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政策与市场)

行业动态
(政策与市场)
去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5项与机器人相关的新增国家推荐标准,这5项标准均从2021年7月1日起实施。
国家标准《GB/T 39561 数控装备互联互通及互操作》包括7部分内容:通用技术要求,设备描述模型,面向实现的模型映射,数控机床对象字典,工业机器人对象字典,数控机床测试与评价,工业机器人测试与评价,均单独成册。此次发布了《GB/T 39561.5-2020数控装备互联互通及互操作 第五部分:工业机器人对象字典》和《GB/T 39561.7-2020数控装备互联互通及互操作 第7部分:工业机器人测试与评价》。
《GB/T 39561.5-2020数控装备互联互通及互操作 第五部分:工业机器人对象字典》由TC231(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 ,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琦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东莞市名菱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赛诺梵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浙江凯达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市智能装备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五邑大学。标准规定了数控装备与数控装备之间、数控装备与生产线集成系统之间以及数控装备与上层管理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工业机器人对象字典,详
述了对象字典的结构和建模规则,对机器人属性对象集、机器人组件对象集进行了分类;标准适用于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与数控装备间的通信互联、信息互通及互操作。
马蹄削皮机《GB/T 39561.7-2020数控装备互联互通及互操作 第7部分:工业机器人测试与评价》 由TC231(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 ,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琦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东莞市名菱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固高派动(东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易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市智能装备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五邑大学。标准详述了测试内容,包括网络连通性测试,检测是否能利用工业机器人的网络接口实现数据字典所规定的方法的准确调用,检测网络接口是否具备传输文件的功能以及传输不同大小文件的传输速度,检测客户端访问服务器时的最大响应时间,检测数据包误码率以及丢包率等;数据字典一致性测试,检测是否能利用网络接口按工业机器人数据字典的内容准确读取索引号对应的静态、过程及配置属性信息,检测是否能利用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的网络接口按数据字典内容准确修改索引号对应的属性信息等。
《GB/T 39590.1-2020机器人可靠性第1部分:通用导则》由469-jqr(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归口
上报及执行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安徽亘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沃斯商用机器人有限公司、浙江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木木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麦荷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上海节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
GB/T 39590 是指导机器人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的通用性标准,由4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是通用导则,第2部分是可靠性指标体系,第3部分是软件测试方法,第4部分是可靠性评估方法。本次发布的GB/T 39590.1-2020规定了机器人生命周期内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设计开发、物料管理、运行监测、可靠性试验及软件可靠,适用于 GB/T 12643-2013 中定义的所有机器人,可供机器人研制厂商、检测机构、用户使用。
该标准详述了机器人可靠性的设计开发,包含一系列工作项目,设计者在机器人研发过程中可选择对机器人设计有效的可靠性工作项目,发现机器人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满足产品可靠性设计要求;可靠性指标体系包括可靠度、失效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EF)、平均修复时间(MTTR)、平均故障前时间(MTTF)、平均严重故障间隔时间(MTBCF)、可用度、使用寿命、可靠寿命、任务可靠度等;软件可靠性需求分配与分析要点包括:制定软件可靠性计划,明确软件可靠性目标、工作项目及其工作要求,
机器人领域新增5项国家标准
行业动态
(政策与市场)
调整软件可靠性目标等。
《GB/T 39586-2020电力机器人术语》由SWG13(全国特种作业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科院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该标准界定了电力机器人相关的基础术语、应用场景、运行环境、组成、功能、安全防护等,适用于电力机器人的设计、生产、检测、销售、应用、维护、管理、科研、教学等。标准中涉及的基础术语包括电力机器人、电力机器人系统、控制系统、监控系统、任务设备、辅助设施、运行安全、安全防护、可靠性、稳定性、入场检测、环境适应性、通过性、工作空间、作业覆盖率、失效、检测准确率
、误检率、漏检率、缺陷误报率、缺陷漏报率等。应用场景如发电侧机器人、输电侧机器人、变电侧机器人、配电侧机器人。
《GB/T 39633-2020协作机器人用一体式伺服电动
机系统通用规范》 由TC2(全国微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主要起草单位包括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珞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清能德创电气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杭州三相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西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广东盈动高科自动化有限公司、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等。
卫生香该标准规定了协作机器人用一体式伺服电动机系统的术语和定义、运行条件、功能和接口、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交付准备,适用于协作机器人用直流供电一体式伺服电动机系统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构成系统的伺服电动机、伺服驱动器、减速器、制动器、传感器等可参照执行。该标准涉及到的其他规范性引用文件较多,如国标文件《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包装储运图示标志》、《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电工术语》、《机械电气安全》、《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控制电机基本技术要求》、《控制电机基本外形结构型式》、《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电磁兼容》、《微电机安全通用要求》等。                                                                  (玑微)
近日,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出台了12项团体标准,均与智能车辆相关,并计划于今年3月1日起在联盟单位内施行。
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是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支持指导下,由国内智能交通相关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45 家单位自愿发起成立的组织。联盟以标准制定为抓手,测试检测为基础,开展智能交通相关标准制定、技术测试检测、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交易与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相关工作,于2015年2月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
联盟是亚太智能交通协会理事成员、智能交通世界大会理事成员单位,是中国智能交通领域的国际窗口。联盟现有成员单位288家,95%的成员来自全球性智能交通产业界,已经形成较大的行业影响力。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1T/ITS 0118-2020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 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
(第二阶段)
珍珠岩膨胀炉2T/ITS 0125-2020智慧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 总体框架3T/ITS 0127-2020面向车路协同的通信证书管理
技术规范
4T/ITS 0133-2020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实车在环测试系统 应用数据交互信息集
5T/ITS 0135-2020基于车路协同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数据交互内容6T/ITS 0137.1-2020自动驾驶出租汽车 第1部分:车辆运营技术要求7T/ITS 0137.2-2020自动驾驶出租汽车 第2部分: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方法及要求
8T/ITS 0140-2020智慧高速公路 车路协同系统框架及要求9T/ITS 0143-2020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 性能要求与测试规程10T/ITS 0146-2020智能网络扫路机系統 技术要求与测试规程11T/ITS 0151-2020重点区城預的停车信息系統技术要求12
T/ITS 0152-2020
道路视频摄像机智能分析功能及分级要求
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出台智能驾驶相关团标
12项联盟团体标准一览表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纲要》,持续有序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科技部会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定《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并于2020年12月20日发布,以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文具盒生产过程该规划包括总体要求、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共同推进开放创新、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
一、总体要求
以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为主线,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坚持战略协同:立足区域创新资源禀赋,以“一体化”思维强化协同合作,着力强化政策衔接与联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格局。坚持高地共建: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健全共享合作机制,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构筑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坚持开放共赢:立足长三角
地区创新特,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集聚配置国际创新资源,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坚持成果共享: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普惠共享,完善区域一体化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机器人吸盘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创新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创新载体,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等方面要素的集聚、融合,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新方向,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支撑形成强劲活跃增长极。原始创新动力源: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为依托,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提高重大创新策源能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融合创新示范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tbase
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
行业动态
(政策与市场)
励先行先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有效衔接,科技资源高效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开放创新引领区: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优化开放合作服务环境,联合打造一批高水平开放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集聚和使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成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和窗口。
到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规划、政策的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基本破除;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创业投资企业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5件,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万件,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3500件,跨省域专利转移数量超过1.5万件。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集聚一批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各类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通,科技资源实现高水平开放共享,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
二、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下简称“三省一市”)建立统一的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技报告和科技成果的信息共享;建立与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攻关相适应的制度措施,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参与、有效协同的机制,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共建一批长三角高水平创新基地。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加快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围绕提升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水平,打通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升
行业动态
(政策与市场)
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对标国际标准和通行规则,强化数据治理和标准建
设,积极推动长三角科学数据中心建设,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升级和联合建设,加快硬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建设,谋划筹建生物医学大数据、系统生物学、纳米真空互联、作物表型组学、光子科学、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智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突破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取得重大原创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三、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
加强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规划的对接,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规划会商机制,共同对区域性科技创新目标、重点任务、资源布局、国际合作等进行协商和统筹,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科技协同创新规划体系。
鼓励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系统推进长三角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方面先行探索经验,建立科技创新人员柔性流动制度,深化区域科技交流与创新;共同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科技伦理协作委员会和科研诚信信息共享协作与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区域内科研诚信案件联合调查;支持长三角地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
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整合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建立长三角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库联盟,逐步形成引领型智库网络。
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物联网、互联网等高端高新产业,建立完善区域产业创新链,强化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的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攻关,发挥长三角资本市场优势,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孵化扩增的金融体系,支持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以长三角地区四个技术交易市场为枢纽,建立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转移、转让、授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以上海闵行、江苏苏南、浙江国
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引领,鼓励三省一市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多渠道培养技术转移经理人,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引导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地方金融机构等,开发优质科技金融产品,开展天使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活动,为长三角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强做大,发挥高质量上市公司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环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业投资机构,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投机构在长三角投资。
四、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提升上海创新能级和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苏浙皖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与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圈,构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科技创新圈和创新城市;强化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加强跨区域“双创”合作,联合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
以上海为中心,沿海岸线向北、向南展开,分别打造北至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沪通港沿海创新发展翼和南至宁波、绍兴、舟山、台州、温州的沪甬温沿海创新发展翼。沪通港沿海创新发展翼重点协同推进先进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和海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精品钢、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制造业,临港化工、能源和新能源、港航物流等产业发展,辐射带动苏北皖北创新发展;沪甬温沿海创新发展翼重点协同推进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海洋科技创新,开展沿沪宁杭合产业创新带研究,谋划建设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带,引领支撑高端制造、医药健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服务业发展,打造生态绿的海洋发展创新带,辐射带动浙江西南部衢州、丽水等地区创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创新发展带,支持环太湖科技创新带发展,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支撑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增
强长三角地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来源:科技部)
行业动态
(政策与市场)
日前,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建筑机器人专委会”)在北京成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王国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鸿等出席成立大会。
会议选举产生了建筑机器人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68名委员,选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文斌担任主任委员,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岩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标准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海悦担任秘书长。建筑机器人专委会还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为首席科学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谢卫为特邀科学家,助力其总体规
划和顶层设计。
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筑机器人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工作规则与下一步工作计划,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将从建筑机器人研发及工程应用调研、组织编制建筑机器人相关标准、研究构建建筑机器人标准体系、组织开展行业技术交流等方面全面展开工作。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是国内首个专注于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造的标准化机构,专委会的成立将大力加快整合行业优势资源,集合国内先进技术,通过构建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
造相关标准体系,推动“产、学、研、用”各界交流与合作,加速建筑机器人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切实推动建筑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玑微)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成立
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正式成立
经中央编办复字〔2020〕46号文件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正式成立交叉科学部,负责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领域整体资助工作;组织拟定跨科学部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资助政策;提出交叉科学优先资助方向,组织编写项目指南;负责受理、评审和管理跨学部交叉科学领域项目;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国际合作研究的组织和管理;负责相关领域专家评审系统的组织与建设;承担交叉科学相关问题的咨询。
交叉科学部以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以交叉科学研究为特征,统筹和部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建立健全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促进复杂科学技术问题的多学科协同攻关,推动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突破口,探索建立交叉科学研究范式,培养交叉科学人才,营造交叉科学文化。
交叉科学部设有综合与战略规划处以及四个科学处。 1.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和科学处进行交叉学科战略研讨;制订项目资助和学科发展战略;统筹各类基金项目与行政经费的年度预算、资源配置和资助计划等;负责科学部各类项目的综合管理;制订交叉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及管理办法;负责科学部信息与网络建设、政务管理和运行保障等;承办科学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2.交叉科学一处
基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取得重大突破或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增长点。
3.交叉科学二处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解决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与复杂系统相关的控制工程、精密制造、先进智造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工程与制造领域中的重大瓶颈问题。
4.交叉科学三处
基于理学、工学、医学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阐明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复杂系统多层次作用机制,应对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中的重大挑战。
5.交叉科学四处
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围绕宏观复杂系统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问题,探究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39: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291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创新   科技   机器人   有限公司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