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2.现同一系列机型所有功率机型常使用一种热交换器,匹配设计热交换器时主要考虑满足母型机(最大功率段机型)额定工况运转时所需冷却能力,这样实际工作和试验过程中,子机型(小功率机型)及部分负荷工况时会出现热交换器冷却性能过剩现象,冷却性能过剩造成发动机内循环水温度低,过低的水温会造成发动机功率损失增大,燃油经济性差,同时造成零件磨损率增大,缸壁穴蚀漏水等质量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通过两个蜡式节温器打开和关闭所需的循环回路,实现冷却面积调节,兼顾了大功率、小功率机型,满负荷、部分负荷工况都有合适的内循环水水温,保证发动机在理想水温下运行,解决了冷却性能过剩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发动机热交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冷却室,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内循环水进口、内循环水出口、第一节温器和第一小循环水管;所述内循环水进口与所述第一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温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小循环水管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小循环水管的出口与所述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小循环回路;所述第一节温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冷却室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室的出口与所述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大循环回路;所述冷却室内固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冷却室分成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所述第一冷却室的进口为所述冷却室的进口,所述第二冷却室的出口为所述冷却室的出口;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出水管、第二节温器和第二小循环水管;所述出水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出口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节温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小循环水管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小循环水管的出口与所述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二小循环回路;所述第二节温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室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室的出口与所述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二大循环回路。
6.优选方式为,所述第一节温器和所述第二节温器均为蜡式节温器,且所述第一节温器第二出口的打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节温器第二出口的打开温度。
7.优选方式为,所述冷却室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端的所述挡板上。
8.优选方式为,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进出水端盖,所述进出水端盖与所述冷却室一端的所述挡板对接;所述冷却室内设置有冷却芯管,所述冷却芯管与所述进出水端盖连通;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外循环水进口和外循环水出口,所述外循环水进口和所述外循环水出口分别与所述进出水端盖连通。
9.优选方式为,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水盖,所述水盖与所述冷却芯管连通。
10.优选方式为,所述水盖上设置有锌棒组件。
11.优选方式为,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加水口及盖设在所述加水口上的堵盖,所述加水口与所述冷却室连通。
12.优选方式为,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水位观察窗。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冷却室,壳体上设置有内循环水进口、内循环水出口、第一节温器和第一小循环水管;内循环水进口与第一节温器的进口连接,第一节温器的第一出口与第一小循环水管的进口连接,第一小循环水管的出口与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小循环回路;第一节温器的第二出口与冷却室的进口连接,冷却室的出口与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大循环回路;冷却室内固设有隔板,隔板将冷却室分成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第一冷却室的进口为冷却室的进口,第二冷却室的出口为冷却室的出口;壳体上还设置有出水管、第二节温器和第二小循环水管;出水管的进口与第一冷却室的出口连接,出水管的出口与第二节温器的进口连接,第二节温器的第一出口与第二小循环水管的进口连接,第二小循环水管的出口与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二小循环回路;第二节温器的第二出口与第二冷却室的进口连接,第二冷却室的出口与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二大循环回路。可见,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两个节温器,对热交换器的冷却面积进行调节,兼顾大功率机型、小功率机型、满负荷工况、部分负荷工况都有合适的内循环水水温,保证发动机在理想的水温条件下运行;减少因发动机水温不合适造成的发动机功率损失增大,燃油经济性差,质量故障率高的问题;同时实现一个热交换器配套不同功率,不同用途工况的发动机,对节约管理成本、减少产品库存均有益处。
15.由于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均为蜡式节温器,且第一节温器第二出口的打开温度,小于第二节温器第二出口的打开温度,通过第二节温器控制第二冷却室的使用,即调整热交换面积。
16.由于冷却室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端的挡板上,合理配置结构。
17.由于水盖上设置有锌棒组件,防止冷却芯管腐蚀。
18.由于壳体上还设置有加水口及盖设在加水口上的堵盖,加水口与冷却室连通,可方便加淡水,并且防止污染。
19.由于壳体上还设置有水位观察窗,便于观察水位,可及时补水。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交换器冷却性能过剩造成发动机内循环水温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隔板将冷却室分成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并通过第二节温器控制第二冷却室是否投入使用,实现换热面积的调整,使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不同水却水温改变冷却芯冷却面积这种方式,能调节发动机内循环水温,实现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不同功率运行时,发动机水温均在合理范围内。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23.图3是图2中j-j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图2中d-d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26.图中:1-外循环水出口,2-进出水端盖,3-外循环水进口,4-壳体,5-堵盖,6-第一小循环水管,7-水位观察窗,8-锌棒组件,9-水盖,10-第二小循环水管,11-第二冷却室的进口,12-第二节温器,13-第一冷却室的进口,14-第一节温器,15-内循环水出口,16-内循环水进口,17-出水管,18-冷却芯管,19-第二冷却室,20-隔板,21-第一冷却室,30-海水泵,4-热交换器,50-淡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如图1至图5共同所示,一种发动机热交换器,包括壳体4,壳体4内设置有冷却室,壳体4上设置有内循环水进口16、内循环水出口15、第一节温器14和第一小循环水管6。
29.内循环水进口16与第一节温器14的进口连接,第一节温器14的第一出口与第一小循环水管6的进口连接,第一小循环水管6的出口与内循环水出口15连接,形成第一小循环回路。
30.第一节温器14的第二出口与冷却室的进口连接,冷却室的出口与内循环水出口15连接,形成第一大循环回路。
31.冷却室内固设有隔板20,隔板20将冷却室分成第一冷却室21和第二冷却室19,第一冷却室的进口13为冷却室的进口,第二冷却室19的出口为冷却室的出口;壳体4上还设置有出水管17、第二节温器12和第二小循环水管10。
32.出水管17的进口与第一冷却室21的出口连接,出水管17的出口与第二节温器12的进口连接,第二节温器12的第一出口与第二小循环水管10的进口连接,第二小循环水管10的出口与内循环水出口15连接,形成第二小循环回路。
33.第二节温器12的第二出口与第二冷却室的进口11连接,第二冷却室的出口11与内循环水出口15连接,形成第二大循环回路。
34.第一节温器14和第二节温器12均为蜡式节温器,且第一节温器14第二出口的打开温度t1,小于第二节温器12第二出口的打开温度t2。节温器是一种自动调节装置,通常含有感温组件,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启、关闭,控制液体的流动方向。
35.如图1至图5共同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发动机的内循环水在淡水泵50的作用下,经内循环水进口16流到第一节温器14的进口,第一节温器14的开启温度为t1。
36.当内循环水温度小于t1时,内循环水不经过热交换器4冷却,即第一节温器14的第一出口打开第二出口关闭,第一节温器14的第一出口与第一小循环水管6的进口导通,导通第一小循环回路。此时内循环水直接经第一小循环水管6,循环至内循环水出口15,再流回发动机内部循环。
37.当内循环水温度大于t1时,第一节温器14的石蜡融化,即第一节温器14的第一出口关闭第二出口导通,第一节温器14的第二出口与第一冷却室的进口13导通,导通第一大
循环回路。此时内循环水从第二节温器12的第二出口经第一冷却室的进口13,流入第一冷却室21内,与第一冷却室21内的冷却芯管18中的外循环水发生热交换,冷却后的内循环水经出水管17流到第二节温器12的进口,第二节温器12的开启温度为t2。
38.当内循环水温度小于t2时,内循环水不再次经过热交换器4第二冷却室19冷却,即第二节温器12的第一出口打开第二出口关闭,导通第二小循环回路。此时内循环水经第二节温器12的第二出口经第二小循环水管10,直接循环至内循环水出口15,最后流回发动机内部循环。
39.当内循环水温度大于t2时,第二节温器12的石蜡融化,即即第二节温器12的第一出口关闭第二出口打开,导通第二大循环回路。此时内循环水从第二节温器12的第二出口循环至第二冷却室的进口11,流入第二冷却室19,被第二冷却室19的冷却芯管18中的外循环水冷却,冷却后的内循环水,从第二冷却室19的出口循环至内循环水出口15,最后流回发动机内部循环,具体循环回路参见图5中粗线所示。
40.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节温器,打开和关闭所需循环回路,实现冷却面积调节,兼顾了大功率、小功率机型,满负荷、部分负荷工况都有合适的内循环水水温,保证发动机在理想水温下运行;减少因发动机水温不合适造成的发动机功率损失增大,燃油经济性差,质量故障率高的问题;同时实现一个热交换器配套不同功率,不同用途工况的发动机,对节约管理成本、减少产品库存均有益处。
4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冷却室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隔板2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端的挡板上,合理配置结构,提高了结构强度。
42.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4的一端设置有进出水端盖2,进出水端盖2与冷却室一端的挡板对接;冷却室内设置有冷却芯管18,冷却芯管18与进出水端盖2连通;壳体4上还设置有外循环水进口3和外循环水出口1,外循环水进口3和外循环水出口1分别与进出水端盖2连通。壳体4的另一端设置有水盖9,水盖9与冷却芯管18连通;一种优选方案,水盖9上设置有锌棒组件8,该锌棒组件8防止冷却芯管18腐蚀。
43.外循环水从外循环水进口3进入进出水端盖2后,在海水泵30的作用下,在冷却芯管18、水盖9循环,最后从外循环水出口1排出舷外。在冷却芯管18内循环的过程中,与内循环水进行热交换,以冷却内循环水,外循环水的循环回路如图5中细线所示。
44.壳体4上还设置有加水口及盖设在加水口上的堵盖5,加水口与冷却室连通;壳体4上还设置有水位观察窗7,该水位观察窗7的设置,方便观察水位,可及时通过加水口补充内循环水,而堵盖5可防止污染内循环水。
45.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一种发动机热交换器的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动机热交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冷却室,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内循环水进口、内循环水出口、第一节温器和第一小循环水管;所述内循环水进口与所述第一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温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小循环水管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小循环水管的出口与所述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小循环回路;所述第一节温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冷却室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室的出口与所述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大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内固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冷却室分成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所述第一冷却室的进口为所述冷却室的进口,所述第二冷却室的出口为所述冷却室的出口;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出水管、第二节温器和第二小循环水管;所述出水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出口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节温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小循环水管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小循环水管的出口与所述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二小循环回路;所述第二节温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室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室的出口与所述内循环水出口连接,形成第二大循环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温器和所述第二节温器均为蜡式节温器,且所述第一节温器第二出口的打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节温器第二出口的打开温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端的所述挡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进出水端盖,所述进出水端盖与所述冷却室一端的所述挡板对接;所述冷却室内设置有冷却芯管,所述冷却芯管与所述进出水端盖连通;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外循环水进口和外循环水出口,所述外循环水进口和所述外循环水出口分别与所述进出水端盖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水盖,所述水盖与所述冷却芯管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盖上设置有锌棒组件。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加水口及盖设在所述加水口上的堵盖,所述加水口与所述冷却室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水位观察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冷却室、内循环水进口、内循环水出口、第一节温器、第一小循环水管、出水管、第二节温器和第二小循环水管;冷却室内设有隔板,隔板将冷却室分成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出水管分别与第一冷却室和第二节温器连接,第二小循环水管分别与第二节温器和内循环水出口连接;第二冷却室分别与第二节温器和内循环水出口连接,使本实用新型具有第一小循环回路、第二小循环回路、第一大循环回路和第二大循环回路;使用时通过两个节温器,打开和关闭所需循环回路,实现冷却面积调节,兼顾了大功率、小功率机型,满负荷、部分负荷工况都有合适的内循环水水温,保证发动机在理想水温下运行。行。行。


技术研发人员:

伍永松 蔡军 张文强 李荣玖 方贵智 董孟浩 孙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5

技术公布日:

2022/10/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0:2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57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小循环   热交换器   壳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