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70?
[8]常雁,再帕尔?阿不力孜,王慕邹.串联质谱新技术及其
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药学学报,2000,35(1):
73—78.
[9]王智华,洪筱坤,陶奕,等.HPLC—MS在麝香酮分析中的
应用.中草药,2002,33(I1):970—9731.
[10]卢定强,欧阳平凯,陈均,等.银杏叶中银杏萜内酯的高
效液相一电喷雾电离一质谱分析.药物分析杂志,
2002,22(1):9211.
[11]邓亦峰,梁念慈,梁统,等.HPLC—APCI—MS分析半边旗
中二萜类化合物.药学学报,2002,37(6):444—446.
[12]王义明,张思巨,罗国安,等.用LC/ESI—MS/MS研究肉
苁蓉与其代用品中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药学学报,
2000,35(11):839—842.
[13]JemalM.High—throughputquantitativebioanalysisbyLC—
MS/MS.BiomedicalChromatography,2000,14:422.
[14]沈家骢,周慧,郭继芬,等.新型抗炎镇痛剂SFZ247在
家兔体内羟基化及其结合型代谢产物的鉴定.药学学
报,2000,35(3):181.
[15]杜宗敏,黄海华,陈笑艳,等.人尿中苯丙哌林羟基化代
谢产物的研究.药学学报.2000,35(12):916—920.
[16]车庆明,黄新立,李艳梅,等.黄芩苷的药物代谢产物研
究.中国中药杂志,2001,21(11):768—769.
[17]BlackstockWP,WeirMP.Proteomics:quantitativeand physicalmappingofcellularproteins.TrendsBiotechnol,
1999,17(3):121—127.
[18]PengJ,GygiSP.Proteomics:themovetomixtures.J
shenh
MassSpectrom,2001,36(10):1083—1091.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年第17卷第6期
[19]杨何义,应万涛,钱小红,等.蛋白质组技术的研究进
展.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13—17.
[20]CunsoloV,FotiS.Detectionandlocalisationofdisulphide bondsinasyntheticpeptidereproducingthesequence1-30
ofParj1.0101byelectrosprayionlsationmsss
spectrometry.Proteomics,2001,1(18):1043—1048
[21]CoutreJL,WhiteleggeJP,GrossA.Biochemistry,2000,
39(15):4237.
[22]周红华,高松海,王尔华,等,加替沙星主要相关杂质的
分离和鉴定.药学学报,2002,(37):462.
[23]Y oshiokaN,AkiyamaY,TeranishiK.Rapidsimuhaneous determinationofo—phenylphenol,diphenyl,thiabendazole, imazalilanditsmajormetabolitesincitrusfruitsby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usingatmospheric
pressurephotoiozation.JChromatotogrA,2004,1022(1—
2):145.
[24]OrhanH,V ernleulenNPE,TumpC.Simultaneousdetermi—
nationoftyrosine,phenylalanineanddeoxyguanosineoxida—tionproductsby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sssspec—trometryasnon—invasivebiomarkersforoxidativedamage.
JChromatogrB,2004,799(2):245.
[25]SchulzeA,KohlmuellerD,MayatepekE.Sensitivityof过氧化氢灭菌器检测
electrospray?tandemmassspectrometryusingthe
phenylalanine-?tyrosine—ratiofordifferentialdiagnisisof hyperphenylalaninemiainneonates[J].ClinChimActa,
1999,283(1—2):15,
(收稿:2007—07—12)
覃引,邱树毅教授,
(1.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3;2.贵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摘要:本文综述了药物制刑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列举了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乳技术,微囊化技术,纳米
粒技术和脂质体技术等制剂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现阶段新技术在产业化进程应用中
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药物研究;制刺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R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10(2007)06—0070—07
现代药剂学在经历了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
和临床药剂学3个阶段后,逐步吸收了系统工程理
论的思想,于20世纪末进人了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system,DDS)的新时代,药剂学的发展打破
了化学结构是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传统观念,证明
了剂型因素同样制约着药物的作用效果,药物的药
作者简介:覃引(1985一),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纳米q-药制剂技术的研究.
通讯作者:邱树毅(1963一),男,博士,教授,E.mail:***************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年第17卷第6期
理效应不仅仅归之于药物特有的化学组成,还与该
连卷背心袋制剂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改变药物制剂的物
理状态是增强药效的一种有效办法¨J.随着给药
系统理论研究的深入和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药
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从品种到剂型都在不断地增多,
如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等.目前国内外研制靶向
制剂,缓控释制剂的技术多为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乳技术,微囊化技术,纳米技术,脂质体技术
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剂型的开发和制剂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这些制剂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做一论述.
1制备技术
1.1固体分散技术(soliddispersiontechnique,SD)
固体分散技术是将难溶物以微粒,微晶,分
子,胶态或无定形等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材料中使药物呈固体分散体的一项新型制剂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可使难溶物以不同状态分散在载体中,大大提高药物的溶解速率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对于不同
用药目的的药物,可以选用不同的载体,如胶囊剂,
片剂,滴丸剂,软膏剂,栓剂以及注射剂等可根据需
要使用水溶性聚合物,脂溶性材料或脂质材料等为载体制备成缓释,控释,肠溶等剂型.固体分散体技
术的应用,为药物的剂型革新提供了新的途径J. Kohri等用羟丙甲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及其酞酸酯(HPMCP)作载体,制备了驱虫药丙硫咪唑(albendazole)的固体分散体,溶出试验发现,其溶出速度加快且溶出液为过饱和液,用其制备的颗粒剂,给兔口服后,其生物利用度比其物理混合物大3倍多.黄华等应用固体分散
技术对葛根中的有效成分葛根素进行了体外溶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运用固体分散技术使原本水溶性较小的葛根素(在水溶液里只溶解0.011mol/L)溶解度明显提高.ChenD等用EudragitRL作载体制备
米索前列醇(Mp)缓释颗粒,体外释放显示了明显的缓释效果,且极大改善药物的稳定性.BarkerSA
等将液态的维生素E制成固体分散体,含药量可
达50%(w/w),药物吸收比普通制剂增加两倍,提高
了生物利用度,且维生素E的SD装入胶囊后储存l8 个月未见渗漏.
应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具有工艺
简单,重现性好等优点,但由于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所需用的载体量大,药物所占的百分比不高,因此目前
7l?
只适用于小剂量的药物.此外,制备方法不当或贮
存条件不适,易引发固体分散体老化现象,从而降低药物溶出速度,这些问题均有待于不断探索解决. 1.2包合技术(InclusionTechnique)
包合技术是指一种分子被包藏于另一种分子空
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inclusioncompound)的技
术.这种包合物是由主分子(hostmolecules)和客分
子(guestmolecules)组成,主分子即包合材料,具有
较大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其空
穴结构内,形成分子囊(molecularcapsules).包合
技术具有增大药物溶解度,提高其稳定性,调节释放
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
毒副作用等优点,而且该技术可使液体药物粉末化, 并进一步制成固体制剂,有效防止其挥发性成分挥
发并掩盖药物不良气味【.目前常用的包合材料
主要有B一环糊精(13-cyclodextrin,3-CD)及其衍生物(13-CDD),尿素和淀粉三种.
杨彩琴等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桂利嗪一B一
环糊精包合物,经紫外光谱与相溶解度图表明,桂利
嗪与B一环糊精形成可溶性包合物后可使桂利嗪的溶解度增强3.33倍.田燕琳等用超声法制备了
川穹,牡丹皮挥发油的B—CD包合物,提高了药物稳定性,减少了刺激.宋洪涛等¨.用研磨法制备了肉
桂油的13-CD包合物,降低了肉桂油挥发性,增加了溶解度.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ketoconazole)由
于其不溶于水且结构中有酰胺基和醚基,极易氧化
变,化学性质不稳定,若制成B—cD的包合物,其
溶解度由原来的3.0g/ml提高到l19g/ml,增大
了约4O倍,已包合的酮康唑w/o型软膏与未包合的软膏在相同包装和室温条件相比,后者1个月后颜
完全改变,而前者颜一直未变,说明其稳定性明
显增加…’J.当B—CD的增溶手段或稳定化方法无
济于事时,可考虑使用B—CDD.13-CDD较13-CD的增溶作用更强大,能有效避免使用有机溶媒,表面活
性剂和酯类等材料.如:女贞叶提取物中主要成分
是熊果酸,熊果酸立体空间较大,由于难溶于水,用
其他方法增大溶解度存在较大的困难,而采用13-CD 的衍生物HP—B—CD能较好地将熊果酸包合在其环状筒内,明显增加了熊果酸在水中的溶解度¨.
尿素分子为四方晶系,晶格较松,分子间范德华
力很小,当与适当的客分子包合时变成六方晶格的
管状包合物.屠生英等人先将月见草油精制后,
再加尿素,甲醇以适当比例混合,利用尿素分子的包
72?
全部视频列播放表本站合作用制得高纯度的一亚麻酸,含量达9O.51%,油
利用率46.O%.
淀粉分子具有空穴结构能与药物形成包合物.
陈路林等人u采用搅拌法和超声波法制备了N—LOK变性淀粉和~3-CD与挥发油的包合物,结果表明N—LOK变性淀粉比~3-CD包合效率提高2—2.5 倍,总收率提高2%一3%,且N—LOK变性淀粉易溶于冷水形成乳状液,油物加入其中经搅拌,匀质,迅速被包埋形成微囊,经喷雾干燥可直接得到油物的固体粉末.
~3-CD包合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药物开发和研究
中的不少难题,但~3-CD对所包合的分子大小和种
类有所限制,在推广应用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加强开发性能更好,用途更广的包合材料显得十分的重要.
1.3微乳(microemulsion)制备技术
微乳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散体系,由水相,油
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的比例下自
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且热力学稳定的油
水混和体系,包括纳米乳与亚微乳.微乳粒径均汽水取样
匀,一般在10—100nm范围,根据结构可分为水包
油型(O/W),油包水型(W/O)及双连续型.作为
海洋浮标药物载体,微乳制备技术近年来已得到广泛研究与
应用,具有许多特点:①粒径小,透明,可采用过滤灭菌;②热力学稳定,易于制备和保存;③在同一体系
中可以作不同疏水物的媒介物,进一步可制成
复方制剂;④低粘度,注射时不易引起疼痛;⑤吸收
迅速,靶向释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
作用¨”.通常来说,O/w型微乳可以增加亲脂
物的溶解度,W/0型则可延长水溶物的
释放时间,起到缓释作用.现在的研究大多是将微
乳作为疏水物的载体,解决它们溶解度和生物
利用度较小,靶向性不明显的问题.
抗肝炎药物联苯双酯(BDD)的水溶性很差(3.
6~g/m1),其生物利用度仅为20%一30%.将BDD
与Tween80,NeobeeM-5(辛酸和葵酸的三甘油酯),
甘油三醋酸酯制备成微乳后,与混悬液相比较,血药浓度一时问曲线下面积(AUC)提高了5倍,最大血药浓度Cmax提高了9.8倍,另外,口服之后,微乳在
胃内更容易分散成直径<51xm的液滴,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分-1引.BrimeB等[1制备了两性霉素
B的微乳,其半数致死量较同等剂量的常规制剂提
高1倍多.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年第17卷第6期ParkKM等-2叫用油酸乙酯和Tween8O制备了
氟比洛芬的O/w型微乳给药体系,溶解度可达lO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4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114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技术   分散   制备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