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彝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调研
——壮族、彝族文化调研 
中西服装史随堂作业
B1203班
0716120304
张振彬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千年历史的积淀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更紧密的融合和发展,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一起在中华大地绽放。
每个民族之所以被称为民族,是因为她有其独具特的文化。而民族文化又是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其民族的特点。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和学习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个民族,并汲取营养。
重型工程洗轮机
壮  族
1、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2、人口:1700万
3、分布: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历史文化保留最鲜明最完整的地区)
4、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和文字“壮文”。
5、信仰:摩教、祖先崇拜、自然崇拜。
6、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早在先秦时期的百越就是壮族的先民。
7、      壮族文化代表:铜鼓、布洛陀、崖壁画、山歌。
壮族) 节日:
春节: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与汉族大体相同)
水幕除尘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比赛打陀螺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
陇端节 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另外还有吃立节、娅拜节、壮年等节日。
壮族) 建筑:
壮族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主要是古老的“杆栏”式,具体根据居住地不同而形式各异。
壮族) 服饰:
闪光棒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
壮族服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
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男女都穿布鞋。
壮族) 发式,头饰:
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
天峨一带的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脑后。
花鞋:
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彩上,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艳丽,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浅红、深红等厚,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彝族
正弦波发生器
1 彝族原称“夷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
2 人口:880万人
3 分布: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
4 彝族支系繁多。彝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
5 信仰:宗教崇拜、自然崇拜。
6 起源: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谜,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
彝族) 节日: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莫氏变径套”、“跳歌节”等。
火把节: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号称彝族的狂欢节。
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主要内容是祭祖)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全家团聚,或杀猪、杀鸡,庆贺当年人丁兴旺,来年吉祥安康等事宜),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赛装方式不同,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神秘“换裙”仪式: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由于“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哈帕、新裙,以及颜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
彝族) 建筑: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选器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
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 服饰: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1) 凉山型
    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或深蓝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
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2) 乌蒙山型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尚黑,多为青、蓝。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3) 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4) 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655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男女   民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