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 年第 6 卷第 15 期2019  Vol.6  No.15
196
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王瑞,郭洁
(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
采空区处理方法
【摘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并总结、归纳,进一步阐述了微丸的类型和制备工艺,包括包衣锅滚制法、挤压制粒-滚圆法、离心造粒法、流化床制丸法、流化床喷涂法、冷凝制粒法。
【关键词】微丸;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5.196.02
微丸是指直径为0.5~1.0 mm之间的球形或者类似球形剂型,可装入压片、胶囊中,也可制作成其他制剂。微丸属于多单元剂型,一般单次给药的药量为若干小丸构成,正是因此特点使其比其他口服剂型更具优势:载药微丸可在肠道内广泛分布,以避免局部药物过多、药效不均匀的问题,即可起到效果,
又避免对肠道造成的损伤;微丸的直径较小,即便幽门括约肌已经闭合也能通过幽门,并且不会受到胃排空的过度影响,可实现疗效重现。
1 微丸的类型
按照释放速度划分,微丸的类型主要有缓控释微丸、速释微丸和控释微丸。微丸既可以压制成片剂,也可将速释微丸和缓释微丸装入同一个胶囊中,制作成控释胶囊剂,提高效果。缓控微丸结构划分,可分为膜控性微丸和骨架型微丸两种。
1.1 速释微丸
内翅片管式换热器速释微丸是通过融合主药和相应的辅料,制作成微丸,这种微丸的释放功能较为迅速。一般情况下,速释微丸30 min内的释放率为70%之上。微丸处方通常通过崩解剂的使用与调控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的控制。
1.2 膜腔型微丸
膜腔型微丸主要是由外层包衣和载药丸构成。先制作丸芯,然后用外层包衣进行包裹。丸芯内不但包含了药物,同时也含有粘合剂及稀释剂等辅料。包衣材料也可增加致孔剂、增塑剂、抗粘剂、着剂等,以调整药物的释药效率。
方波信号发生器1.3 骨架型微丸
骨架型微丸为一种缓释丸,通常由主药、致孔剂和阻滞剂构成。其中常用的阻滞剂包括水不溶性高分子聚合物、蜡质脂肪和亲水性凝胶类等。药物本身的理化特点和微丸孔隙对药物的释放有直接影响。因此,可在处方中加入适量的致孔剂,使微丸内部孔隙增加,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乳糖和羟丙甲纤维素是常用的致孔剂。尤其是对难溶的药物来说,如果没有选取合适的骨架材料,则会影响药物的释放效果。
2 微丸的制备工艺存取一体机
2.1 包衣锅滚制法
包衣锅滚制法主要有两种:空白丸芯滚丸法和滚动泛丸法。其中滚动泛丸法是将药物和辅料制作成软材,经筛网制粒、干燥后形成母丸,然后将母丸置入包衣锅内,使其随包衣锅滚动,并喷入适量的干粉与润湿剂,使母丸包裹上粉料,增加丸径,重复进行,直到微丸达到粒径要求。比如肠溶红霉素就可利用该种制备方法[1]。
为了使微丸的圆整性更好,可通过“丸模法”实现,即利用淀粉细粒或者蔗糖当作“丸模”,也就是空白丸芯,然后将水作为粘合剂,之后加入药物和辅料滚动而成含药丸芯,干燥后在重复操作几次,直到微丸大小达标,最后包上薄膜衣[2]。
内外网切换器
相比于传统制备方法而言,包衣锅对设备的要求较低,应用的成分主要是普通辅料,价格较低;而微丸大小的分布区域较广、成品率不高,且工艺较为复杂,要求操作者的专业能力较强。
2.2 挤压制粒-滚圆法
该设备主要分为两部分,即挤压与圆滚。将粘合剂加入药物和辅料粉末中,制成软材,使用挤压机对软材进行挤压,使其通过相应的孔隙或者筛形成直径和长度一定的条形圆柱状,通过滚圆机的高速运转形成丸,这种丸具有较高的真球度。挤压制粒-滚圆法是当前普遍应用的一种成丸方式,其特点在于颗粒表面光滑、制粒效率高、圆整度较好、颗粒分布带较窄、含药物较为均匀等。
2.3 离心造粒制备法
离心造粒法中喷浆流量和供粉速率是影响造粒质量的重要因素,这种方式是近些年微丸制备研究的一大热点。通常主药与辅料比例约为l:5,制备含药素丸,分别用聚丙烯酸树脂RL/RS20:1和7:3对素丸进行包衣,再将两种包衣微丸等比例配混,即可达到释放度要求[3]。其通过对包衣设备改进实现微丸的生产,通过对包衣设备的改进使微丸制备可更快的干燥、节省操作时间,操作密闭进行、减少较差污染,可连续喷雾及程控操作,制备的微丸真球度更高。
2.4 流化床制备法
倒立摆
这种方式是在流化床内放入空白丸芯,调节鼓风机,使空白丸芯形成流化状。将药物和相关辅料进行混合,形成液状,经由管路,将药物运输到流化床中,利用雾化压力在空白丸芯上进行喷洒,直到微丸粒径达到标准,则停止喷雾。在流化床上便可进行流化床干燥,之后可包衣。流化床制备法的优势在于省时省力,另外,流化床的空间较为密闭,不会浪费较多的无聊。在包衣工作中,由于微丸为流化状态,因此可以降低微丸的粘连状况。这种方式制备的微丸圆整度较好、且大小均一、粒度分布较窄。流化床选用侧喷,将双氯芬酸钠混悬液喷入蔗糖空白丸芯,干燥,通常选用乙基纤维素等辅料为阻滞剂制备了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体外释放度的研究,体外释药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Kr0=8.78%·h-1(t≤8 h),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具有较好的释药性能,为一种较理想的口服缓释剂型。
2.5 流化床喷涂法
流化床喷涂法也叫空气悬浮包埋法。其设备的主要构成部分为:空气压缩系统、喷雾系统、动力加热系统和控制系统。床体中央的圆形导向筒内粉粒在气流的作用下加速上升,形成类似喷泉的流态化,并同向喷洒包衣液雾
(下转198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3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823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微丸   制备   药物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