻病,钙过量:动脉硬化、白内障。缺锌:侏儒症。
缺钴、铁贫血症。缺碘或碘过量甲状腺疾病。
28.钠离子Na +    ;镁离子Mg 2+  ;钙离子Ca 2+;钾离子K +;氢离子H +;
pvb边角料铜离子Cu 2+;铁离子Fe 3+  ;亚铁离子Fe 2+;铝离子Al 3+;氧离子O 2-;
氯离子Cl -;硫离子S 2-;钡离子Ba 2+;银离子Ag +;氟离子F -;
29.
铁离子Fe
2个亚铁离子2 Fe  两个干冰分子2 CO 2  3个碳酸分子3 H 2CO 3 2个碳酸根2 CO 32-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H 2  电解水中不变的微粒H 和O 锌离子Zn 2+
含氧量最高的氧化物H 2O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H 2O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H 2 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 3  氦气He
标出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NH 4NO 3  氨气NH 3  铵根NH 4+
4个磷酸根离子4 PO 43-    5个硫离子5 S 2-      氧化铁Fe 2O 3  硫酸铁Fe 2(SO 4)3    食盐水中存在的微粒Na + 、Cl -、H 2O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Al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3:24: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831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氧气   元素   原子   实验   产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