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器、压缩机组件和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液器、压缩机组件和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储液器作为压缩机组件上的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它的偏置设计对压缩机的振动噪声影响较大。随着压缩机小型化趋势的发展,压缩机的转动惯量变小,其在运作时的稳定性变差,储液器及压缩机上表现的振动变大,从而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性能。
3.相关技术中,为解决因储液器的重量轻带来的振动大等问题,多数是通过增加储液器本身的壁厚来增大整机的转动惯量,这样对整机成本的要求就愈来愈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液器。
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组件。
7.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
8.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储液器,用于压缩机组件,储液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对设置;连接件,设于壳体的外壁面并与壳体合围出卡槽;配重件,设于壳体的外壁面,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沿储液器的高度方向,配重件的端部设于卡槽内。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用于压缩机组件,储液器包括壳体、连接件和配重件,壳体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冷媒由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一者进入壳体,经过气液分离后,由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另一者流出壳体。连接件设置在壳体的外壁面上并与壳体合围出卡槽,配重件与卡槽卡接,使得配重件安装在壳体的外壁面上,增加了储液器的整体重量,进而降低了压缩机组件的振动,保证了压缩机的工作性能,同时,通过在壳体的外壁面上设置配重件,不需要增加壳体的厚度,有利于降低储液器的成本。
10.可以理解的是,在壳体的外壁面上增加配重件,一方面能够增加储液器整体的重量,进而增大储液器的转动惯量,改善储液器重量轻带来的振动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壳体的外壁面上通过连接件实现配重件与壳体的连接,便于配重件与壳体的组装,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增加配重件,不需要如相关技术中一样增加壳体的壁厚来增加储液器的重量,降低了储液器的生产成本。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12.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与配重件相配合的部分向壳体内凹陷设置。
13.在该设计中,壳体与配重件相配合的部分向壳体的内部凹陷设置,这样,在增加配重件以增加减振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保证储液器整体的体积不变或变化较小,进而便于储液器的安装,实现压缩机组件的小型化设计。
14.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的截面呈圆形,配重件与第一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小于配重件与第二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
15.在该设计中,壳体的截面呈圆形,配重件与第一开口之间的部分壳体的直径小于配重件与第二开口之间的部分壳体的直径,使得壳体沿高度方向的两端中,一端的直径较大,另一端的直径较小,这样,在配重件以由壳体的一端套在壳体上的安装方式安装在壳体上的情况下,配重件能够由壳体的第一开口所在的一端套在壳体上,保证了配重件安装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够通过直径较大的一端对配重件起到限位的作用。
16.需要说明的是,配重件与第一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小于配重件与第二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且小于或等于壳体与配重件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以保证配重件能够套设在壳体上。
17.在具体应用中,配重件呈空心柱体,或者沿垂直于储液器的高度方向的截面中,配重件的截面形状为弧形。
18.进一步地,配重件与第一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小于或等于配重件的内壁面的直径。
19.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的截面呈圆形,配重件与第二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小于配重件与第一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
20.在该设计中,壳体的截面呈圆形,配重件与第二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小于配重件与第一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使得壳体沿高度方向的两端中,一端的直径较大,另一端的直径较小,这样,在配重件以由壳体的一端套在壳体上的安装方式安装在壳体上的情况下,配重件能够由壳体的第二开口所在的一端套在壳体上,保证了配重件安装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够通过直径较大的一端对配重件起到限位的作用。
21.需要说明的是,配重件与第二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小于配重件与第一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且小于或等于壳体与配重件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以保证配重件能够套设在壳体上。
22.在具体应用中,配重件呈空心柱体,或者沿垂直于储液器的高度方向的截面中,配重件的截面形状为弧形。
23.进一步地,配重件与第二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小于或等于配重件的内壁面的直径。
24.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的截面呈圆形,壳体与配重件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小于配重件与第二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和配重件与第一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其中,配重件包括第一配重件和第二配重件,第一配重件和第二配重件沿壳体的周向分布。
25.在该设计中,壳体的截面呈圆形,壳体与配重件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小于配重件与第二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且壳体与配重件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小于配重件与第一开口之间的壳体的直径,使得壳体沿高度方向两端的直径大,中间的直径小,同时,将配重件分为第一配重件和第二配重件,这样,将第一配重件和第二配重件从壳体的两侧组合安装在壳体上,减小了储液器增加配重件后的整体体积,便于储液器的安装,同时,还能够通过壳体的直径较大的部分对配重件进行限位,避免配重件脱落。
2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配重件和第二配重件沿壳体的周向分布,也即,沿垂直于壳体高度方向的截面中,第一配重件和第二配重件分别为圆弧形,使得第一配重件和第二配重
件分别扣合在壳体的外壁面上,组成配重件。
27.在具体应用中,沿垂直于壳体高度方向的截面中,第一配重件和第二配重件的截面分别呈半圆形。
28.可以理解的是,壳体为变截面结构。
29.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靠近第一开口设置,第一连接件与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第二连接件,靠近第二开口设置,第二连接件与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其中,配重件的两端分别卡设于第一连接件与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和第二连接件与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内。
30.在该设计中,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靠近第一开口设置,第二连接件靠近第二开口设置,第一连接件与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第二连接件与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将配重件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连接件与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的卡槽内和第二连接件与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的卡槽内,使得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将配重件卡在壳体的外壁面上,提高配重件与壳体连接的可靠性,进而解决储液器的振动大的问题。
31.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配重件与卡槽过盈配合,第一连接件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二连接件与壳体过盈配合。
32.在该设计中,配重件与卡槽过盈配合,提高了配重件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避免在压缩机组件工作时由于配重件晃动或碰撞带来的噪音和振动。第一连接件与壳体过盈配合、第二连接件与壳体过盈配合,使得第一连接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更可靠、第二连接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更可靠,同时,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配重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壳体之间的连接,不需要增加其他零件的连接,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连接强度。
33.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的厚度为壳体的厚度的0.5倍至1倍。
34.在该设计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厚度太厚,会增加储液器整体所占的体积,太薄又会降低连接强度,因此将第一连接件的厚度设计为壳体厚度的0.5倍至1倍之间,将第二连接件的厚度设计为壳体厚度的0.5倍至1倍之间,保证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壳体的连接强度。
3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的厚度为壳体的厚度的0.5倍至1倍,也即第一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壳体壁面厚度的0.5倍,且小于或等于壳体壁面厚度的1倍,第二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壳体壁面厚度的0.5倍,且小于或等于壳体壁面厚度的1倍。
36.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配重件呈空心柱体并围设在壳体的周侧,配重件的厚度为壳体厚度的2倍至3倍。
37.在该设计中,配重件呈空心柱体,这样,配重件能够套设在壳体的外壁面上,使得壳体四周的配重件的重量更均匀,进而改善储液器的振动情况。其中,配重件的厚度为壳体厚度的2倍至3倍之间,进而改善储液器的振动情况,降低储液器的成本。
38.可以理解的是,配重件的厚度为壳体厚度的2倍至3倍,也即配重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壳体厚度的2倍,且小于或等于壳体厚度的3倍。
39.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配重件包括硅酸盐件。
40.在该设计中,配重件包括硅酸盐件,也即配重件包括硅酸盐成分,硅酸盐较为稳定,能够提高配重件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
41.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配重件的壁面上设有通孔,通孔沿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或沿壳体的周向延伸。
42.在该设计中,配重件的壁面上设置有通孔,这样,能够通过通孔向壳体喷涂防腐蚀等涂料,提高壳体的抗腐蚀性。其中,通孔沿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从而沿壳体的高度方向实现对壳体的喷涂,或者,通孔沿壳体的周向延伸,从而沿壳体的周向实现对壳体的喷涂。
43.在具体应用中,沿壳体的高度方向,通孔为长条形,或者沿壳体的周向,通孔为弧形。
44.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储液器包括旋压式储液器。
45.在该设计中,储液器包括旋压式储液器,使得壳体一体成型而成,减少壳体上的焊接点,进而提高了壳体的强度和提高壳体的抗腐蚀性。
46.进一步地,壳体内设置有过滤组件和隔板,通过设置隔板,能够对壳体内的空间进行分隔,进而改善空腔共鸣,降低压缩机组件运动时的噪音。设置过滤组件增加了储液器的气液分离效果。
47.进一步地,第一开口上设有第一吸管,第二开口上设有第二吸管,实现与换热系统的连接。
4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的储液器,进气口与第二开口连通。
49.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压缩机组件,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储液器,因此具有储液器的全部有益效果。
50.其中,压缩机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第二开口连通,冷媒经过储液器进行气液分离后,气态冷媒由第二开口流向压缩机的进气口,在压缩机的作用下被压缩后进入换热流路,保证了压缩机的工作性能。
5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储液器或第二方面提出的压缩机组件。
52.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的换热系统,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储液器或压缩机组件,因此具有储液器和压缩机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5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5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5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56.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57.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58.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59.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60.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61.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62.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63.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九;
64.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65.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66.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67.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配重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68.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配重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69.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配重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70.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配重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71.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配重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72.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配重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73.其中,图1至图1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74.1壳体,10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4第一吸管,16第二吸管,2连接件,20第一连接件,22第二连接件,24卡槽,27第一环形件,28第二环形件,3配重件,30通孔,4过滤组件,5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7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77.下面参照图1至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出的储液器、压缩机组件和换热系统。
78.如图1至图18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储液器,用于压缩机组件,储液器包括:壳体1、连接件2和配重件3。
79.具体地,壳体1上设有第一开口10与第二开口12,第一开口10与第二开口12相对设置;连接件2设于壳体1的外壁面并与壳体1合围出卡槽24;配重件3设于壳体1的外壁面,位于第一开口10和第二开口12之间,沿储液器的高度方向,配重件3的端部设于卡槽24内。
8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用于压缩机组件,储液器包括壳体1、连接件2和配重件3,壳体1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开口10和第二开口12,冷媒由第一开口10和第二开口12中的一者进入壳体1,经过气液分离后,由第一开口10和第二开口12中的另一者流出壳体1。连接件2设置在壳体1的外壁面上,并与壳体1合围出卡槽24,配重件3与卡槽24卡接,使得配重件3安装在壳体1的外壁面上,增加了储液器的整体重量,进而降低了压缩机组件的振动,保证了压缩机的工作性能,同时,通过在壳体1的外壁面上设置配重件3,不需要增加壳体1的厚
度,有利于降低储液器的成本。
81.可以理解的是,在壳体1的外壁面上增加配重件3,一方面能够增加储液器整体的重量,进而增大储液器的转动惯量,改善储液器重量轻带来的振动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壳体1的外壁面上通过连接件2实现配重件3与壳体1的连接,便于配重件3与壳体1的组装,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增加配重件3,不需要如相关技术中一样增加壳体1的壁厚来增加储液器的重量,降低了储液器的生产成本。
82.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开口10和第二开口12沿储液器的高度方向分布,第一开口10位于第二开口12的上方。其中,冷媒由第一开口10进入壳体1,经气液分离后,经第二开口12流出壳体1。
83.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1与配重件3相配合的部分向壳体1内凹陷设置。
84.在该设计中,壳体1与配重件3相配合的部分向壳体1的内部凹陷设置,这样,在增加配重件3以增加减振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保证储液器整体的体积不变或变化较小,进而便于储液器的安装,实现压缩机组件的小型化设计。
8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1的截面呈圆形,配重件3与第一开口10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小于配重件3与第二开口12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
86.在该设计中,壳体1的截面呈圆形,配重件3与第一开口10之间的部分壳体1的直径小于配重件3与第二开口12之间的部分壳体1的直径,使得壳体1沿高度方向的两端中,一端的直径较大,另一端的直径较小,这样,在配重件3以由壳体1的一端套在壳体1上的安装方式安装在壳体1上的情况下,配重件3能够由壳体1的第一开口10所在的一端套在壳体1上,保证了配重件3安装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够通过直径较大的一端对配重件3起到限位的作用。
87.需要说明的是,配重件3与第一开口10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小于配重件3与第二开口12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且小于或等于壳体1与配重件3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以保证配重件3能够套设在壳体1上。
88.在具体应用中,配重件3呈空心柱体,或者沿垂直于储液器的高度方向的截面中,配重件3的截面形状为弧形。
89.进一步地,配重件3与第一开口10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配重件3的内壁面的直径。
90.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1的截面呈圆形,配重件3与第二开口12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小于配重件3与第一开口10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
91.在该设计中,壳体1的截面呈圆形,配重件3与第二开口12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小于配重件3与第一开口10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使得壳体1沿高度方向的两端中,一端的直径较大,另一端的直径较小,这样,在配重件3以由壳体1的一端套在壳体1上的安装方式安装在壳体1上的情况下,配重件3能够由壳体1的第二开口12所在的一端套在壳体1上,保证了配重件3安装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够通过直径较大的一端对配重件3起到限位的作用。
92.需要说明的是,配重件3与第二开口12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小于配重件3与第一开口10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且小于或等于壳体1与配重件3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以保证配重件3能够套设在壳体1上。
93.在具体应用中,配重件3呈空心柱体,或者沿垂直于储液器的高度方向的截面中,
配重件3的截面形状为弧形。
94.进一步地,配重件3与第二开口12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配重件3的内壁面的直径。
95.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1的截面呈圆形,壳体1与配重件3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小于配重件3与第二开口12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和配重件3与第一开口10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其中,配重件3包括第一配重件3和第二配重件3,第一配重件3和第二配重件3沿壳体1的周向分布。
96.在该设计中,壳体1的截面呈圆形,壳体1与配重件3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小于配重件3与第二开口12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且壳体1与配重件3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小于配重件3与第一开口10之间的壳体1的直径,使得壳体1沿高度方向两端的直径大,中间的直径小,同时,将配重件3分为第一配重件3和第二配重件3,这样,将第一配重件3和第二配重件3从壳体1的两侧组合安装在壳体1上,减小了储液器增加配重件3后的整体体积,便于储液器的安装,同时,还能够通过壳体1的直径较大的部分对配重件3进行限位,避免配重件3脱落。
9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配重件3和第二配重件3沿壳体1的周向分布,也即,沿垂直于壳体1高度方向的截面中,第一配重件3和第二配重件3分别为圆弧形,使得第一配重件3和第二配重件3分别扣合在壳体1的外壁面上,组成配重件3。
98.在具体应用中,沿垂直于壳体1高度方向的截面中,第一配重件3和第二配重件3的截面分别呈半圆形。
99.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为变截面结构。
100.如图2、图5和图8所示,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0,靠近第一开口10设置,第一连接件20与壳体1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24;第二连接件22,靠近第二开口12设置,第二连接件22与壳体1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24,其中,配重件3的两端分别卡设于第一连接件20与壳体1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24和第二连接件22与壳体1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24内。
101.在该设计中,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第一连接件20靠近第一开口10设置,第二连接件22靠近第二开口12设置,第一连接件20与壳体1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24,第二连接件22与壳体1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24,将配重件3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连接件20与壳体1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24内,和第二连接件22与壳体1的外壁面合围出卡槽24内,提高配重件3与壳体1连接的可靠性,进而解决储液器的振动大的问题。
102.进一步地,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环形件和第二环形件28,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0包括第一环形件27和第二环形件28,第一环形件27和第二环形件28相连接并形成阶梯形状,其中,第一连接件20通过第一环形件27与壳体1连接,通过第二环形件28与配重件3连接。第二连接件22包括第一环形件27和第二环形件28,第一环形件27和第二环形件28相连接并形成阶梯形状,其中,第二连接件22通过第一环形件27与壳体1连接,通过第二环形件28与配重件3连接。
103.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配重件3与卡槽24过盈配合,第一连接件20与壳体1过盈配合,第二连接件22与壳体1过盈配合。
104.在该设计中,配重件3与卡槽24过盈配合,提高了配重件3与第一连接件20、第二连接件2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避免在压缩机组件工作时由于配重件3晃动或碰撞带来的噪音
和振动。第一连接件20与壳体1过盈配合、第二连接件22与壳体1过盈配合,使得第一连接件20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更可靠、第二连接件22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更可靠,同时,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配重件3、第一连接件20、第二连接件22和壳体1之间的连接,不需要增加其他零件的连接,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连接强度。
105.如图2所示,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连接件20和/或第二连接件22的厚度h1为壳体1的厚度h2的0.5倍至1倍。
106.在该设计中,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的厚度太厚,会增加储液器整体所占的体积,太薄又会降低连接强度,因此将第一连接件20的厚度h1设计为壳体1厚度h2的0.5倍至1倍之间,将第二连接件22的厚度h1设计为壳体1厚度h2的0.5倍至1倍之间,保证了第一连接件20、第二连接件22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
10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20和/或第二连接件22的厚度h1为壳体1的厚度h2的0.5倍至1倍,也即第一连接件20的厚度h1大于或等于壳体1壁面厚度h2的0.5倍,且小于或等于壳体1壁面厚度h2的1倍,第二连接件22的厚度h1大于或等于壳体1壁面厚度h2的0.5倍,且小于或等于壳体1壁面厚度h2的1倍。
108.在具体应用中,第一连接件20的厚度h1为壳体1厚度h2的0.6倍、0.7倍、0.8倍、0.9倍中的任意数值,第二连接件22的厚度h1为壳体1厚度h2的0.6倍、0.7倍、0.8倍、0.9倍中的任意数值。
109.如图2、图15和图18所示,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配重件3呈空心柱体并围设在壳体1的周侧,配重件3的厚度h3为壳体1厚度h2的2倍至3倍。
110.在该设计中,如图15和图18所示,配重件3呈空心柱体,这样,配重件3能够套设在壳体1的外壁面上,使得壳体1四周的配重件3的重量更均匀,进而改善储液器的振动情况。其中,配重件3的厚度h3为壳体1厚度h2的2倍至3倍之间,进而改善储液器的振动情况,降低储液器的成本。
111.可以理解的是,配重件3的厚度h3为壳体1厚度h2的2倍至3倍,也即配重件3的厚度h3大于或等于壳体1厚度h2的2倍,且小于或等于壳体1厚度h2的3倍。
112.在具体应用中,配重件3的厚度h3为壳体1厚度h2的2.1倍、2.2倍、2.3倍、2.4倍、2.5倍、2.6倍、2.7倍、2.8倍、2.9中的任意数值。
113.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配重件3包括硅酸盐件。
114.在该设计中,配重件3包括硅酸盐件,也即配重件3包括硅酸盐成分,硅酸盐较为稳定,能够提高配重件3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
115.如图1、图4、图7、图13至图18所示,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配重件3的壁面上设有通孔30,通孔30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或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
116.在该设计中,配重件3的壁面上设置有通孔30,这样,能够通过通孔30向壳体1喷涂防腐蚀等涂料,提高壳体1的抗腐蚀性。其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通孔30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从而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实现对壳体1的喷涂,或者,如图16和图17所示,通孔30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从而沿壳体1的周向实现对壳体1的喷涂。
117.在具体应用中,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通孔30为长条形,或者沿壳体1的周向,通孔30为弧形。
118.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储液器包括旋压式储液器。
119.在该设计中,储液器包括旋压式储液器,使得壳体1一体成型而成,减少壳体1上的焊接点,进而提高了壳体1的强度和提高壳体1的抗腐蚀性。
120.进一步地,壳体1内设置有过滤组件4和隔板5,通过设置隔板5,能够对壳体1内的空间进行分隔,进而改善空腔共鸣,降低压缩机组件运动时的噪音。设置过滤组件4增加了储液器的气液分离效果。
121.进一步地,第一开口10上设有第一吸管14,第二开口12上设有第二吸管16,实现与换热系统的连接。
1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的储液器,进气口与第二开口12连通。
1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组件,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储液器,因此具有储液器的全部有益效果。
124.其中,压缩机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第二开口12连通,冷媒经过储液器进行气液分离后,气态冷媒由第二开口12流向压缩机的进气口,在压缩机的作用下被压缩后进入换热流路,保证了压缩机的工作性能。
1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储液器或任一实施例提出的压缩机组件。
1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系统,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储液器或压缩机组件,因此具有储液器和压缩机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12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旋压式储液器,旋压式储液器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上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10、第二开口12,且一体成型为内部中空结构;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分别设置于壳体1上下端的外壁面;配重件3,配重件3为圆环柱状且与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过盈固定在壳体1的外壁面。
128.进一步地,在壳体1的第一开口10和第二开口12上连接有第一吸管14、第二吸管16;壳体1内部过盈配合设置有过滤组件4和隔板5;壳体1中部为变截面状,其可以表示为距离第一吸管14端外径小,距离第二吸管16端外径大,也可以表示为距离第一吸管14端外径大,距离第二吸管16端外径小,还可以表示为距离第一吸管14端、第二吸管16端外径均大,两者中部外径小。
129.且对于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可分别设置于壳体1上下端的外壁面,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的厚度h1和壳体1的厚度h2满足h1=(0.5~1)h2;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过盈固定于壳体1的外壁面。
130.此外,对于配重件3,为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酸盐材质的圆环柱状,配重件3的厚度h3与壳体1的厚度h2满足h3=(2~3)h2,进一步地,配重件3的中部至少有一个贯穿其壁厚的通孔30,通孔30可表现为竖条式、环状式等,配重件3的上下端与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过盈配合于壳体1的外壁面。
131.也即,旋压式储液器包括上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10和第二开口12且一体成型为内部中空的壳体1;分别连接壳体1第一开口10和第二开口12的第一吸管14、第二吸管16;壳体1内部还设置有过滤组件4和隔板5;壳体1中部为变截面形状,在壳体1上下端均有固定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在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及壳体1间设置有硅酸盐材质、呈圆环柱状的配重件3,配重件3中部设有通孔30,配重件3与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
件22采用过盈配合方式固定在壳体1的外壁面。
1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压式储液器,除最大程度的降低储液器的成本外,还能有效利用该配重件3抵减储液器及压缩机的振动,具有减振效果好、制造成本低、安装可靠性高等优点。与相关技术中通过增加储液器的壁厚来增大转动惯量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减少储液器壁厚并增加低成本的配重件3同样增大整机的转动惯量,保证了同等重量下的压缩机振动未恶化,并且,可再增大配重件3的重量来抵减压缩机的振动;同样地,外加的配重件3壁面因有不同程度的通孔30,对压缩机的涂装等工艺并无影响;且两端设置的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2,与圆环柱状的配重件3过盈配合,能避免配重件3与外界的直接碰撞而失效。
133.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3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储液器,用于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连接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并与所述壳体合围出卡槽;配重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沿所述储液器的高度方向,所述配重件的端部设于所述卡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配重件相配合的部分向所述壳体内凹陷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截面呈圆形,所述配重件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所述壳体的直径小于所述配重件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壳体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截面呈圆形,所述配重件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壳体的直径小于所述配重件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所述壳体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截面呈圆形,所述壳体与所述配重件相配合的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配重件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壳体的直径,和所述配重件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所述壳体的直径,其中,所述配重件包括第一配重件和第二配重件,所述第一配重件和所述第二配重件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所述卡槽;第二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所述卡槽,其中,所述配重件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所述卡槽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合围出所述卡槽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与所述卡槽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壳体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壳体过盈配合。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厚度为所述壳体的厚度的0.5倍至1倍。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呈空心柱体并围设在所述壳体的周侧,所述配重件的厚度为所述壳体厚度的2倍至3倍;和/或所述配重件包括硅酸盐件。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的壁面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或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延伸。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器包括旋压式储液器。12.一种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和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13.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或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缩机组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液器、压缩机组件和换热系统,储液器用于压缩机组件,储液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对设置;连接件,设于壳体的外壁面并与壳体合围出卡槽;配重件,设于壳体的外壁面,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沿储液器的高度方向,配重件的端部设于卡槽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连接件设置在壳体的外壁面上,配重件通过连接件连接在壳体的外壁面上,增加了储液器的整体重量,进而降低了压缩机组件的振动,保证了压缩机的工作性能,同时,通过在壳体的外壁面上设置配重件,不需要增加壳体的厚度,有利于降低储液器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储液器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储液器的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

尹诗华 谭书鹏 秦鹏 叶容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7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48: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壳体   连接件   所述   直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