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起死回生仪”?

ECMO——“起死回⽣仪”?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ECMO——“起死回⽣仪”?
2019年12⽉,湖北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其具有传染性强、重症患者病死率⾼的特点,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严重威胁⽣命健康。在针对COV1D-19尚⽆特效药物情况下,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具有同时进⾏循环和呼吸功能⽀持作⽤,为危重患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并已成为新冠肺炎期间救治危重患者的有利武器。
不仅此次“疫情战”,关于ECMO“起死回⽣”的各种传奇案例早已出现在各种报道上。蚊帐 圆顶
那么ECMO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技术、它的适应症是什么、是否真的具有“起死回⽣”强⼤功效,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发现。
ECMO的原理机制
ECMO的全称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体外膜肺氧合,即俗称的⼈⼯⼼肺机、“叶克膜”,是现有体外循环技术中的王者。
ECMO的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肺旁路氧合后注⼊病⼈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肺替代作⽤,维持⼈体脏器组织氧合⾎供。
相较传统体外循环技术,ECMO通常不需要进⾏开胸⼿术并在主动脉上插管。这样⼀来,ECMO可以持续使⽤的时间也⼤⼤延长。只要患者不出现感染、出⾎或者管路堵塞,就可以在严密地监控下持续使⽤。
ECMO的基本结构:⾎管内插管、连接管、动⼒泵(⼈⼯⼼脏)、氧合器(⼈⼯肺)、供氧管、监测系统。临床上常将可抛弃部分组成套包,不可抛弃部分绑定存放,并设计为可移动,提⾼应急能⼒。
ECMO的产⽣与发展
体外膜肺氧合(ECMO)实际上是⼼肺转流技术的扩展和延长应⽤,故它的发明产⽣离不开体外⼼肺辅助技术的发展。
1953年,Gibbon医⽣发明⼈⼯⼼肺机,,他将体外循环技术⾸次⽤于临床⼼脏⼿术获得成功。这是体外⼼肺辅助实验室研究的开始,使⼈⼯⼼肺机系统作长时间⼼肺辅助有了可能。
在⼤量实验的基础上,60年代后期开始在临床上试⽤长时间体外⼼肺辅助。
1971年Hill医⽣⾸次⽤ECMO救治1例24岁的男性患者,因多发性创伤导致进⾏性加重,经过75⼩时的ECMO 救治,患者脱离危险,抢救成功。这是ECMO技术的第⼀次正经露⾯。从此,这项技术就开始蓬勃地发展,逐渐成为⼀种安全有效的临时保命⼿段。
1975年Bartlett医⽣⾸次成功地⽤ECMO救治1例患持续性胎⼉循环的新⽣⼉。以后ECMO技术在新⽣⼉应⽤的经验快速增加。
2001年,中⼭市⼈民医院⿇醉科主任医师李斌飞成功开展中国⼤陆地区第⼀例临床ECMO,⾄今⼆⼗年,ECMO在国内的⾝影逐渐多了起来。
贴膜工具
ECMO的适应症和并发症
但是,ECMO真的像传闻那样,在“命悬⼀线”的时候都具有“起死回⽣”的强⼤功效呢?答案是不全是。
⾸先需要明确的是,ECMO只是临时代替了患者的⼼肺功能,原发病能否得到有效,才是撤除ECMO设备和患者得以⽣存的关键。
由其作⽤机制来看,ECMO能完成肺脏的⼯作,在体外让⾎液获得氧⽓;能辅助⼼脏完成⼼脏的⼤部分⼯作,⼤⼤减轻⼼脏负荷,提供复苏的机会;在辅助⼼脏的同时,保证⾝体组织器官,尤其是⼤脑的供氧,减少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出现脑缺氧损伤甚⾄脑死亡的风险;还可以提供相应的辅助,帮助患者度过围⼿术期。
相应地,对于急性肺损伤、⼼跳呼吸骤停和⼉童急性⼼衰等病症或是出现⼼脏⼿术之后脱离体外循环困难的情
况,ECMO有着强⼤的功效。
但是ECMO也有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其⼲预的时机也会⼤⼤影响作⽤效果。
ECMO主要的并发症有出⾎、⾎栓、感染、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损害等。为了防⽌⾎液在体外循环的管路中凝结,需要应⽤肝素抗凝。如果只是⼼脏⼿术中⼏个⼩时的应⽤,风险还⽐较容易控制,然⽽如果像ECMO这样长时间使⽤,患者发⽣出⾎的风险就会增加,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颅内出⾎⽽致命。⽽在应⽤肝素的同时,由于凝⾎功能发⽣了各种变化,有时⾎液可能也会出现⾼凝状态,从⽽出现⾎栓。如果⾎栓在重要脏器的⾎管中发⽣堵塞,就会导致器官坏死,严重的时候也可导致死亡。
此外,由于ECMO装置直接与⾎液系统相连,即使再完善的杀菌消毒措施,也存在细菌通过管路进⼊⾎液引发感染的可能。⽽由于ECMO本⾝的⼯作机制,多数时候⾎液是平稳地,⽽不是像⼼脏泵⾎⼀样有搏动性地回流到体内,这种⾎流动⼒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肝、肾、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另外,由于ECMO机器本⾝的技术限制,在罕见情况下可能出现机器故障、管道破裂等情况。
除此之外,临床统计发现,ECMO应⽤的时间越长,并发症出现的⼏率就越⾼,危险性也会更⾼。所以,ECMO现在还⽆法达到理论的⽆限制应⽤,只能作为⼀个短期急救措施。
深紫外固态激光器
争议和思考
ECMO的运⽤限制,不仅仅是上述的并发症,对操作团队的技术要求,抑或是其⾼昂的费⽤,还有其背后深刻的伦理思考。
真空注型机ECMO技术为⼼肺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建构了⼀种不断被数据化和技术化的⽣存状态。“活在机器⾥”的⾝体构成了患者主体性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当患者的⾃由意志必须依赖ECMO时,“⼈”与“机器”的关系,再次令⼈深思。
ECMO技术让⽣死的界线变得模糊,使得⼈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命的意义和⽣命的质量。柯⽂哲举过
⼀个例⼦,能够很好地体现这种的伦理困境。
⼀个爆发性⼼肌炎的孩⼦,⽤ECMO维持多⽇,⼼脏功能仍然难以恢复,与此同时,他已经有严重的并发症,双⾜像中毒⼀样发⿊。
这个时候,医⽣是要把孩⼦的双脚剁掉继续救命,还是到此为⽌?失去⽣命还是失去双脚?倘若孩⼦最终⽤双脚换来了⽣命,他是否能接受接下来的⼀⽣始终与轮椅相伴?倘若孩⼦最终甚⾄⽆法存活,那么⽆论是医⽣还是家属,舍弃孩⼦的双腿,眼睁睁地看着孩⼦的⾝体被⼀点⼀点耗尽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思考与选择,是每个选择ECMO的家庭和医⽣都要不停反问的,但是问题的答案始终是未知,⽽问题本⾝也更像是⼀场博弈,⼀场⽣与死的博弈。
经由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起ECMO技术本⾝,更艰难的是我们的选择。技术本⾝必然是⼈类在与疾病抗争中获得的的⼀项重⼤进步,但我们必须要清醒地明⽩,哪怕是在如此⽇新⽉异的当下,⼈类也没有做好准备去阻⽌⽣⽼病死。
ECMO技术是⼈类可以努⼒⼲预的⼀项措施,但并不等同绝对的“起死回⽣”。⽆论是患者还是医⽣,都不要被技术,在特定的情况下,也要对ECMO说不。
多媒体集中控制器
[1] 马⽂帅,郭万刚,尹姣,马超,王芳芳,李妍.ECMO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中应⽤价值的探讨[J].⼼脏杂
志,2020,32(2):202-205.
[2] 科普性⽂章成功救治1名新型肺炎患者的ECMO为何⽅神圣?
[3] 邱海波主编.重症医学科建设管理规范.东南⼤学出版社,2011.04.145-146
[4] 王重阳体外膜肺氧合术(ECMO)的历史与概述
[5] 丁⾹医⽣叶克膜(ECMO)是⼀种什么技术?
[6] 韩丹.ECMO技术的临床伦理问题探析[J].医学与哲学,2021,42(8):27-31.
潘依琳,南京医科⼤学第⼀临床医学院20级⼋年制2班
本⽂为《医学史》课程作业
土著菌“
扫码关注我们
号 YIXUELISHI
医学的历史与⽂化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27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患者   技术   出现   功能   辅助   临床   部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