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一语文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08 中国建筑的特征通用积分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了解中国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分析语言特。
4.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生证制作【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帅选信息,梳理并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
2.掌握有关建筑的文化常识,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学习研究的热情
【教学难点】热熔胶封箱机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4.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认识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
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3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
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其主要特点有:
冷却塔减震器
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
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三是通俗性。和专业学术论文不同,自然科学小论文在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科学小论文里,要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课中学习
梳理文章结构
初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段):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三部分(14~19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五部分(20段):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二  文本研读
1.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呢?
精读第二部分,具体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立体构成。单个建筑一般由台基、房屋本身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落组成,左右呈轴线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空间。
(三)木材结构。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四)斗拱特征。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举折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屋顶翘角。翘起如翼的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
(七)朱红主。大胆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大量使用彩绘。
(八)露头装饰。所有构件交接部分都露出并加工成装饰部分。
(九)琉璃砖瓦。大量使用有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油漆的装饰潜力。
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依何顺序写中国建筑的特征的?
(详见课件)
3.在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之后,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文法”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们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代代沿用的惯例。“文法”——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规矩)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 来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4.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
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又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5.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重点探究】
1.说明方法
(1)《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自然段中,“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一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其含意是什么?
【点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的特点及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第10自然段介绍了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屋顶的设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点拨】这段文字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中国建筑中屋顶的美观和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的草草处理、生硬无趣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匠师的智慧与匠心。同时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证明这种设计由来已久,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3)《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5自然段中,用“文章”“大文章”“小品”分别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点拨】用“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使说明对象鲜明生动,使所讲道理浅显易懂。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2.鉴赏语言
(1)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明确   “至迟”强调最晚截止时间,“已经”点明了这个体系形成的时间之久,“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这几个词语准确、严密,很有分寸感,符合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
(2)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油漆的装饰潜力。
烟饼
明确   “大量”“尽量”分别以其模糊性准确说明了“使用有琉璃砖瓦”“利用各油漆的装饰潜力”的广泛性,语言准确严密。
(3)“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作者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有何作用?
明确 自制自慰器  作者引用《诗经》里的句子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功用,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同时,引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有了哪些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建筑本身体现着一种文化,也就必然有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体组合。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情调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又一特。
七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各题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3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484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中国   科学   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