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潜液泵泵池的制作方法


lng潜液泵泵池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lng潜液泵泵池。


背景技术:



2.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作为天然气的一种存在形态,其有利于天然气的远距离传输、回收,有效的降低了天然气的存储成本,并且有利于天然气应用中的调峰。随着lng汽车的普及应用,lng加气站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3.目前的lng加气站,当需要进行常规检修或潜液泵故障时,潜液泵泵池需要将其内容置的lng排出,以便于维修人员维修。但现有的潜液泵泵池不能够将泵池内的液体彻底排出,维修过程繁琐,维修难度大,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便于维修且安全性能高的lng潜液泵泵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lng潜液泵泵池,包括外筒、内筒及排污管;外筒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外筒的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外管,所述第一外管内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一外管的第一封闭结构;内筒用于容置lng,所述内筒容置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有真空隔热层;排污管容置于所述真空隔热层内,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内筒的最底端;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外管内,并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结构以连通至外界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筒的底端向下凹陷设有凹陷部,所述排污管连接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管设置于所述外筒的上部,所述排污管贴合于所述内筒的外周壁并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外管处。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筒的周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外管设置有放散管,所述放散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内筒内部空间,所述放散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外管内的所述第一封闭结构以连通至外界。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筒的周侧壁上还连通有入液管及回气管;所述入液管及所述回气管分别穿设所述外筒并连通至外界;所述入液管位于所述回气管的下侧。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入液管及所述回气管分别设置第二外管,多个所述第二外管中分别容置所述入液管及所述回气管,所述第二外管中设置有第二封闭结构。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液管及所述回气管上均设置有用于开关管路的阀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筒的上端设有端盖,所述端盖封闭所述外筒;所述端盖盖合于所述内筒的上端,所述端盖封闭所述内筒。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筒内设置有潜液泵,所述潜液泵上设置有泵液管,所述泵
液管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穿设所述端盖。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中部相对于所述内筒凸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外周壁抵接所述内筒的内周壁。
16.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7.本技术中,lng潜液泵泵池在检修或潜液泵故障时,通过位于内筒底部的排污管彻底的排出内筒内的残余lng。以便于维修人员打开泵池,维修外筒、内筒或潜液泵,防止残余的lng危害维修人员的生命健康,提高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lng潜液泵泵池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0.100、外筒;110、第一外管;120、第二外管;140、真空隔热层;
21.200、内筒;210、凹陷部;220、排污管;230、入液管;250、回气管;260、放散管;270、阀门;
22.300、端盖;310、卡合部;
23.400、潜液泵;410、泵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24.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是天然气经过高压处理后形成的液态的天然气,其便于天然气的运输和存储。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lng潜液泵泵池的结构示意图。
28.为了便于理解和参考,参阅图1,以图1中所示结构的上下方向为下文的上下方向,以图1中所示结构的左右方向为下文的左右方向。
29.本技术提供一种lng潜液泵泵池,其安装于lng加气站内,以为外界提供lng。lng潜液泵泵池包括外筒100,容置于外筒100内的内筒200,连通内筒200并穿设外筒100的排污管220、入液管230、回气管250及放散管260,设置于外筒100上端的端盖300。排污管220一端连通内筒200的最底端,排污管220的另一端穿过外筒100并连通至外界。当维修人员维修时,排污管220能够清除内筒200内残余的lng与污渍,防止残余的lng危害维修人员的生命健
康,提高泵池的安全性能。入液管230回气管250用于调节内筒200内lng的数量。放散管260用于排放内筒200内的气体。
30.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外筒100沿上下方向延伸,外筒100与内筒200之间形成真空隔热层140,以增强泵池的保温性能,减少内筒200内lng冷量的逸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筒100上端开设维修口(图中未示出)以用于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操作。
31.外筒100的外周壁上相对于入液管230、回气管250及放散管260分别设置有开口(图中未示出),以使入液管230、回气管250及放散管260穿设外筒100并连通至外界。
32.外筒100的周侧壁上相对于放散管260设置有第一外管110。第一外管110沿背离外筒100的方向延伸。第一外管110朝向外筒100的一端连接于对应放散管260的开口上。第一外管110内容置放散管260及排污管2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管110与对应放散管260的开口焊接,以增强外筒100的结构强度,保障真空隔热层140的隔温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管110设置于外筒100的上部。
33.外筒100的周侧壁上相对于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分别设置有第二外管120。第二外管120沿背离外筒100的方向延伸。多个第二外管120朝向外筒100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对应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的开口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外管120与其对应的开口固定连接。
34.多个第二外管120内分别容置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应回气管250的第二外管120位于外筒100的上部,对应入液管230的第二外管120位于外筒100的下部。
35.外筒100上还设置有多个封闭结构(图中未示出)。多个封闭结构分别为设置于第一外管110内的第一封闭结构及设置于第二外管120内第二封闭结构,以封闭第一外管110及第二外管120,增强外筒100的气密性,保障真空隔热层140的隔温效果。
36.外筒100的上端盖设有端盖300,以封闭外筒100,保障真空隔热层140的隔温性能。
37.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内筒200沿上下方向延伸,其容置于外筒100内。内筒200用于容置lng,以便于加气站使用。内筒200上端开设维修口,以便于维修人员维修。内筒200与外筒100之间形成有真空隔热层140,以增强内筒200的保温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筒200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上涂覆有隔温涂层(图中未示出),以增强泵池的隔温性能。
38.内筒200的底端向下凹设有凹陷部210,排污管220的一端连通凹陷部210的底部,使得维修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内筒200内残留的lng和污渍通过排污管220排出至外界,以保障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提高泵池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陷部210为半球形结构,排污管220的一端连通凹陷部210的底部的中心处。
39.内筒200的周侧壁上连通有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沿背离内筒200的方向向外延伸。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穿设外筒100后与外界连通。
40.入液管230位于内筒200的下部,其用于将外界lng输送至内筒200内,以补充泵池内的lng数量,保障泵池的稳定运行。入液管230包括第一入液管(图中未示出)及第二入液管(图中未示出),第一入液管及第二入液管均用于将外界lng输入至内筒200内。第一入液管及第二入液管分别位于内筒200相对的两侧。
41.第一入液管连通外界储罐(图中未示出),以将外界储罐内的lng输入至泵池内。第二入液管连通外界lng运输车辆,以将lng运输车辆上运输的lng输入至内筒200内。以使得
泵池在接受不同类的lng时,通过不同的入液管230入液,保障泵池的安全,防止倒灌等现象的出现。
42.回气管250位于内筒200的上部,以连通内筒200内的气相部分。回气管250用于在内筒200内lng液位上升或下降时,平衡内筒200内与外界之间的压强。回气管250位于入液管230的上侧。
43.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背离内筒200的一端分别容置于对应的第二外管120内。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穿过第二外管120内的第二封闭结构,以连通至外界,以保障真空隔热层140的气密性。
44.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上分别设置有阀门270,以用于分别开关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使得操作人员能够通过阀门270控制泵池,保障泵池的稳定运行。
45.放散管260设置于内筒200的周侧壁上,放散管260位于内筒200的上部。放散管260沿背离内筒200的方向延伸。放散管260的一端连通内筒200的内部空间;放散管260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外管110内并穿过第一外管110内的第一封闭结构,以连通至外界。放散管260将内筒200上部的气体排放至外界,以保障泵池和维修人员的安全。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入液管230、回气管250及放散管260沿内筒200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以使入液管230、回气管250及放散管260至外筒100的行程短,以保障入液管230、回气管250及放散管260内物质的流通效率。
47.排污管220于真空隔热层140内延伸,排污管220的一端连通至内筒200的最底端,排污管220沿内筒200的外周壁向上延伸至第一外管110处,排污管220的另一端自第一外管110内延伸至外界,实现彻底排液和排污。排污管220穿过第一外管110内的第一封闭结构。
48.排污管220上设置有排污阀(图中未示出),当排污阀打开时,内筒200内残余的lng和污渍在压强的作用下通过排污管220排出至外界。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排污管220排液时,放散管260能够将内筒200内的气体排放至外界。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污管220位于外筒100的下部,且排污管220沿内筒200的径向方向延伸以穿设外筒100,使得排污管220背离内筒200的一端自外筒100的下部穿出,减少排污管220的行程。
49.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内筒200上端抵接于端盖300的部分,以封闭内筒200。端盖300的中部相对于内筒200凸设有卡合部310,其能够封闭内筒200。当端盖300盖合于外筒100上时,卡合部310的外周壁抵接内筒200的内周壁,以封闭内筒200。
50.端盖300上穿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线路或管路(图中未示出),以便于控制和监测泵池的运行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300上设置有测温口(图中未示出)、动力接线口(图中未示出)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300与外筒100可拆卸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端盖300与外筒100通过螺栓连接。
51.内筒200内设置有潜液泵400,潜液泵400位于内筒200的下部,以为外界提供lng。潜液泵400的上端设置有泵液管410,泵液管410沿上下方向延伸以穿过端盖300,以将内筒200内的lng泵至外界。
52.相关技术中,多根管路或线路均从上端端盖300引出至外界。在本实施例中,排污管220与放散管260均通过第一外管110连通至外界,一方面减少了管路或线路设置于端盖300上的数量,便于泵池内管路或线路的排布,防止泵池内多根管路或线路出现拥挤现象,便于维修人员检测管路或线路,且便于端盖300安装和拆卸;另一方面,减少泵池的与外界
连通的开口数量,简化泵池的结构,防止管道干涉现象。
53.在本实用新型中,加气站正常运行时,潜液泵400正常工作,通过泵液管410将内筒200内的lng泵至外界,以供外界设施使用。入液管230及回气管250用于保障内筒200内lng的数量,以及内筒200与外界的压强平衡,保障泵池正常运行,提高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4.当潜液泵400损坏或定期检修时,封闭入液管230的阀门270,以断开入液管230。通过排污管220及放散管260将lng及气体排放至外界,以减少内筒200内有毒物质的含量,从而保障维修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并能够保障端盖300打开后泵池的安全。
55.内筒200内物质排放后,维修人员打开端盖300,再对泵池进行维修或检修。一方面端盖300上设置的管路或线路数量减少,便于维修人员安装或拆卸端盖300,且便于维修人员对端盖300上设置的管路及线路进行检测或维修。另一方面,便于泵池内管路或线路的整体排布,减少泵池管路复杂程度,简化泵池安装及拆卸过程,提高泵池可靠性,降低泵池的生产成本。
56.本技术中,lng潜液泵泵池在检修或潜液泵故障时,先将内筒200内的大部分lng排出。大部分lng排出完成后,通过位于内筒200底部的排污管220进一步排出内筒200内残余的lng及污渍。以便于维修人员打开泵池,维修外筒100、内筒200或潜液泵400,防止残余的lng危害维修人员的生命健康,提高泵池的安全性能。
57.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lng潜液泵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外筒的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外管,所述第一外管内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一外管的第一封闭结构;内筒,其用于容置lng,所述内筒容置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有真空隔热层;排污管,其容置于所述真空隔热层内,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内筒的最底端;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外管内,并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结构以连通至外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底端向下凹陷设有凹陷部,所述排污管连接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管设置于所述外筒的上部,所述排污管贴合于所述内筒的外周壁并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外管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周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外管设置有放散管,所述放散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内筒内部空间,所述放散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外管内的所述第一封闭结构以连通至外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周侧壁上还连通有入液管及回气管;所述入液管及所述回气管分别穿设所述外筒并连通至外界;所述入液管位于所述回气管的下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入液管及所述回气管分别设置第二外管,多个所述第二外管中分别容置所述入液管及所述回气管,所述第二外管中设置有第二封闭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液管及所述回气管上均设置有用于开关管路的阀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上端设有端盖,所述端盖封闭所述外筒;所述端盖盖合于所述内筒的上端,所述端盖封闭所述内筒。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内设置有潜液泵,所述潜液泵上设置有泵液管,所述泵液管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穿设所述端盖。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的中部相对于所述内筒凸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外周壁抵接所述内筒的内周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LNG潜液泵泵池,包括外筒、内筒及排污管;外筒沿上下方向延伸,外筒的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外管,第一外管内设置有封闭第一外管的第一封闭结构;内筒用于容置LNG,内筒容置于外筒内;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有真空隔热层;排污管容置于真空隔热层内,排污管的一端连通内筒的最底端;排污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外管内,并穿过第一封闭结构以连通至外界。以将内筒内的LNG及污渍通过排污管排除干净。便于维修人员打开泵池,维修外筒、内筒或潜液泵,防止残余的LNG危害维修人员的生命健康,提高泵池的安全性能。提高泵池的安全性能。提高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

郭秀平 史建伟 李宝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31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54: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6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气管   排污管   外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