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防制(一)蚊虫的危害与形态分类

参考文献:
[1]周明浩,吴健,张爱军,等.捕蝇器与诱蝇笼捕蝇效果的比较试
验[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5,11(5):3112313.
[2]张爱军,章进宝.蝇类诱捕瓶诱捕蝇类的试验研究[J].卫生
杀虫药械,1999,5(4):27228.
[3]高勇,叶枝荣,钱锋,等.蝇类诱捕器灭蝇效果观察[J].中华
卫生杀虫药械,2004,10(1):16218.
[4]林导成,林敬华,瞿恒生.诱蝇剂结合捕蝇笼的诱捕效果研究
[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1,7(4):40241.
[5]郑朝军,徐仁权,冷培恩,等.不同诱捕材料在捕蝇笼中诱蝇效
果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15(3): 1942196.
(收稿日期:2006201228)
=讲座>中图分类号:R18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781(2006)0420289205
蚊虫防制(一)
)))蚊虫的危害与形态分类*
徐承龙1,姜志宽2
(1.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210003;2.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
蚊虫是四害之一,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除少数种类外,大多数都吸血,对人畜不但会骚扰和叮刺,而且还能传播多种疾病,危害很大,为重要的医学昆虫。蚊虫的防制应以环境治理为基础,化学、生物、物理等防制为主要手段,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防制的目的采取综合性措施,将蚊虫控制到不足为害的水平。
1蚊虫的危害
1.1传播疾病
1.1.1常见蚊媒病的种类¹国内:疟疾、丝虫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º国外:除上述外,尚有黄热病、西尼罗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圣路易脑炎、基孔肯雅热等。
1.1.2世界蚊媒病危害情况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被蚊虫所传疾病的威胁之中,如:按蚊传播的疟疾,在90多个国家中流行,有近23亿人口生活在受染的危险环境之中,受染人每年达3亿~5亿,每年因疟疾死亡的人数在150万~270万人,仅非洲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18亿美元;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100多个国家中流行,受威胁人数达25亿之多,每年患病数在1000万~2500万人,死亡人数达25000人;淋巴丝虫病在83个国家中流行,共有淋巴丝虫感染者112亿,有11亿人口受威胁,每年有近1亿人受感染;黄热病在1970 ~1995年期间,曾有41个国家报告流行,每年报告病例数平均在1200例,死亡340例,死亡率在30%左右,在这期间报告总死亡人数达8500多例,死亡最多的一年(1988年)达1714例;乙脑在1971~1994年,在亚洲的发病总数达1281427例,平均每年发病人数都在5500例以上,死亡率在5%~10%之间,在这期间共死亡53244例,平均每年死亡2315例。
1.1.3我国4种蚊媒病危害情况¹疟疾媒介主要有4种: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表1)。
表1我国常见蚊媒病的主要媒介蚊种
蚊媒病种主要媒介蚊种
逐步追踪
寄生虫类疟疾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
劣按蚊等
做指挥中心控制台丝虫病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淡库蚊、致
倦库蚊等
病毒类乙型脑炎
三带喙库蚊、淡库蚊、致倦库蚊、
白纹伊蚊等
登革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我国疟疾流行历史久远,云贵、两广和闽台一带,自古称为瘴疠之地。解放前疟疾在我国流行十分严
重,1932年长江下游地区发生水灾,暴发疟疾流行,发病率达60%,死亡30万人。在建筑滇越铁路时,恶性疟严重流行,有些地段民工死亡达50%,前后约死亡20万人,有/一根枕木一条命0的传说。解放后,由于大力开展疟防工作,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疟疾是一种传播快、易反复的传染病,在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曾发生大范围的暴发流行,1960年和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分别
*=作者简介> 徐承龙(19492),男,江苏南京市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研究工作。
为1023万和2411万,平均发病率高达1554/10万和2961/10万。经过多年的积极防制,1970~ 1990年每年发病人数平均以23137%的幅度递减,至1990年发病人数已降至11174万例。疫情报告疟疾发病率已连续多年控制在0101%以下。但自2001年起疟疾疫情有所回升,2003年全国报告疟疾发病40681例,实际发病数约74万例。
º丝虫病媒介主要是: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淡库蚊、致倦库蚊。丝虫病历史上曾在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流行,共有淋巴丝虫感染者309914万,受威胁人口313亿,建国初期病人约3000万。经过科学的防制,目前我国丝虫病已进入全面消除阶段,全国16个流行省(区、市)中,除海南、安徽外,已有14个通过省级消除丝虫病审评。
»登革热媒介有2种: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据记载我国登革热的首次流行是1871年于厦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未见报道。20世纪30~40年代,曾发生几次大流行,如1931年在台湾,1940年在福建、广东
和上海发生流行。1945年9月汉口发生流行,有80%的人口发病。1978年广东佛山地区突然发生登革热流行,全省当年报告22122例。1980年海南岛暴发登革热,全省报告453151例,随后,广东和海南不断流行并波及广西。1985~1986年海南岛出现登革出血热暴发流行。广东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均发生流行。福州于1944年曾发生登革热流行,在停息50多年后,1999年7~10月发生从东南亚归国人员带来的输入性登革热流行,发病1549人。2001年澳门出现登革热暴发。2004年10月宁波慈溪市因归国人员发病引起流行,发病83人。登革热的媒介伊蚊在我国广泛存在,当蚊虫达到一定密度时,一旦有登革热传染源输入,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据报告,江苏、四川、北京、湖南、上海、河南、江西、山东、贵州、云南、武汉等省市也出现过输入性散发病例。1978~2001年,全国共报告68万多例,死亡501例。1981年在台湾的屏东县登革2型病毒引起的流行,共发病13000例;1988年流行波及全岛,报告10420例;2000~ 2001年发病1950例,至今流行不断。
¼乙脑主要媒介是三带喙库蚊、淡库蚊、致倦库蚊。我国除青海、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1966年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发生较大流行,病例数增多,仅山东省就发病32810例,发病率达56108/10万。1971年再次发生类似流行,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的病例数都超过10000例,其中江苏发生28435例,发病率为53106/10万。综观历年来各省、市、自治区的流行情况,以北京、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上海等省、市发病较多。1980年以来全国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以福建为例,1962年发病7491例,发病率为40138/10万;197
1年发病6584例,发病率为31155/ 10万;1980年发病951例,发病率为318/10万;1998年发病64例,发病率为01196/10万。病死率由建国初期的30%降至10%以至5%以下。
112骚扰吸血新疆地区蚊、蚋是夏、秋季的优势种,对当地军民及牲畜叮刺骚扰极甚,反映强烈。北湾地区在蚊虫活动季节高峰,叮刺指数166只/人#m i n,在荒漠草丛一帐次5m in即可捕1054只。曾观察到在人背部拍打一巴掌就可打死45只蚊虫。蚊虫中以刺扰伊蚊危害最严重,刺扰伊蚊5月下旬出现,6月下旬出现高峰,此时一帐次5m in捕获690只,到9月下旬才销声匿迹。2004年7月,经24 h连续观察,一帐一昼夜共捕蚊10233只,其中刺扰伊蚊10181只占捕获蚊虫总数的99150%。每当进入荒漠草丛巡逻,成蚊蚋尾随追逐,1人15m i n内受侵袭叮刺的蚊蚋达4750余只,平均1m in有300余只叮咬。
黑龙江珍宝岛地区的/三班倒0吸血双翅目昆虫由蚊、蠓、蚋、虻组成,以蚊、蠓为主。当地有50余种吸血蚊蠓,其中刺扰伊蚊和刺螫库蠓为优势种。春季蠓类最多,夏季蚋的数量占优势,秋季刺扰伊蚊占优势。据调查,8月下旬江边林间1人帐次可诱到2172只蠓,9月初1人帐次可捕蚊1571只,绝大多数为刺扰伊蚊。
2蚊虫的形态分类
蚊虫属双翅目(D i p tera)长角亚目(Ne matocera)的蚊科(Cu lic i d ae),其种类繁多,迄今全世界已知种类达40个属、3200多种。我国已知蚊类达18个属、380多种和亚种。蚊虫的分类和正确鉴别是媒介
调查、生态学研究和防制实践的重要基础;目前分类鉴别多数限于对成蚊和Ô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别。
2.1形态特征
21111成蚊蚊虫是全变态昆虫,成蚊分头、胸、腹三部分,是体细、足长的小型昆虫。头的前端有一长喙,是蚊虫取食的口器,绝大多数雌蚊的口器适于叮刺吸血,翅脉和翅缘都有鳞片,头、胸、足以及多数蚊虫的腹部也覆盖鳞片,这是区别于其他双翅昆虫的特征(图1)。
2111111头部呈球形,两側具复眼一对。两眼之间有分节(雌蚊15节,雄蚊16节)的触角一对,雄蚊触角上密布长毛,雌蚊毛短而少。在头的前端正中处有一细杆状的喙,喙由下唇鞘及藏于其内的6
图1 成蚊的外部形态
个刺器组成。雄蚊的刺器退化,故不能叮刺吸血。于喙的两側有分节的触须一对,一般雌蚊短,雄蚊长(库蚊、伊蚊)或等长(按蚊),为刺吸式的感觉器官(图2)。触须上常有白环和白斑,是鉴别种类的特
夺刀器征之一。
图2 雌、雄成蚊(按蚊)的头部
2111112 胸部分前、中、后胸三部 前胸退化,中
胸最为发达,后胸极度退化。前、中、后胸各有足一对。在中胸背板两側有翅一对,形狭长,膜质,它的脉序为分类特征之一(图3)。后胸也有一对后翅并已退化为鼓锤形的平衡棒,为飞翔时平衡身体之用。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气门,气门周围有鬃毛,其鬃毛的数量、分布及形状是分属的重要特征之一
2111113 腹部 由10节组成,其最后两节变为外生殖器,故只见到8节。自第2节至第7节的侧缘各有气孔一对。蚊虫腹部上常生有鳞片,组成横带、
纵条、斑点,其存在的部位和形状是分类的特征之
图3 蚊翅
一。但按蚊亚种的蚊虫腹鳞通常很少。
21112 卵 蚊卵很小,长1mm 左右,形状不一,因种而异。刚产出的卵为灰白,但很快就变成黑。库蚊卵多为长圆形,许多卵连在一起如木筏,称为卵块(每块约为100~150个),浮于水面。伊蚊卵为单生,呈纺锤形无浮囊,多沉于水底。按蚊卵船形,两侧有浮囊各一个,常排成图案状浮于水面。
21113 幼虫 俗称孑孓,共有4龄。第Ñ龄幼虫很小,长约115mm,第Ô龄幼虫较大,6~10mm 。幼虫分头、胸、腹3部,体生有大量长毛。其毛生长的部位及排序和形状大小以及数量的多少均是分类的重要特征。口器为咀嚼式,尾端有一根呼吸管(库蚊和伊蚊)或一对呼吸孔(按蚊)。库蚊和伊蚊幼虫头向下与水面成45b 角,按蚊幼虫与水面平行(图4)。
图4 蚊幼(按蚊)
21114 蛹 外形似逗点,头部与胸部融合为圆球形
状的头胸部。其后为细长的腹部,腹部末端有一对扁平的尾浆,在胸部背面有一对喇叭形呼吸角(图5)。蚊蛹不食能动,遇到惊扰时,即潜入水中。抵抗能力强,在无水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润,
蛹仍能发育羽化为成蚊。
图5蚊蛹及其呼吸角
212分类蚊科通常分为3个亚科,即巨蚊亚科(Toxor hynchiti n ae)、按蚊亚科(Anophelinae)和库蚊亚科(Cu lic i n ae)。
21211亚科的鉴别
巨蚊亚科:成蚊为带有金光泽的大型蚊虫,喙中部向下和后弯曲呈钩状,小盾片呈圆弧状,翅纵脉511和512之间有1个/V0字形的凹口,腹节背板和腹节都覆盖鳞片,雄蚊触须与喙接近等长;蛹的呼吸角呈喇叭状,腹节X无刚毛,幼虫口刷耙状,适于捕食,无栉齿,呼吸管无梳;卵近球形。本亚科仅有一个巨蚊属,分3个亚属,即钩喙亚属、林蚊亚属和巨蚊亚属。全世界有50余种,我国已知8种。雌蚊不吸血,无医学重要意义。但是,幼虫是同一栖地其他幼虫的天敌(也会自相残食),有人曾把有些种类试用于埃及伊蚊的生物防制,成蚊和幼虫都可应用于培养和分离登革热等病毒。
牌位架按蚊亚科:成蚊的喙平直,小盾片呈圆弧状,少数呈三叶状(图6),腹部腹板无鳞或大部分无鳞;蛹的呼吸角呈喇叭状,漏斗部口大;幼虫无呼吸管;卵船形,除个别种类外都有浮囊。本亚科有3个属,
即按蚊属、皮蚊属和夏蚊属,后两属无医学重要性,按蚊属全世界已知达400多种,我国迄今已知达60多种。
图6蚊虫的小盾片
库蚊亚科:成蚊喙直或略弯,但不向后弯呈钩状,少数末端膨大,小盾片呈三叶状,缘毛分布在凸叶上,腹节背板和腹板密腹鳞片;蛹的呼吸角形态多样,但不呈喇叭状,腹节X无刚毛;幼虫有呼吸管,第Ø腹节有栉,腹毛不呈掌状;卵呈纺锤形、长卵形、椭圆形,但无浮囊。本亚科是蚊类最大种,全世界已知达34个属,近2000多种,我国已知达16个属300多种和亚种。三种亚科的形态特征的鉴别要点(表2)。
21212属的鉴别蚊类在我国已知有18个属、380多种和亚种,但是与医学有关的主要有3个属,即:按蚊属、库蚊属和伊蚊属。它们的蚊种总数占国内现有蚊种的7013%,(伊蚊属占3312%,库蚊属占20177%,按蚊属1613%,其余蚊属蚊种数所占比例较小)。它们各发育阶段主要形态特征鉴别(表3,图7)。
表2三种亚科蚊虫形态特征鉴别
形态特征巨蚊亚科按蚊亚科库蚊亚科
净浆搅拌机
成蚊体型中型小型小型
末端变细,并
向下弯曲
末端不变细,
不弯曲
末端不变细,
不弯曲或
略弯
后缘近512
末段有凹口
后缘近512
末段无凹口
后缘近512
末段无凹口腹节有鳞片覆盖
Ò-Ø无鳞
片覆盖
Ò-Ø有鳞
片覆盖
幼虫呼吸管有无(有气孔)有
Ø腹节无栉有栉有栉
卵形状似球状船形,有浮囊
纺锤形,无
浮囊
蛹呼吸角喇叭状喇叭状无喇叭状
表3三属蚊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形态特征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
成蚊静态
体与喙成一
直线,同停落
面成一角度
体与喙不成
一直线,同停
落面平行
同库蚊属触须
雌、雄均与喙
等长,雄者末
端膨大
雌短,雄长,
cadjohns雄者超过喙,
末端羽状
雌短,雄长,
雄者与喙
等长
体多灰,无斑
多棕黄,
无斑
多黑,胸侧
面有白斑小盾片
后缘呈弧形,
缘毛连续
排列
后缘呈三叶
状,缘毛呈三
组排列
同库蚊属足
有无白环
不定
多无白环多有白环翅多有白斑多无白斑均无白斑
卵外形船形,有浮囊
长圆形,
无浮囊
纺锤形,无
浮囊
排列散浮于水面
聚成筏块,
浮于水面
散在,沉于
水底
幼虫静态平浮于水面倒垂水面下倒垂水面下棕状毛有无无
呼吸管无,仅有气孔有,细而长有,短而粗
蛹呼吸角短粗,口宽细长,口窄略粗,口宽
图7三属蚊虫发育各期形态鉴别
(待续)
(收稿日期:2006204228)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欢迎发布广告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781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流行   蚊虫   库蚊   特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