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

频闪灯
生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
作者:包佳媛 张杨涛 郑果 邓钦宇 刘奕清 姜玉松
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21年第09期
        摘 要 生姜是传统的药食同源作物,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在农作物中位居前列。生姜在生长周期中易遭受多种病虫害,是导致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给生姜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就生姜常见病虫害进行归类,从致病菌、病症特征、发病规律、预防措施等方面分析概述。
        关键词 生姜;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虫害
        中图分类号:S63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ki.1673-890x.2021.25.013朱晓驰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是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多年生宿根草本单子叶植物,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调味品,又是传统的中药材,其食药两用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1-2]。据统计,2018年全国生姜种植面积29.8万公
倾,总产量846万吨,经济价值超450亿元人民币,在经济作物中名列前茅,具有单位面积效益显著的突出特点[3],已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然而,生姜在生长周期中易遭受姜瘟病、根腐病、癞皮病等多种病虫害,不仅给姜农带来巨额损失,也严重制约了生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生姜生长周期中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整理、归纳,以期为生姜病虫害防治提供借鉴。
        1 生姜病害
        生姜有不开花或难开花结实的特点,使得生产上主要使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导致生姜种性退化、致病菌逐代累积,严重影响生姜产量和品质。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生姜病害主要分为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
        1.1 生姜细菌性病害
        1.1.1 姜瘟病
第一语音        姜瘟病,也称姜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onia solanacearum,简称青枯菌)引起的一种生姜最为严重的病害,被称为生姜“癌症”。
        青枯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多从植株近地表处的自然孔或伤口侵入根茎,种姜、土壤、含病残株通常是青枯菌的越冬寄主。病原菌侵入姜体后,在维管束组织中增殖,造成导管堵塞和细胞中毒。患病植株初期,地上茎基部呈暗紫,地下根茎出现黄褐水渍斑点,后期植株内部组织逐渐软烂,叶片凋萎,用手挤压根茎会有污白恶臭菌汁液流出,最后植株枯而不倒。病菌在土壤中随水分流动而快速传播,造成姜田大面积发病。
        姜瘟病通常高发于生姜的旺盛生长期(7—9月),连年重茬、土质黏厚、低洼积水、偏施氮肥的地块会促进病发。该病害发病快、传染性强,易造成生姜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制约生姜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姜瘟病的防治以综合预防为主,侧重于土壤消毒、优选无菌种姜和田间隔离等措施。染病后一般很难治愈,使用稀释500~600倍的20%噻森铜悬浮剂或稀释1 000~1 500倍的46%氫氧化铜水分散颗粒剂施淋入根部2~4次,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姜瘟病的传染,该处理也是我国目前登记用于防治姜瘟病的主要方法[1]。
        1.1.2 叶斑病
        叶斑病由甘蓝黄单细胞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Zingibericola)
的革兰氏阴性好氧菌引起,主要危害生姜叶片,通过镜检新鲜姜叶病害部位可观察到菌体沿边缘溢出[2]。叶斑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通过种姜进行远距离传播,灌溉流水、害虫、大风等会造成轻微的田间交互传播,受侵染的叶片首先会出现圆形的黄小斑点,叶片水分含量高时,斑点周围会出现绿扩展晕圈并逐渐黄化,形成不规则黄褐病斑,严重时叶片病斑连成片,斑点中心发白枯死并逐步延伸,使整片叶片发黄凋萎直至干枯[2]。
        叶斑病易发于夏季高温多雨的天气和过多施氮肥的地块。选择透气性好、土壤湿度低的田块种植,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同时在发病初期用40%百菌清悬浮剂750倍液或12.5%四氟醚唑水乳剂1 500倍液喷施2~3次,可有效防治该病害。
        1.1.3 条斑叶枯病
        条斑叶枯病由野油菜黄单胞杆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Zingibercola)引起,主要危害生姜的叶片和根茎。条斑叶枯病菌喜高湿高湿环境,可在种姜、病叶上越冬,借助风雨、农事操作等大范围传播,侵染叶片时,叶片颜由绿变为暗绿,从叶脉开始产生黄斑并逐步蔓延至整张姜叶,严重时姜叶发黄枯死;侵染根茎时,症状
与姜瘟病相似,出现水渍状黄褐斑点,内部组织逐渐软烂,有明显腐败气味,挤压有黄或灰白汁液流出[3]。
        条斑叶枯病在阴雨天尤其是暴雨过后病发率升高,连年重茬种植、植株间距过密等因素会加重病势。在生产上间隔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45%咪鲜胺水乳剂、20%噻菌同悬浮剂等喷施植株,可有效预防[4]。
        1.2 生姜真菌性病害
        1.2.1 茎基腐病
加热炉燃烧器
        茎基腐病,又名姜腐霉根腐病,俗称“烂脖子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病害,病原主要为霉腐菌属的结腐霉菌(Pythiummyriotylum drechsher)、简囊腐霉菌(Pythiummonospermum pringshei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 EDs.]等鞭毛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生姜茎基部,菌丝体会潜伏在种姜、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夏过冬,条件适宜即发病[5]。病菌侵入植株后,地上茎下部老叶叶尖褪绿发黄并逐渐向上部嫩叶延伸,茎基部有大小不同的水渍状斑点,发病后期主茎叶片发黑、干枯,茎基部布满病斑且
开始软腐伴有恶臭,挖出潮湿土壤的发病植株根茎,可在病部及其周围土壤中观察到白絮状菌丝体。在贮藏期间,带有病菌的生姜亦会发病,病姜出现褐水渍状病斑,并从内部逐渐腐烂最后仅剩下一堆软烂纤维组织。
        茎基腐病一般在每年的5月开始出现,可延续到翌年播种的3月,田间发病率达30%~70%,对生姜种植可造成绝收性伤害。在生产上该病害通常采用种姜消毒、倒茬轮种、合理施肥、土壤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进行预防,田间发病后一般难以治愈,在病株隔离的基础上喷淋浓度为600~800倍液的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或用300~400倍液的0.1%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灌根可降低传染性[6]。
        1.2.2 白绢病
        白绢病是致病菌是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类,喜湿好高温,在30~35 ℃时可快速萌发生长,菌丝间可相互吸引,依靠自身能量形成菌核继而侵染植株造成病害[7]。白绢病在生姜全生长周期均可发生,多危害根茎、块根,最易区分的病理特征是染病姜体病斑上有白羽状菌丝体,随着茎基部的褐变,表层病土也可观察到白菌丝体,菌丝在土表1~2 cm的土壤缝隙蔓延。此外,白绢病在储运过程
中也会发生,病菌感染造成大量生姜腐解。
        白绢病菌菌丝可随泥土、流水、肥料等移动扩散,在每年6—8月大面积发病,南方梅雨气候可加速病菌生长,加重田间病势。生产上要注意避免与白绢病寄主作物,如瓜类、茄科等轮作,栽培前可施用哈氏木霉生预防,发病初期使用稀释500倍液的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或稀释800~1 000倍液的50%代森铵喷雾喷淋发病部位,可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病害损失[7]。
        1.2.3 纹枯病
        纹枯病又称为立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由菌核萌发菌丝侵染植株,可通过病残植株、灌溉水、粪肥、杂草等传播[3],主要危害生姜幼苗叶鞘、叶片和茎杆。植株染病后,叶梢上出现灰绿圆形病斑,叶片上出现的病斑呈不规则状,后期病斑由叶片外部向内部扩展逐渐融合成云纹状,茎杆褐变且可观察到白菌丝及菌核体,病症严重时会使姜地下根茎脱水干腐。
        纹枯病可使生姜减产10%~30%,高发于炎热湿润气候,田间管理不恰当,植株间叶
钾霞石片繁茂不通风、施用氮肥过多、土壤性质偏酸等会促进病发。高发或发病严重的水稻纹枯病地块,隔年不能种植生姜。姜田发病后,每隔10 d喷灌1次稀释1 000倍液的40%禾枯灵或WP 1 000倍液的30%菌核净,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缩短施药时间间隔。
        1.2.4 枯萎病
        生姜枯萎病又称生姜根莖腐烂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毁灭性病害,致病菌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包括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zingiberi Trujillo)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等,病菌喜温暖湿润环境,可借助分生孢子侵入植株,主要危害姜地下根茎[3]。染病轻微植株,叶片呈现枯萎发黄,株心枯死,后期茎基部明显变,地下根茎腐烂变褐且表面有黄菌丝体,挤压病部可渗出清液。病症严重植株,会出现整株腐烂枯萎,只剩干枯地上茎叶的现象。电烤箱温度控制系统
        枯萎病防治主要以综合预防为主,湿重黏厚积水的地块、施用未腐熟彻底的农家肥等利于病发,在种植过程加强田间灌溉水和雨水的疏通、间隔喷淋抑菌类药剂,发病初期选用1 000倍液的乙蒜素乳油灌根能有效控制病势[8-9]。
        1.2.5 病
        病菌为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psici Syd.)和盘长孢状刺盘孢(C.gloeosporioides Penz.)等半知菌亚门刺盘孢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 ℃,以分生孢子侵染植株致病[3]。该菌可借助昆虫活动、风力等途径传播,染病症状主要出现在叶片,从叶尖开始出现不规则褪绿小病斑,后逐步向内扩展成大块褐斑点,叶片开始出现干枯,病叶斑点在水分含量大的环境中会长出黑颗粒,似“碳化”状。
        病高发于7月初至8月下旬,高发期田间植株感染率可达30%以上,属于生姜易发病害。在种植过程中通过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等可降低病发病几率,发病初期选用稀释1 000倍液的75%百菌清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喷雾能根治病病危害[1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3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286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姜   病害   植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