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儿童早期运动能力发展的几个要点

谈谈⼉童早期运动能⼒发展的⼏个要点
在婴⼉的⾝⼼发展过程中,肢体运动能⼒发展与他们的其他智能发展有著密切的关系。运动智能是婴⼉在⽣命的成长过程中最先得到发展的智能。对⼈脑的研究结果发现,与运动有关的⼤脑神经极为丰富,这些⼤脑神经⼜与视觉、听觉、记忆、思维和语⾔等密切相关。因此,运动能⼒的发展⽔平在很⼤程度上影响了婴⼉其他智能的发展。⼀般⽽论,运动能⼒发展⽔平较⾼的婴⼉,其⼼理和智能的发育也较好,⽽运动能⼒发展迟缓对智⼒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理学界对婴⼉运动能⼒的发展进⾏了详尽的研究。婴⼉运动能⼒的发展包括两个⽅⾯的内容:⼀是躯体位移运动能⼒的发展,⼆是⼿把弄物体运动能⼒的发展。
⼀、婴⼉运动能⼒发展的前提
⼉童⾃出⽣之⽇起就有两种⾝体活动。⼀种是⼈类种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系列的反射动作,如吸吮反射、觅⾷反射、抓握反射等。这是⼀种固定的反应活动,是个体对环境中特定刺激物的特定反应。新⽣⼉正是运⽤了这种反应能⼒才与陌⽣的世界取得了最初的平衡。另⼀种是⾝体⼀般性的反应活动,如转头、扭动⾝体、腿和臂的活动。这是⼉童⾃发性的⾝体活动,既⽆⽬的,也⽆秩序,涉及⾝体各个部位。这种⾃发性的⾝体练习活动是婴⼉⽇后运动能⼒发展的前提。
过去⼈们认为,新⽣⼉软弱⽆能,其主要动作能⼒仅限于⼀些先天的条件反射。但近年来,⼤量关于新⽣⼉运动发展的研究表明,他们已具备了⼀些复杂的动作能⼒,表现为: 1,躲避动作———新⽣⼉对迎⾯⽽来的物体或影像产⽣躲避⾏为,如眨眼、缩头或后仰等。 2,够物动作———当视线触及某⼀物体或影像时,新⽣⼉产⽣朝向该物的够取动作。这种够物动作并不能导致成功,地取得物体,实际上是⼀种“前够物⾏为”,因为他们尚不能根据⼿的动作的任何反馈信息来调整⾃⼰的动作,与婴⼉ 3%~%4 个⽉龄后由视觉指导的和依靠动作反馈协调的够物⾏为是有区别的。3,同步模仿动作———新⽣⼉对成⼈的伸⾆动作有同步反应的倾向。 1个⽉的婴⼉已能模仿成⼈的⾯孔表情。对于伸⾆动作,⼈们认为它不能被称作模仿⾏为,⽽只能视作⼀种本能的同步反应。
⼆、婴⼉运动能⼒发展的⼀般规律
婴⼉运动能⼒的发展是先天预置和后天练习的结果,是由神经系统⽀配的⾻骼肌⾁系统发育的结果。婴⼉运动能⼒发展的顺序基本遵循如下规律:
(⼀)⾸尾规律太阳能电池板制作
即由头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的顺序发展动作技能。
婴⼉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然后到下部动作。婴⼉最先出现眼和嘴的动作,然后是⼿的动作,上
肢的动作⼜早于下肢的动作;婴⼉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也就是离头部最近的动作先发展,靠⾜部近的动作后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些动作本⾝的发展上,例如:婴⼉学爬⾏,先是学会借助于⼿臂葡匐爬⾏,然后才逐渐运⽤⼤腿、膝盖和⼿进⾏⼿膝爬⾏,最后才是⼿⾜爬⾏,这就是⾸尾规律。
(⼆)近远规律
即由⾝体中⼼向四肢远端发展动作技能。
婴⼉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部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颈、躯⼲)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腿、⾜等)的动作。例如:婴⼉看见物体时,先是移肩肘,⽤整个⼿臂去接触物体,以后才学会⽤腕和⼿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这种从⾝体的中央部位到⾝体边远部位的发展规律,就是近远规律。
(三)⼤⼩规律
即先发展⼤肌⾁粗⼤动作,再发展⼩肌⾁精细动作。婴⼉动作的发展,先是从活动幅度较⼤的粗⼤动作开始,⽽后才学会⽐较精细的动作,也就是从⼤肌⾁动作到⼩肌⾁动作。
零点在线
所谓⼤肌⾁动作是指抬头、坐、翻⾝、爬、⾛、跑、跳、⾛平衡、踢等,即⼤肌⾁所组成的动作。⼤肌⾁动作常伴随强有⼒的⼤肌⾁的伸缩、全⾝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活动的能量消耗;
⼩肌⾁动作如吃饭、穿⾐、画画、剪纸、玩积⽊、翻书、穿珠等。从四肢动作⽽⾔,婴⼉先学会臂与腿的动作,以后才逐渐掌握⼿和脚的动作,通常是先⽤整个⼿臂去够物体,以后才会⽤⼿指去抓。这种动作发展规律,称为⼤⼩规律。
(四)⽆有规律
即由⽆意识的活动发展出有意义的探索⾏为。
⼉童动作发展的⽅向是越来越多地受⼼理、意识⽀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童⼼理发展的规律——从⽆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五)泛化集中规律
穿孔管
即婴⼉出⽣后的动作发展从泛化的全⾝性的动作向集中的专门化的动作发展。
婴⼉最初的动作是全⾝性的泛化动作;这种动作是笼统的、弥散性的、⽆规律的。例如:满⽉前的婴⼉,在受到痛刺激以后,会边哭闹边全⾝活动;⽽后,婴⼉的动作逐渐分化,向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向前进。这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发展的泛化集中规律。
三、躯体位移运动能⼒发展的顺序及其意义
婴⼉躯体位移运动顺序依次为抬头、翻⾝、坐、爬⾏、站⽴、⾏⾛等。
要说明早期活动对于婴⼉⼼理发展的意义,先让我们看⼀个动物实验的例⼦。
赫尔德与海因(R.%Held&A.%Hein, 1963)设计了⼀个精巧的实验,显⽰了⾃⾝位移运动对⼼理发展的作⽤。他们设计了⼀个类似“旋转⽊马” 的装置,将A、 B双胞胎猫在暗室中养育到能够⾏⾛后,在 A猫脖⼦上套上枷锁(但四脚可⾛动), B猫固定在篮⼦⾥(⾝体⽆法运动)。它们被放在同⼀屋⼦⾥的旋转平台上, A猫动的时候会带动旋转平台那头的B猫动。 A、 B两猫看到的听到的刺激都⼀样,唯⼀的不同是A猫的感知经验是靠⾃⾝运动去获得的,⽽B猫的感知经验是被引起的。实验结束后,发现A猫的空间经验和解决问题能⼒远远⼤于B 猫。
婴⼉躯体位移运动能⼒的发展对于婴⼉⼼理发展的影响是显⽽易见的,包括对婴⼉的认知、情绪和社会⾏为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孟绍兰, 1997)。在婴⼉躯体动作的发展中,坐和爬给婴⼉的⽣活带来了巨⼤的变化。
(1)坐。坐著观看物体对于形成物体的主体像有很⼤好处,对婴⼉视知觉的发展更为有利。因为仰卧时,只能看到屋顶,或者从侧⾯位置知觉物体,这时婴⼉的视线与外界物体处于斜位⽅向;坐位视物时,婴⼉的视线与物体处在相对平⾏的位置,有利于婴⼉捕捉⽴体,即物体的近端和远端。
坐对婴⼉听觉的发展也有类似的作⽤。因为当⼈处在直⽴位置时,双⽿对外界物体也⼤体上处于对称位置,这有利于对⾳调的知觉。此外,坐位能使头部⾃由转动,声⾳进⼊双⽿的时间差更有利于婴⼉形成⽅位知觉。
坐位的另⼀个重要作⽤是解放婴⼉的双⼿,这对双⼿的协调操作和⼿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极为有利。
(2)爬。爬⽐坐对婴⼉⼼理的发展有著更为显著的意义。婴⼉的爬⾏可以让婴⼉的⾝体位置随意移动,这就扩⼤了婴⼉的活动空间,增加了他们认识周围事物和与⼈交往的机会,婴⼉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先扩⼤了婴⼉接触和探索环境的范围,为婴⼉建⽴、扩⼤和深化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创造了条件,促进认知能⼒、思维和解决问题能⼒的发展;其次逐步将⾃⼰和其他事物区分开,认识了⾃⼰的⾝体,认识了⾃⼰的能⼒,认识了⾃⼰同周围⼈的关系等,帮助婴⼉建⽴起最初的主客体概念,促进婴⼉“去⾃我中⼼化”;再次能促进其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实验表明,有爬⾏经验的婴⼉在遇到不确定情境时,产⽣迟疑,他们学会利⽤情境信息(从母亲的⾯孔表情和声⾳中)决定⾃⼰的⾏动。
爬⾏对婴⼉脑的发育、空间概念的建⽴具有特殊意义。通过动作训练可以对智⼒落后者进⾏康复。
爬⾏对婴⼉脑的发育、空间概念的建⽴具有特殊意义。通过动作训练可以对智⼒落后者进⾏康复。
另外,独⽴⾏⾛也是婴⼉发展的⼀个⾥程碑。独⽴⾏⾛使婴⼉的躯体运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定主动性;主动⾏⾛扩⼤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的交往机会,这使婴⼉获得更多的物理经验和社会经验。
四、⼿把弄物体运动能⼒的发展
丙二醇单甲醚作为⼈类特点的⼿的动作的发展,在⼉童⼼理发展上,具有⽆⽐的巨⼤意义。婴⼉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在很⼤程度上是和双⼿动作的发展相联系的。在所有的运动技能中,抓获物体的动作在婴⼉认知发展中起著最重要的作⽤,因为它开拓了婴⼉探求环境的全新途径(Bushnell%&%Boudreau, 1993)。通过把弄物体,婴⼉习得了⼤量的有关物体的情景、声⾳以及感觉。婴⼉借助⼿的动作来对物体进⾏分析和综合,这是⼀种感觉运动思维形式。在他们开始说话时,思维活动向著以表象形式为主发展,然⽽⼿的动作仍然起著重要的作⽤,就像成⼈,在创造性思维中,往往仍然依靠⼿的动作来实现构思。
(⼀)⾃主够物、抓握以及摆弄物体的发展
3个⽉左右,婴⼉出现⾃主够物⾏为,并且在准确性⽅⾯逐步提⾼。这个年龄的婴⼉够⿊暗中发光的物体和够光明中的物体效果⼀样。这表明早期够物是由本体感受所控制的,并不需要对婴⼉的⼿臂和⼿作视觉上的引导。婴⼉到5 个⽉⼤时,在物体被移出了他的够物范围时,他会很敏感地减少够物⾏
为。在 9 个⽉时,他们能够到⽅向不断变化著的运动物体。
到 4%~%5个⽉时,在婴⼉开始会坐的时候,他们的双⼿解放出来,可以让双⼿去协调探求事物。在这个年龄,婴⼉可以⼀只⼿抓持物体,另⼀只⼿⽤⼿指尖抓物,他们能快速将物体从⼀只⼿换到另⼀只⼿。
应急灯电路⼤约在 5~6 个⽉时,婴⼉⼿眼协调抓握物体的能⼒开始形成。⼿眼协调指眼和⼿的动作能够配合,⼿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视线⼀致,按照视线去抓取物体。⼿眼协调能⼒的获得,是婴⼉在⼿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程碑意义的⼀件⼤事。
⼿眼协调之后,婴⼉的⼿的动作逐渐灵活,出现了双⼿的配合活动,到 6个⽉以后,婴⼉已经能⽤⼤拇指和⾷指⼀起进⾏抓捏动作,⽽且协调得颇佳,熟练地操作使⽤物体的能⼒就⼤⼤扩展了。这时候的婴⼉,开始把兴趣从⾃⾝的动作转移到动作对象上来。 1岁时,婴⼉能拾起葡萄⼲,旋转旋钮或把⼿,也能关合⼩盒⼦。
有⼈通过对 7个⽉的婴⼉的观察,记录了下⾯两个⽚断:婴⼉甲把⼩盒的盖⼦拿下来⼜盖上去,如此重复24 次;婴⼉⼄反复地把⼩玩具放进圆盒⾥,⼜拿出来,如此持续了 15 分钟。这种现象说明,婴⼉此时是通过动作来了解⾃⼰动作的对象,了解动作所带来的结果,这对婴⼉智能发展⾮常重要。
到 8~11个⽉⼤时,婴⼉接触物体和抓握动作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以⾄于这些动作进⾏得很平稳顺畅,⽽且⽆需作出什么努⼒,因此注意⼒就可以从将动作技能本⾝与得到物体前后发⽣的事情相互协调的过程中转移开去。在这段时间前后,婴⼉能⾸次解决⼀些涉及够物动作的简单问题,⽐如寻并到隐藏起来的玩具。
9个⽉的婴⼉,⼿的动作进⼀步复杂化,他们能够到⽅向不断变化著的移动物体(Ashmead%et%al., 1993),并且他们开始知道借助⼯具来达到⽬的。⽐如,他知道借助成⼈的⼿去拿⾃⼰够不到的玩具,这说明此时婴⼉不仅有了⾏动的⽬的,⽽且有了⾏动的⽅法。
1 岁半以后,婴⼉逐渐学会做各种动作,⽽不再敲敲打打。
1~3岁的婴⼉渐渐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灵活熟练地运⽤物体,并且开始知道把物体作为“⼯具” 来使⽤,⽐如,勺⼦⽤来吃饭,⽤蜡笔可以涂鸦。
2岁以后,婴⼉开始学习⾃⼰系扣⼦、洗⼿、⽤筷⼦吃饭,他们还可以描画⼀些简单的⽔平线或竖直线,可以搭 5 层甚⾄更⾼的积⽊等。这是⼈的⼀⽣中开始使⽤“⼯具” (⽤具)的年龄。
与动⼒系统理论相⼀致,婴⼉获得了对简单运动的控制以后,他会把这些技能融⼊到⼀个⽇趋复杂、和谐的系统中去(Fentress%&%McLeod, 1986)。
(⼆)早期经历和⾃主够物
(⼆)早期经历和⾃主够物
和其他⼀些具有⾥程碑性质的运动技能⼀样,⾃主够物也受早期经验的影响。
采集重构伯顿·怀特和理查德·赫尔德的研究发现,被提供适量视觉刺激(起初是简单的图案;后来在童车上⽅悬挂⼀个活动装置)的受过影响的婴⼉⽐那些没有被提供任何视觉刺激的婴⼉要早6 个星期够物。第 3组被提供⼤量刺激(在早年时,就⽤图案对童车减震进⾏了装饰,提供活动的装置)的婴⼉够物⽐不给刺激的婴⼉也要早得多。但是这种进⾏⼤量刺激的做法也有不良影响,这些婴⼉不是环顾四周就是⼤哭⼤闹,⽽且他们在够物中的表现并不如受到中等刺激的婴⼉那样尽如⼈意。
以上研究成果提醒⽗母:为婴⼉“量⾝定做” 的适量刺激对婴⼉完成早期的发展有好处。过多或者过少的刺激都会减缓婴⼉运动技能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53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动作   发展   物体   运动   活动   开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