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      ,号          ,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nfj防静电不发火。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              之一,        并称;诗      并称;词          并称;书法                  、苏并称,北宋则是苏、                            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
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                  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保安对讲机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      ,字      。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
主板维修工具
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                            ,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3、给加点字注音
然临之        刀锯鼎            虽有育          鲜腆 
            老人            间不容
卒(猝)cù 然临之 刀锯鼎镬huò  虽有贲bēn育  倨jù 傲鲜xiǎn 腆tiǎn 
肉袒tǎn  圯yí上老人  间不容发(fà)
二、自主学习及成果展示
(一)文言知识归纳
1.微其意【通,表现】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之【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4.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5.其君能人【居于……之下,谦逊地对待,名活用为动词】
6.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7.忍小忿而大【成就,完成】
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9.此固秦皇之所不能,而项籍之所不能【都使动用法】
10. 非子房其谁之【全:成全】 12.不其志气【符合】
11.养其全锋而待其【疲困】    13.匹夫辱【被】
14.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突然】
15.然亦知其非秦之世【怎么】16.鬼物,亦过矣【太】  17.当韩之亡,秦之盛也【正】 18.盖亦手动打包工具危矣【太】
19.句践困于会稽【取消句子独立性】
20.而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
21.其状貌如妇人女子【竟然】
一词多义
过:①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
    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
怪:①其事甚怪【奇怪】
    ②油然而不怪者【以为……怪异,意动用法】
其:①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②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①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
②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
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人之常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怀有的抱负 
⑶其身之可爱 值得爱惜                 ⑷其君能下人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使……信服,为……所用        
特殊句式
(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判断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判断句 
(3)勾践之困于会稽                                      被动句 
(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                          状语后置
(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状语后置 
(6)而命以仆妾之役                                    省略句、状语后置 
三、讨论交流,深入解析
问题一: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问题二: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kinect运动
小结: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问题三: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真空马桶问题四、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记载,通过比较、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
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圯上老人对张良的启发,司马迁和苏轼强调的有哪些不同?
    明确:司马迁《史记》着重在圯上老人赐给张良一本“读此,则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苏轼认为“其意不在书”,其意在于:圯上老人看到张良“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深为痛惜,所以他“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张良深刻体会“忍”字的重要性。授书只不过是形式,《太公兵法》要在志远才高的豪杰之士的手中,才能发挥效力。
2.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
明确: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一)讨论: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
    明确:忍,作为一种涵养,经常被曲解。忍,不应该是憋在心里,窝气;因为气不顺,憋在胸中,久而不畅,则智昏;智昏,则容易失言失态。最终,忍的修养还是会失去。所
以说,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俗称:“忍字心头一把刀”,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其实,这是消极的态度,结果很悲哀,以彻底牺牲自己为代价,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不是积极的态度,不可取。正因为民间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人本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结果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与其“忍到心头插刀”作无谓的牺牲,不如“忍化”,处事临危不惧、当机立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3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107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认为   文章   老人   兵法   并称   历史   文言   目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