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病因病机、诊断、

小儿泄泻病因病机、诊断、
泄泻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脾胃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暑湿当令之时居多。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病后失调者更易罹患。轻症一般预后良好,重症可因病势急骤,伤阴耗液,而迅速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变证,甚或因气脱液竭而死亡。素体虚弱,病程迁延不愈者,可耗伤正气,损及气血,影响小儿营养及生长发育,形成疳证、慢惊风等病症。故泄泻一证,发病率高,对儿童健康危害大,已列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本病属现代医学的婴幼儿腹泻,包括消化不良及小儿肠炎等。
本病古代医籍论述较详,早在《素问》中已有“湿盛则濡泄,”“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等记载。宋《小儿药证直诀》认识到“吐利久不瘥者”、“脾虚生风而成慢惊,吐泻久病……亦能成疳”的病理转归。明《景岳全书·泄泻》强调“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清《医宗必读·泄泻》将泄泻的治法概括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法,使泄泻的治则治法更为详尽。
【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甚多,归纳起来,不外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三类。
一、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均可侵袭人体而引起泄泻,其中尤以风寒、湿、暑热之邪致泄最为多见。外感风寒者,多见于冬春季节,由汗出当风,洗浴不慎,夜卧受寒或贪凉饮冷,风寒之邪客于胃肠引起。寒为阴邪,易遏脾阳,脾运失健,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成寒泻、飧泻。故《灵枢·百病始生》有“多寒则肠鸣飧泻”之说。夏秋暑湿当令,脾喜燥恶湿,如调护不周,冒受暑湿,或涉水淋雨,则易为暑湿之邪所伤。热袭中焦,湿渍大肠,则协热下利,水泻不止,甚或暴注下迫。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盛则濡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二、内伤饮食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若哺乳过量,添加辅食过多过快,或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油腻、难化之物,或恣食生冷瓜果,或误食不洁之物,均可损伤脾胃,谷反为滞,水反为湿
而致伤食泄泻。此即《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三、脾胃虚弱
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后天失调,喂养不当,营养不足;或过用苦寒攻伐之品;或久病久泻,迁延不愈,均可使脾胃虚弱,腐熟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并走于下而成脾虚泻。若腹泻日久,迁延不愈,可致脾虚及肾,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虚益甚,互为因果,脾肾阳虚,则致便下澄澈清冷,完谷不化的虚寒泄泻。故《医宗必读·泄泻》有“泻皆本于脾虚”,《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久泻无有不伤肾”之说。
综上所述,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并走大肠。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健胃和则纳化正常,升清降浊,精微输布以滋养全身。若感外邪,或内伤饮食,或脾胃虚弱,致脾胃受损,纳化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并走大肠则成泄泻。
因小儿体属稚阴稚阳,患病后易于出现阴阳、寒热、虚实的变化,加之泄泻易于损伤气液,
故如病情较重,或失于,极易发生伤阴、伤阳的变证。其中暴泻、热泻者,病势急骤,大量水液外泄,易于伤阴耗液;寒泻、久泻迁延不愈者,易于伤阳耗气。阴阳互根,重症常气随液脱,而致阴阳两伤,甚或阴竭阳脱而死亡。如久泻不止,脾土虚损,土虚木贼,肝亢无制,则可出现慢惊风证;此外,也有因泄泻迁延不愈,脾胃虚损,气血化源不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转变为疳证。
【诊断要点】                                               
一、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二、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三、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躁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内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ss53ss四、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细胞,少量红、白细胞。
五、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病毒等。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细菌性痢疾,生理性腹泻等相鉴别。
一、细菌性痢疾
大便稀薄,夹有粘液脓血,次频量少,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可确诊。
二、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下母乳喂养的婴儿,外观虚胖,常伴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大便日4~7次左右。除大便次数增加外,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辨证论治】
超级电容器充电小儿泄泻,有轻重之分,虚实寒热之别,临证时尤当详辨。
泄泻轻者,病势缓,大便次数不多,无呕吐,纳食可,精神尚好,无伤阴伤阳的变证;重者泻下急暴,大便日10余次甚至数10次,多伴发热,呕吐,不欲进食,烦躁或精神萎靡,面苍白或灰滞甚至出现目囟凹陷,口渴,尿少,皮肤干燥,四肢厥冷,冷汗脉微等伤阴伤阳的变证。
泄泻属实者,起病急,病程短,有外感或伤食病史,泻下势急,量多次频,腹胀而满,疼痛拒按;属虚者,起病缓,病程长,大便稀薄不化,淡少味,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病情易迁延反复,时轻时重;如泄泻迁延,或急或缓,味臭秽,腹满而拒按,舌质淡,苔厚腻者多属虚中夹实。
烦躁口渴者属湿热内蕴;凡大便稀溏,淡不臭,迁延反复,伴面黄神倦者属脾虚泻;凡体弱患儿,粪清,多啼,眠中惊叫者属脾虚惊泻;凡久泻不愈,大便清冷,完谷不化,形寒肢冷神萎者属脾肾阳虚泻。
小儿泄泻,应以调理脾胃,助以化湿为基本法则。临床可根据虚实之不同,而分别施以不同的治法。凡暴泻属实者以祛邪为主,常用疏风散寒、消食导滞、清热化湿等法;久泻属虚者以扶正为主,常治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等;若久病迁延,虚实夹杂者,则须扶
正祛邪,消补兼施。重症有伤阴伤阳变证者,当治以养阴益气,温阳救逆等。
应用上法,须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保护阴液。凡苦寒清热、消导化滞之品,易伤脾胃,宜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久用;辛燥淡渗之品,多有伤阴之弊,用之亦勿过量;滋阴温补之品,虽为补剂,过量使用,亦能碍脾,故也不可滥用。此外,尚须注意收敛固涩药物,宜在积去湿化后方可使用,切不可用之过早而留邪于内。至于变证,一有征兆即须救治,必要时可配合液体疗法以提高疗效。另外敷脐、外治、推拿等疗法简便易行,均有较好疗效。
常证
一、风寒泻
证候  大便清稀夹泡沫,淡,臭气不甚,肠鸣腹痛,腹部喜温喜按,常伴发热,恶寒,鼻塞流涕,轻咳咽痒,唇舌淡,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  本证一般有冒受风寒或饮食生冷史,由风寒袭表,客于胃肠所致。以大便清稀多泡沫,肠鸣腹痛伴风寒表证为主要辨证要点。
治法  疏风散寒,理气化湿。
车辆定位系统方药  藿香正气散。藿香、苏叶、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  发热,恶寒表证重者,加防风、荆芥辛温解表散寒;手足不温,腹痛,里寒重者,加干姜、木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纳差,大便臭秽,夹食滞者,加山楂、神曲、砂仁消食化滞助运;小便短少者,加车前子、猪苓利水渗湿;大便多泡沫者,加羌活、防风炭以祛风胜湿;舌苔厚腻者,用苍术易白术以运脾燥湿;便稀尿少,脘闷纳呆,呕吐肢倦,表证不显,寒湿证重者,可用胃苓汤治之。
二、伤食泻
led箱体
证候  粪便酸臭如败卵,夹食物残渣、奶瓣,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纳呆恶食,嗳气酸腐或呕吐乳食,夜卧不宁,手足心热,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
辨证  本证有饮食不洁,内伤乳食病史。以泻下酸臭,脘腹胀满疼痛,泻后痛减,嗳吐酸腐等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升降失和的伤食表现为主要证候特点。70sec
治法  消食导滞,行气化湿。
方药  保和丸。山楂、神曲、陈皮、茯苓、半夏、莱菔子、连翘。
加减  脘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枳壳理气行滞;呕吐重者,加生姜、竹茹和胃降逆止呕;积滞化热,烦躁口渴者,加黄芩清化积热;腹胀泻下不爽,舌苔厚腻体实者,加枳实、槟榔或熟大黄行气通滞,积去即止;脾虚体弱者,加白术健脾扶正,消中寓补。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4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44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泄泻   脾胃   小儿   呕吐   迁延   脾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