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穴刺络放血疗法中风意识障碍的机制探讨

井穴刺络放血疗法中风意识障碍的
机制探讨
刺络放血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三棱针、采血针、梅花针等针具,在体表血络充足处或穴位上点刺出血,以祛除病邪、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井穴为五输穴之一,多位于四肢末端、爪甲之侧,因其位置表浅、针感强烈、易于激发经气,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当中。井穴刺络放血因具有醒神开窍、调理气机之作用,古往今来在中风意识障碍的中多有应用,疗效肯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亦观察到刺络放血疗法能明显改善中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现将其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和探讨。
1 井穴刺络放血中风意识障碍的历史源流
放血疗法古已有之,早在《五十二病方》中便有关于砭石划破痈肿、排脓放血疾病的记载。《黄帝内经》言:“邪客于五脏之间……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后世对手足爪甲注解为井穴,可见,《黄帝内经》已明确提出井穴刺血邪客五脏之重症。又言:“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
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这里描述的“尸厥”,即现代医学所谓的昏迷,此处记载了刺隐白、涌泉、厉兑、少商、中冲、神門为急救昏迷之法。《黄帝内经》不仅首次记载了井穴放血法及井穴针刺急救昏迷,还提出了“宛陈则除之”的治则,即通过刺血之法祛除阻滞之瘀血,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奠定了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
成书于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中写道:“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隐白及大敦主之”,记载了隐白、大敦昏迷。《肘后备急方》取材于民间,由于当时的刺血工具所限,刺络放血疗法书中涉及不多,但其中摘录了《黄帝内经》手足井穴针刺放血急救昏迷的方法,可见其急救之疗效。此外,该书多处对灸四肢末端急症进行了记载,肯定了四肢末端穴位急症的作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气闭故也。针百会入三分……又针足中趾头去甲如韭叶,又刺足大趾甲下内侧去甲三分”记载了针刺厉兑、大敦昏迷,并摘录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昏迷的方法。《外台秘要》《针灸资生经》中亦对《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中井穴放血昏迷的方法进行了摘录阐发。
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刺络放血疗法的应用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刘完素提出了中风分经针刺理论,最早提出:“中风无汗恶寒,麻黄续命主之……宜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跷……中风有汗
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主之……刺厉兑者,泻阳明经之实也……”。提出根据中风症状的不同表现,
真空挤砖机
选择相应经脉的井穴分经论治。张从正重视祛邪,认为邪去而正安,倡导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提出了中风的“大接经法”,即沿着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针刺十二井穴,井穴是表里阴阳经交接之处,为气之大络,针刺十二经井穴可通经气,畅运气血。
明清时期井穴放血法急救昏迷载于多部医籍,广为流传。《乾坤生意》中记载“凡初中风跌倒……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明确了将三棱针作为放血工具,并将刺络放血救治病种扩大为一切昏迷急症。《古今医鉴》中写道:“一切初中风、中气,昏倒不知人事……或急以三棱针刺手中指甲角、十井穴,将去恶血,就以气”明确记载了神昏的放血。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摘录了《乾坤生意》井穴刺络放血中风昏厥的内容,并写道“所出为井,井象水之泉”,阐明了井穴作为源头,在气血生发中的重要作用。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写道:“商阳主刺卒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少商中冲关冲少,少泽三棱立回生。“郑梅涧在《重楼玉钥》中云:“凡中风暴卒……急以三棱针刺此穴(少商),及少冲、中冲、关冲、少泽、商阳,使血气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也”。皆肯定了井穴放血中风昏仆、痰涎壅塞证的作
用。叶天士提出“经主气,络主血”,认为“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其“久病入络”的思想为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2 井穴刺络放血中风意识障碍的现代应用
2007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的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应急救治技术”列为第二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国医大师贺普仁认为对于中风危急期,须拯危救急,对于闭证,首选强通法,即刺络放血法以醒神开窍,取穴水沟、四神聪、十二井穴。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井穴刺络放血在中风超早期,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的恢复,并证实对于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均有显著意义[10-14]。
当代日本学者亦非常重视井穴刺络的研究和应用,代田文彦认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刺血机制虽不甚明了,但搅动指尖动静脉吻合部血流,对全身血流,尤其是脑内血流的影响最大,因此,作为急救措施,应首先考虑刺血术”。浅见铁男、福田稔、安保彻等学者均推崇井穴刺络法提高免疫力、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的疗效[15-16]。
3 分析与讨论
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一身之宗,相较于其他脏腑,脑之脉络易伤。中风病起病急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脉瘀阻或络破
微波烘箱血溢,其中出现神昏之症者多病势危重,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痰浊蒙蔽清窍、脏
腑功能衰竭,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中风神昏的关键是要快速宣通壅滞之气血、平衡逆乱之阴阳。针刺的作用在于调和阴阳、化瘀通滞,井穴刺血最易激发经气,因此在中风神昏在内的脑系急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摇摇棒震动开关3.1 井穴刺络放血中风神昏的中医理论基础
3.1.1 井为经气始发之处井穴位列五腧穴之首,位于手足之端。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为泉源出水之处,井穴是经脉气血之源,十二经气初发之处。《素问·厥论》曰:“阳气起于五指之表……阴气起于五指之里”,此阴气、阳气指手足三阴三阳经脉之气,明确指出手足阴阳经脉之气始于四末。井穴为经气始发的特点决定了其重要的作用。隧道施工风机
3.1.2 井为十二经之根中医“标本根结”理论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四肢为根、为本,头身为结、为标。十二经之“根”即指位于四肢末端的井穴,正如《靈枢·根结》所言:太阳根于至阴……阳明根于厉兑……厥阴根于大敦”。井穴是脏腑、经气之根本,与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密切,刺激根本部位更易于激发经气,从而起到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的作用。
高楼逃生装置>锚固件
3.1.3 井穴为经脉之气交接之处井穴为阴经、阳经相互交接、阴阳之气交通会合、络脉布散之处。《灵枢·动腧》中说:“四末阴阳之会也,此气之大络也”,说明人体四肢末端是阴阳两气相互接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2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104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井穴   放血   治疗   刺络   中风   意识   昏迷   针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