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刮痧加生姜外敷风寒感冒疗效观察

背部刮痧加生姜外敷风寒感冒疗效观察
标签:感冒;风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刮痧;生姜外敷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疫毒所致的一种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身困、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更高。目前尚无相应的特效药,临床上主要是对症,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为了寻感冒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笔者自2009年10月-2011年5月采用背部刮痧加生姜外敷方法对60例风寒感冒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8例观察病例为本院壮医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性24例,女36例;年龄18~55岁,平均(31.6±10.38)岁;病程2~45 h;体温平均(37.3±0.7)棱镜片。对照组58例,男22例,女36例;年龄19~54岁,平均(30.5±12.69)岁;病程3~43 h;体温平均(37.2±0.8)。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年龄
、性别、病程、体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集装箱内衬袋
烟道蝶阀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风寒感冒诊断标准: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喷嚏,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1.3 纳入标准
滚筒式混凝土搅拌机符合中医风寒感冒的诊断标准;自愿不采用其他方法;年龄在18~55岁之间;发病在48 h之内;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及接受后的随访。
1.4 排除标准
月经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血液病、皮肤病、精神病、传染病者;过敏体质者;体温>39 或已使用过其他方法或药物者。
2 方法
2.1 方法
2.1.1 观察组 予背部刮痧加生姜外敷。物品准备:盘1个(内铺巾1条),水牛角刮痧板或水牛角刮痧大勺1个(边缘光滑无缺损),碗2个,75%酒精、刮痧油、生姜适量(新鲜干净去皮捣烂),保鲜膜30 cm×40 cm 1卷,棉签1扎,方纱2块,毛巾2条,大浴巾1条。操作方法:嘱患者取去枕俯卧位,充分暴露肩背部,在患者衣边、裤头各垫1条毛巾,以防衣裤被污染。用75%酒精消毒皮肤和刮具。用棉签蘸刮痧油涂于背部皮肤,用刮板拉匀。先刮督脉,再刮膀胱经,最后刮整个腰背部。刮时刮拭面尽量拉长,刮板与皮肤呈45°,力量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耐受为宜。采用单向反复刮动,由上而下,由内向外,依次顺刮。每处刮8~10次,以刮拭部位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紫红痧点、痧斑为度。刮痧完毕,用纱布清洁皮肤,用棉签蘸取姜泥中的姜汁涂搽刮痧部位,将姜蓉制成小锥体敷于大椎、肺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然后用保鲜膜覆盖患者整个颈肩腰背部,盖上大浴巾,冬天加盖棉被保暖,15~20 min后除去保鲜膜,撤衣边毛巾顺势清理姜汁姜蓉,用纱布清洁皮肤。皮肤敏感者若有烫伤感,即可结束。
注意事项:前向患者解释刮痧与敷姜的目的和流程,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保持室温在22~26 木盒制作,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避免风扇直吹刮拭部位。正确掌握刮痧的方法和补泻手法,形体瘦弱之虚证者用补法,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体壮实证者用泻法,刮拭按压力大,速度快。刮痧不必强出痧。部位有疼痛、灼热感属正常现象,若有烫伤感应立即结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宜清淡,偏热服,忌生冷、油腻和甜食。后30 min内禁洗凉水澡。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瘀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进行刮痧,再次刮痧的时间以皮肤上痧退为准。避免空腹,操作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应立即停止操作,即予平卧,饮温糖水,并密切观察患者面、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1次,24 h后判定疗效。
2.1.2 对照组 本组患者接受单纯背部刮痧,方法同观察组刮痧部分。1次,24 h后判定疗效。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以恶寒、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周身酸痛等6项主要症状为观测指标,发热以实际测量
的体温(腋温)为准。前后各观察1次。发热(体温≥37.3 )者体温监测时间:前、后30 min、1 h各监测1次,以后每4 h监测1次,嘱患者自测(夜间停测)。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感冒疗效标准拟定。痊愈:体温降至正常范围不反复,症状消失;有效:体温较前降低>1 ,但仍高于正常者,症状减轻;未愈:体温无明显变化或反复,症状无减轻。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组患者24 h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3,P<0.05),详见表1。2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整个临床观察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1 2组风寒感冒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未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8    43(74.14)    11(18.97)    4(6.90) 93.10观察组    60    56(93.33) 4( 6.67)    0    100.00
表2 2组风寒感冒患者热退时间比较(—x±s,h)
组别    例数    热退时间    t值    P值
对照组    58    13.6±7.8    3.977    <0.05
观察组
双卡通60 8.7±5.3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风寒型感冒乃风寒之邪外束肌表,致腠理密闭,卫阳拂郁,故见恶寒发热、
无汗;清阳不展,络脉失和则头痛、肢节酸痛;风寒上受,肺气不宣故鼻塞流涕。《症因脉治·伤寒总论》曰:“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从毛窍而出。”故当以发汗为主。刮痧通过刮板刺激肌肤上相关的经络和穴位,激发和调节经络及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增进人体自身的痊病能力。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首,主一身之表,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五脏六腑之经气皆输注于此。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对人体阳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并行于脊背。背部刮痧,通过反复刮拭,机械刺激患者背部督脉、膀胱经乃至整个颈肩腰背部,令受刮部位的皮肤发红充血,腠理得以开泄,风寒、疫毒之邪,脏腑秽浊之气、瘀血、浊毒通达于外,呈现于表,从而达到祛风散邪、宣肺解肌、解表退热、通窍解鼻塞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刮痧使局部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身体内部热量迅速被带到体表,皮肤温度增高,皮肤温度觉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的兴奋下丘脑发汗中枢,使汗腺分泌增加,从而降低体温。故患者当即感觉有热流从体内透出,恶寒、喷嚏消失,流涕止,鼻窍通,全身感觉舒适。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纯阳主表,具有振奋阳气、清热散寒、理气降逆之功;肺俞、脾俞、胃俞、肾俞皆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又分别为肺、脾、胃、肾的背俞穴,具有宣肺解表、健脾和胃、温阳益气之效。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发
汗解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姜汁是一种很好的透皮剂,使姜汁渗透入里,可增强效果。清代名医徐洄溪曰:“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为有力,此至妙之法也。”通过刮痧迫邪外出,使局部皮肤温度增高,再涂姜汁、敷姜蓉,并以保鲜膜覆于刮痧部位上,姜汁渗透入皮肤迅速,吸收率高,入血至体循环而发挥全身作用快。故患者感觉整个颈肩腰背部温热舒适,头身酸痛、全身不适即刻消除。
现代研究表明,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和放大效应,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2]。因此,姜汁涂搽于整个颈肩腰背部,姜蓉敷于大椎、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能迅速在相应的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背部刮痧加生姜外敷风寒感冒,采用先驱邪后用药而收速效,是由于刮痧、药物、经穴效应共同快速发挥作用,使感冒所致的风、寒、湿彻底地被清除。因此,比单纯背部刮痧起效更快、疗效更好。
本疗法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具有祛邪与扶正兼施,发汗而不过汗,退热不反弹,无不良反应等优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2] 牟青慧.小儿退热按摩乳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45: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348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刮痧   患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