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歌剧《魔笛》中的重唱艺术

45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 24探究歌剧魔笛》中的重唱艺术
ysn-264韩 佳
摘  要:在繁荣的欧洲歌剧发展背景下重唱作为音乐戏剧性、功能性的表现形式,为艺术塑造给予更多可能。莫扎特在歌剧繁荣发展时代通过作曲增强歌剧戏剧性,在歌剧文化体系内注入革新活力,在音乐作品中追加重唱占比且一度超过咏叹调。莫扎特利用“交响思维”创作歌剧,《魔笛》作为在莫扎特逝世前完成的最后一部歌剧,将喜剧与歌剧融合在一起且是民族歌剧范本。本文通过探析歌剧《魔笛》重唱艺术,以期为歌剧艺术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歌剧《魔笛》;重唱;艺术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韩佳(1991-),女,硕士研究生,周口师范学院助教。
《魔笛》于1791年创作完成,以德奥歌唱剧为主干,结合意大利歌剧表演形式及喜歌剧元素,借助神话题材诠释深刻思想内涵,通过寓言故事表达莫扎特精神追求。在《魔笛》中重唱占比较大,使重唱地位
随之提高,有利于展示音乐戏剧性,同时重唱可精简篇幅,削减歌剧中的冗余部分,以重唱为载体集中输出大量信息,刺激听众感官,使听众更加专注,在较短时间内能体会歌剧内涵,在或舒缓、或紧张的气氛中代入情感,增强舞台渲染力,重唱艺术重要性随之凸显。
一、歌剧《魔笛》及重唱艺术概述(一)歌剧《魔笛》简介
铁桶包装《魔笛》脚本源自童话集《金尼斯坦》(诗人威兰德),以“璐璐的魔笛”为基础予以创作,席卡内德于1780年将其改编为歌剧脚本,然而在作曲时人们并不想仅从童话故事角度出发,想以故事为依托体现道德追求。在此意图驱使下席卡内德与莫扎特基于共济会“博爱”理念充实歌剧脚本。作为流行于欧洲18世纪的神秘组织,共济会宣扬慈爱理念,将建立和平的社会视为理想,移居维也纳后莫扎特加入该组织,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一定影响。有观点认为,《魔笛》人物出场顺序、设定与关系具有象征性,可与共济会相对应。《魔笛》对歌剧创新带来极大影响,给韦伯、贝多芬及德国浪漫派作家等艺术家启发,助推欧洲歌剧发展。
(二)重唱艺术
全桥整流在舞台上声乐有多种表现形式,在单声部音乐最初的演绎形态中主要分为合唱、独唱两类。在声乐艺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声乐载体日益精细,为更好的抒发思想感
情重叠式歌唱形式诞生,为诠释深层次、复杂化情感给予支持,久而久之重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理论基础、技艺日益完整,并在歌剧发展中扮演重要角。9世纪复调音乐是重唱发展起点,其中“奥尔加农”是最早的表现形式,而后两个声部朝着多声部方向演变,到13世纪中期产生多种复调音乐并在文艺复兴时期推广,通过实践声部划分越发清晰,为重唱、合唱、器乐默契配合提供有力条件。歌剧使重唱形式得以频繁运用,18世纪受启蒙运动影响西方世界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并用重唱的方式在歌剧舞台上予以诠释。为满足戏剧发展需求,重唱形式不断变革,与戏剧充分融合,例如在《魔笛》第一幕中场景一为侍女甲乙丙的三重唱,场景七为三位侍女、帕帕盖诺、塔米诺五重唱,场景十一及十二为帕帕盖诺、莫诺斯·塔托斯、帕米娜三重唱,同时场景十四、十七均有二重唱,说明重唱在《魔笛》中较为重要,对表现情感纠葛、人物性格、戏剧冲突、主题立意有益,可揭示人物心理,增强歌剧代入感,传达歌剧价值观念、美学思想、艺术风格,体现重唱在歌剧中的艺术表现力。
电动牙刷结构
二、歌剧《魔笛》中的角塑造
在《魔笛》中人物较多,有萨拉斯特罗(大祭司、男低音)、塔米诺(王子、男高音)、夜女王(夜后、女高音)、帕米娜(夜后之女、女高音)、帕帕盖诺(捕鸟人、男中音)等,为使这些人物个性鲜明、身份明确,在歌剧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追加重唱占比,使音乐形象生动,使重唱肩负展现特定情感、角性格重大使命,同时作为戏剧结构基础是各个场景中烘托情绪的有效途
46
音乐表演
径,还能暗示剧情走势,引领观众进入歌剧世界。在重唱中各个声部角形象不同,例如塔米诺虽然音乐唱段并无突出亮点,但对剧情走势却有极大作用,唱词中蕴含故事线索。塔米诺王子是剧情推进器,从寻帕米娜开始,为与公主帕米娜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经受挑战及磨难。为使王子的形象更为生动,作曲家在唱词、旋律等方面下足功夫,使人们感受到王子思想单纯、心地善良、勇敢执着、真爱至上,王子在受萨拉斯特罗指点看清夜后的狡诈心思后又体现其善恶分明性格特点。塔米诺唱段以意大利抒情曲调为主,具有含蓄、纯净特点,有益于展现王子纯洁与善良的人物状态及精神世界。德国艺术歌曲能展现王子的绅士气质。为塑造王子形象重唱占比较大,在塑造女主角时亦用到同样的艺术处理理念。在《魔笛》场景一中三位侍女、夜后、帕帕盖诺、塔米诺五重唱,二二拍,降B 大调,快板,该唱段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叙述部分,主要讲侍女将魔笛、银铃交给帕帕盖诺、塔米诺,其二是介绍引路仙童。基于帕帕盖诺嘴部被封住,为此在第一部分其只能唱出“Hm”这个音,同时与王子的音乐风格统一且有明显区别,借助问答方式展开对话、铺陈剧情,用音乐展现帕帕盖诺的滑稽与焦虑以及对王子的同情。第一幕尾声三位仙童带领塔米诺踏上寻真理征途,在与大祭司对话进程中男主人公情绪愤怒,冲撞大祭司,同时大祭司用平和的语调演唱,凸显戏剧性,作曲家在王子的乐句上标注“schnell”(快速的),在萨拉斯特罗乐句上标注“langasm”(慢慢的),用以刻画人物状态,
在王子发现假想敌是智慧神殿统治者后意识到错误并接受大祭司意见,为王子最终迎来幸福美好的结局奠定基础,使王子得以远离无知、盲目、愤怒并走向光明。在第二幕中有三位侍女、帕帕盖诺、塔米诺的五重唱,二二拍,G 大调,快板。通过此段重唱能展现歌剧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将剧情带向高潮。男主人公时刻准备接受考验,体现其坚定信念,同时提醒与制止总是爱乱说的帕帕盖诺,在王子起初阻止帕帕盖诺时歌唱中多用力度记号,用以表现王子坚定的态度与严厉的语气,蕴含对帕帕盖诺的气愤之情。在帕帕盖诺调整状态极力克制自己时,塔米诺的歌唱旋律融入轻松、喜悦之感,用以表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同样的重唱理论在其他人物刻画进程中亦有所体现,使歌剧《魔笛》人物特鲜明、剧情生动、情感饱满,有利于增强观众共鸣。
三、歌剧《魔笛》中重唱艺术的表现
歌剧重唱类型较多,从不同的角度及特性出发会得出不同的划分结果,如按照声部数目划分、情节、音乐
表现、曲式结构划分等。以按照声部数目划分为例,二重唱在歌剧舞台上出现频率较高,通常情况下为男女混声二重唱、男声二重唱、女声二重唱,具有线条清晰、和声丰满等特点,主要侧重表现对立统一情绪。在《魔笛》这部作品中沿袭歌剧特,通过二重唱互相衬托并展现人物关系,如帕帕吉娜与帕帕盖诺、帕米娜与塔米诺的关系等。在歌剧中男女主角携手演绎二重唱,体现二人历经千辛万苦
最终战胜一切困难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的深刻感受,这段二重唱抒发二人心声,从听觉、视觉角度出发渲染幸福、温馨、震撼气氛,与咏叹调相比更能打动人心,帕帕吉娜、帕帕盖诺二重唱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展现喜剧风采。二重唱还分为同声二重唱、混声二重唱等形式,与同声二重唱相比,混声二重唱音选择更多,戏剧表现力更强,使人物关系有更多组合的可能,如母子关系、父女关系、朋友关系、仇敌关系等,在重唱的对立与统一中传递思想感情。在帕米娜、帕帕盖诺携手寻王子时进行重唱则可诠释朋友关系。在歌剧艺术中男女声二重唱极为常见,是诠释人物关系的点睛之笔,能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例如在尾声帕米娜、塔米诺经受火与水的考验并进行二重唱,预示二人终将战胜黑暗迎来光明。除二重唱外,三重唱、五重唱、多声部重唱亦各具特。其中,三重唱出现频率较高,受作曲家思想影响,“3”这个数字对共济会意义特殊,在整部歌剧中多次出现,如三个侍女、三座神殿、三个仙童等,为此在《魔笛》中三重唱出现次数较多,以柱式和弦为依托写成,亦有对话式、衬托式、自由模仿式等情况,凸显三重唱灵活性。第一幕第一场的场景为山地,三个侍女进行三重唱,周围是山崖小路及茂密的树林,一旁有圆形阶梯直通山谷,先铺垫情节,王子被巨蟒追赶并呼喊“救命”,此时音乐较为紧张,王子晕倒楼梯上的门打开,侍女们从云雾中走出手持银的矛,将巨蟒刺死并注视王子,三重唱开始且以抒情为主,表达侍女们对王子的喜爱之情,而后三人因谁应该留在王子身边这一问题发生争执,小快板、G 大调、八六拍,作曲家通过旋律刻画人物形象,同类重唱模式在第二幕十六场及二十六场中亦有所应用。三位仙童重唱时手持魔铃、魔笛,将上述物品摆放在精美的桌子上,三重唱八六拍,A 大调,小快板,运用柱式和弦织体,音响丰满且和谐,带来优雅、
圣洁之感,通过乐曲鼓励王子拿出勇气,胜利就在前方,三个仙童的重唱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陈述性,有利于剧情发展,凸显重唱作用。
四、歌剧《魔笛》中重唱艺术的创作特征
第一,音乐织体具有多样性。在歌剧中运用不同重
青梅1H
汽车安全带卡扣47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 24唱形式,根据戏剧表现要求及特定情节以音乐织体为依托输出对话内容,该内容既可以具有统一性,又可以相互对立,这取决于剧情需要,还可采用问答的方式予以体现,与生活情境较为相似,使表演内容更加亲切且具有代入感。常用织体有声部呼应型、节奏同步型、个性对立型、音调模仿型等。以节奏同步型为例,强调人物情感统一和谐,将和谐丰满音效视为主要特征,在场景或唱段开始构建柱式和弦或三六度体系,与独唱咏叹调、多声部音效形成鲜明对比。在《魔笛》中有武士甲乙二重唱段落,二者分别为男低音、男高音,以C 旋律小调为依托构成平行八度重唱体系,用以展现戏剧
情节;第二,重唱形式较多。为体现人物特征及情感,通过多形式的重唱灵活运用旋律、音调、音、节奏等音乐要素,使声部与角具有对照性,各声部之间用搭配、组合方式完成表演,同时增加戏剧冲突。在《魔笛》中的每个唱段均能体现作曲家的态度,充分运用重唱功能,使之成为展现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人物关系、体现戏剧深意的重要渠道。《魔笛》中重唱占比较大,如三个侍女、三个仙童的三重唱,帕米娜与塔米诺的二重唱等;第三,乐队组合丰富多样。除人声之间需相互配合完成表演外,器乐与人声之间亦需和谐稳定,使歌剧更具层次性、立体性,音响效果极具感染力、丰富性。《魔笛》有四十余个独立乐章,同时这些乐章关系紧密,器乐编配别具一格、各不相同,用以渲染魔幻气氛,引入异域乐器凸显歌剧艺术包容性。在萨拉斯特罗演绎段落中运用巴塞管,用钟琴表现出魔铃的声音,在第二幕中大篇幅运用长号,奠定《魔笛》神圣喜剧基调。为使音响更具表现力,乐队编制丰富,不断变换调度,将管弦乐视为歌剧情节铺陈及高潮迭起的助力剂;第四,歌剧节奏掌控效果较优。歌剧是艺术舞台的综合性呈现,其具有艺术性、独特性等特点,在剧情不断发展背景下多角需同时表达,作曲家不会为每个角写一段宣叙调或咏叹调,为此需通过重唱加以诠释,使歌剧篇幅更为精简,同时能突出主题,避免出现戏剧节奏拖沓、结构松散、审美疲劳等消极现象,各声部错落有致听觉丰富、音响丰满、特征鲜明,用不同的配乐、技巧、唱词展现情节,使观众对戏剧的解读更为深入。例如,在第一幕中帕帕盖诺、塔米诺和三个侍女五重唱,这部分为用来叙述剧情,侍女将银铃、魔笛交给主人公与帕帕盖诺,借助重唱功能交代剧情,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与宣叙调相比,重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更加新鲜,能体悟角之间的某种关联,使剧情更具感染力,这是其他演唱形式无法比拟的。
五、歌剧《魔笛》中重唱艺术的美学价值
第一,以民族文化为审美基调。德国在18世纪后期传入法国喜歌剧及英国叙事歌剧,与本土歌剧融合发展,为歌唱剧的诞生奠定基础。歌唱是表演主要方式,根据表演需求还可适当加入少量器乐伴奏,题材通常短小,语言自然质朴,以乡村或城市音乐风格为主,用民间对话的形式展示语言念白,歌剧内涵深入浅出,凸显民族歌剧美学特征;第二,以歌剧艺术的完整呈现为导向塑造人物。在作曲家个人喜好、观众期待、重唱形式与歌剧艺术创作产生冲突时,需以歌剧艺术为核心调整重唱模式、唱词、旋律、器乐等表现载体,确保重唱与歌剧艺术融为一体,重唱可以为角的一言一行服务,与歌剧整体基调协调统一,继而在完美演绎歌剧前提下体现重唱艺术之美;第三,各声部配合极为合理。重唱是人声交响艺术,为同时抒发多人思想感情重唱不可或缺,多声部叠加赋予歌剧变化性、和谐性、冲突性,使观众能深入体会歌剧内涵,同时声部与人物性格关系紧密,例如帕帕盖诺(男中音)性格幽默,为此与之相关音乐节奏欢快,演唱技巧较多,融入民谣风格,音圆润、轻盈、活泼,有利于塑造无拘无束、乐观开朗少年形象,在重唱中能衬托其他人物性格特点,增强音乐表现力,使观众能通过重唱与人物思想情感产生共鸣,继而看到其人格上的闪光点,达到传递美学理念艺术创作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歌剧《魔笛》中重唱占比较大,借助重唱可渲染歌剧气氛,有效铺陈剧情,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角关系、心理动态、思想感情,同时重唱可有效缩减作品篇幅,使《魔笛》剧情紧凑、重点突出,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为作曲家体现创作主旨提供有力条件。《魔笛》中的重唱形式丰富,囊括二重唱、三重唱、五重唱等,具有音乐织体多样、重唱形式丰富、乐队组合新颖、节奏掌控效果较优等重唱艺术创作特点,继而为歌剧《魔笛》的成功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睿睿.歌剧《魔笛》音乐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周小燕,周枫译.外国歌剧重唱经典(第2集)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2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734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歌剧   重唱   魔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