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21海洋地理-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21海洋地理
(2021·浙江高考真题)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近年来所罗门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
A.海沟    B.海岭    C.海盆    D.裂谷热熔胶封箱机
2.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
净化水质提供农副产品改变洋流性质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A  2.C
【解析】1.独特可知,图中板块边界为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海底形成很深的海沟。故选A。
2.海草被称为“海洋之肺”,可以吸收海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功能,正确;提供农副产品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错误;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种植水草无法改变洋流性质,且改变洋流性质未必是有利影响,错误;海草可以减缓海水流动,附着、沉淀水中营养物质,从而为鱼类提供栖息地,正确。故选C。
3.(2021·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兰北部的马肯湖是围海造陆工程的遗留物,由人工堤坝与相邻水域隔开,水深仅2~4m,风浪较小(下图左)。长期以来,马肯湖淤积严重,水体浑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2015年,荷兰政府决定采用人工岛方案对湖泊进行治理。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下图右)。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在风、波浪、地势高差和水流等自然力量驱动下,人工岛内外形成了弱环流。
(1)从右图中出人工岛周边建造沙坝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
(2)从抵御风浪的角度,分析与石质堤坝相比,沙坝所具有的优势。
(3)说明人工岛是如何实现马肯湖水环境质量改善的。
【答案】(1)答对1个得1分,答对2个得2分,答对3个得3分;错答、多答不得分。
(2)沙坝疏松多孔,并可以生长植物,消能作用更强,能更有效的降低风浪速度;能吸附、固定悬浮物,可以自我修复或扩大规模,持续抵御风浪。
(3)在风与地势高差的驱动下,湖水从各个方向流入人工岛,并沿沟渠、沼泽、浅滩缓慢流动,水中的悬浮物逐渐沉积下来;岛内营造的地势高差,使大气降水经斜坡汇集到雨水蓄积区,改善了岛内水环境;岛内水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水生生物进一步截留、吸附悬浮物;净化后的水体通过人工岛内外的水体交换进入马肯湖,改善了马肯湖水环境质量。
【解析】(1)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地区,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材料信息表明,因沙坝主要作用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故沙坝应建在人工岛的上风向位置,即人工岛屿的西侧,包括西北侧和西南侧的三个虚线框位置,如下图。
(2)与石坝相比,沙坝是由泥沙组成,质地疏松,更具柔性,更有利于分散风浪强度;沙坝表面比石质堤坝更粗糙,对风浪的阻力更强,能更有效的减小风浪强度。
(3)材料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下图右)。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说明从人工岛的组成部分分析改善水质的作用:岸边的沙坝能够抵御潮汐运动等形成的风浪,从而减少进入马肯湖的海水;岛上的沼泽由湖底淤泥堆积,沼泽形成以后促使水生植物的生长,而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叶片等对泥沙物质具有吸附和降解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湖水的杂质含量,湖水得到净化;读人工岛图显示,岛上建有雨水蓄积区,荷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量大,雨水通过岛上的沟渠顺地势排入湖内,使湖水淡水不断增多;人工岛上的淡水不断流动,将湖底淤泥不断冲刷,在水流减缓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浅滩,从而使沼泽地和浅水环境不断扩大,进一步净化湖水。
4.(202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大多数海雾均属此类。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
材料二图一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二为图一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三为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
电网监测
(1)甲地最有利于海雾形成的风向是_________。145°E经线上﹐每年3月至6月﹐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_______(填方位)移动。
(2)简析甲地所在海区风力过大、过小均不利于海雾形成的原因。
(3)从水汽来源的角度﹐分析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原因,并说出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的理由。
【答案】(1)西南;南
(2)过大,不利于水汽凝结;过小,不利于水汽输送。
(3)原因: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大;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输送;理由:夏季航运繁忙;海雾范围广。
【解析】(1)读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可知,当吹西南风时,甲地最容易形成海雾。根据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可知,145°E经线上,每年3月-6月,成雾频次的等值线向低纬弯曲,即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南移动。
(2)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海雾都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雾。当风力过大时,水汽易蒸发,不易凝结;当风力过小时,输送的水汽量有限,不利于形成海雾。
nfs5(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受日本暖流影响,夏季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增大,水汽增多;且根据图中7月等压线可知,夏季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流经北侧较冷的海面易形成海雾,因此甲地夏季海雾频发;北极航线主要通行时段为北半球夏季,所以甲地夏季航运更为繁忙,结合上题可知,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南界往低纬延伸,表明夏季海雾范围扩大。因此,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
电能计量装置
5.智能缓存(2021·广东高考真题)[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体中的分子态氧,其含量变化与水温、盐度、有机物质分解和生物活动等相关。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的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加,夏季尤其显著,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现实和潜在影响。
分析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在夏季强度显著增加的原因。
【答案】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水温高,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相对较少;夏季为长江汛期,河流流量大,入海口处盐度低,水体溶解氧相对较少;夏季微生物分解速度快,生物循环速率相对较快,水体溶解氧消耗快;夏季河流流量大,携带营养盐类较多,且水温适宜,生物量较大,生物对水体氧气消耗大;近年来,长江水污染不断加剧,水中植物生长繁育受到影响,释放的氧气量逐渐减少,加剧溶解氧低值区的出现。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与水温、盐度、有机质分解、生物活动等相关,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水温、盐度与溶解氧浓度呈负相关,有机质分解和生物活动消耗的水中氧气越大,水中分子态氧浓度越低,另外,水体污染影响水中植物氧气的释放,进一步增加溶解氧低值区。
6.(2021·河北高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波罗的海冬季海冰状况年际变化较大。海冰对于环斑海豹在波罗的海的生存具有特别的意义。冬季环斑海豹集中分布在有良好雪盖层的海冰区。幼海豹通常在2月或3月初在成年海豹挖掘的变形冰体附近的雪下兽穴中出生,随后的4~6周时间在兽穴中完成重要的脂肪积聚。随着气候的变暖,波罗的海环斑海豹的生存面临威胁。下图示意波罗的海多年平均海冰分布状况。
简述波罗的海利于海冰形成的条件,并分析气候变暖对该地环斑海豹的威胁。
【答案】条件:多河流注入,盐度低;海域封闭、海面平静;纬度较高,封冻期长。
威胁:海冰覆盖面积减小,环斑海豹的栖息、繁殖空间减少,生存竞争加剧;冰面表层积雪减少,兽穴存续期缩短,幼海豹面临被天敌捕食的风险;海冰提前消融,导致海豹生物节律(生物钟)紊乱。
苹果削皮机【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波罗的海冬季海冰状况年际变化较大。海冰要形成,需要考虑气温、海水性质及海水的流动情况。根据波罗的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波罗的海有多河流注入,盐度低,海水易结冰;海域封闭、海面平静,利于海水结冰;纬度较高,气温低,封冻期长。根据材料信息,冬季环斑海豹集中分布在有良好雪盖层的海冰区。幼海豹通常在2月或3月初在成年海豹挖掘的变形冰体附近的雪下兽穴中出生,随后的4~6周时间在兽穴中完成重要的脂肪积聚。随着气候的变暖,波罗的海环斑海豹的生存面临威胁。环斑海豹主要生活在海冰覆盖的海域,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冰融化,海冰覆盖面积减小,环斑海豹的栖息、繁殖空间减少,生存竞争加剧;同时冰面表层积雪减少,导致兽穴存续期缩短,幼海豹面临被天敌捕食的风险;海冰提前消融,导致海豹生物节律(生物钟)紊乱。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5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732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海雾   形成   人工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