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员工拥抱5G时代新技术的思考与探索

活性炭采样管交通科技与管理7智慧交通与信息技术
1 5G时代地铁迎来新机遇
1.1 促进智慧地铁全面发展
  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地铁发展注入新动力,构建智慧地铁的主要发展方向,智慧交通所展现的未来图景越发真实可见。地铁在落实“十四五”规划交通强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实现“智能先进,交通运输感知全覆盖”的目标。
1.2 提升地铁运营维护高效
  通过构建智慧运维系统,可实现人工运维向智慧运维转变、经验运维向精准运维转变以及被动维修向主动运维转变。将5G技术与无人机设备、高清摄像等设备融合,再结合地铁智慧调度系统、先进自动控制系统等,可实时、精准的调度行车组织,优选出最优行车计划、运力配置以实现最高效的线网运营组织,为地铁提供更高效更智慧的设备运维。1.3 提高乘客优质体验维度
  通过5G技术打造智慧车站场景,既为乘客提供全新的电子支付、无感过闸、智慧自助票务、实时站内导向、到站提醒及拥挤度提示等优质服务,还能实现地铁信息与其他交通方式、城市商业及旅游等公共信息融合共享,提供全方位的城市服务,提高乘客体验度和满意度。
1.4 优化地铁人力成本结构
  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组成的车联网是5G发力的重要场景,地铁也已迎来了5G无人驾驶新时代。通过智慧地铁、智慧车站、智慧运维、智慧分析模型的运作,可将大部分重复性的日常工作转由系统和设备完成,大大压缩了人力成本。2 思考地铁员工应用5G新技术的不足
2.1 主动学习新技术积极性不高
  在5G时代地铁想要获得长久持续发展动力,必须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但很多员工短时间难以突破对新旧业务转变的认知,对新技术学习积极性不高,将新技术视为单纯新设备的维保问题,依赖维保人员处理。另外企业在新技术人才的选拔激励机制不完善,在技术竞赛选拔、员工上岗和晋级考核对新技术的要求较低,未能起到有效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2.2 复合性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地铁各部门各专业条块分割,人才通常束缚在一个专业纵向发展,缺乏5G新技术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随着智慧地铁的发展,对复合性人才需求急增,横向跨专业、运维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突现出来。
2.3 技能培训形式传统单一
  目前对新员工的上岗培训仍是传统师徒带教模式,对老员工日常培训重理论知识轻技能实践,对新技术发展趋势、对新型设备培训严重不足,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培训形式以集中面授课件形式为主,员工缺乏新技术发展、地铁新技术应用的学习平台,参培机会有限,培训效果不佳。新技术培训投入不足,存在实训室建设不足、设备陈旧,仿真模拟训练稀缺的问题。
2.4 钻研技艺的创新意识不强
  部分地铁员工创新意识不强,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遇到技术性问题不肯钻研,不能主动将新技术与现有业务融合,对地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参与度不高,因此在课题攻关上不能独当一面,导致技术创新团队后劲不足。
3 探索员工提升5G新技术应用的措施
3.1 大力发展新技术人才
  (1)通过外请高科技公司骨干到地铁演讲授课,或者到大型交通企业学习新技术发展动态,注入地铁新技术。地铁员工重点加强学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掌握智慧地铁的无人驾驶、智慧调度、智慧车站、智慧运维等新技术,全面培养地铁新技术发展人才主力军。  (2)注重新技术跟传统业务结合,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着眼当下、面向未来的新技术人才。通过开展
捕虾机电路图
新技术应用竞赛、多技能比武,优选员工并推选参加省市、行业或国家级竞赛,选拔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高级技术人才。  (3)开展新技术人才库建设,配套新技术人才培养、晋升、考核的长效机制,普遍提高员工学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2 加强复合型新技术人才培养
  (1)根据智慧地铁建设需要,统一规划人才培养机制,打造运维一体化、多专业融合的多职能人才队伍,实现一岗多能和人才的横向流动发展。分步实施先在部门内培养多专业复合型人才,再到部门间推行横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根据新技术的发展重新构建智慧地铁专业架构,打破妨碍地铁人才复合发展、横向发展、重复低效的部门设置,建立更加高效、科学的部门及专业架构。
3.3 打造形式多样的培训新体系
  (1)新员工培训前移,从源头提高员工素质。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职业学院学生培训模式,课程设计上解决理论课多、技能课少、无新技术类课程的问题。地铁专家定期到校为学生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力促课本知识与新技术理论结合,力求实训课程与新技术发展结合,让员工在校期间就注重加强新技术学习。
  (2)加大高科技培训投入,创建智慧教学资源。在传统实训室的基础上,加大建设“虚实互补”的仿真实验培训中心、仿真系统运行平台、仿真故障检测系统等新型培训基
地铁员工拥抱5G时代新技术的思考与探索
梁碧云
(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宁 530029)
摘 要:5G时代的高新技术为智慧地铁的建设带来了全新发展新机遇,也为乘客带来全新、智能的场景服务。本文针对5G 带给地铁员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思考与分析,积极探索地铁员工拥抱5G新时代的途径,提出大力发展新技术人才、复合型新型人才、创新培训体系、传承工匠精神、配套考核机制等有力措施,为地铁员工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铁人员;5G;应用探索
8交通科技与管理智慧交通与信息技术
地,使员工获得新鲜的操作体验,增加对新技术的感性认识。通过打造网络公共学习平台,实现地铁员工想学就学、随时可学、随地可学的自觉学习常态,解决工学矛盾,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更新换代。
  (3)培训形式新型化、教学手段智能化。尝试个性化线下线上混合机制培训,利用微课、网课等新手段打造线上培训平台,构建具有移动授课、实时互动、灵活参培、受众面广的智慧型学习平台。利用5G提升地铁新技术师资水平,开发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视频、播客、直播、微课堂等开放的在线精品课程,实现智慧型教学手段的创新。
3.4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1)地铁通过精心打造工匠工作室,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创新精神,由优秀工匠带动员工开展新技术钻研、技术革新,发挥工匠品牌的正能量。
  (2)鼓励技术创新,打造高质量创新平台。积极开展重大课题攻关、新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有益活动,推动创新人才参加省、国级创新大赛,实现人才创新发展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共赢。4 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地铁员工拥抱5G时代新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不足,积极探索大力发展新技术人才的五大措施,以全面加快新时代地铁员工学习应用新技术步伐,为智慧地铁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尤江,郭鹏.智慧地铁的架构参考模型及发展策略[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4):30-34+38.
[2]李中浩,朱东飞,邢智明.以信息化助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20(5):1-6+46.
[3]刘启芳,薛明,张宇.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培训,2021(3):62-63. [4]沈钰琳.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物流专业为例[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6(1):55-59.
(上接第4页)
各站点处配套的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具有自动集成与互联的功能。该系统可以向被控系统读取数据,对其执行处理、存储等操作,用于反映现场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车站级数据库持续完成对数据的记录、更新等操作,也可根据需求发布控制指令。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拥有一套相对独立的监控功能,给日常操作创设了更多的可能,辅助站点值班人员能够分别完成对子系统的监控操作。在地铁工程建设领域,综合监控系统普遍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但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需求各异,因此部分情况下也将采用其他体系结构,例如中心集中式结构,其依托于以太网的连接作用,与各站点级自动化子系统互联,规避综合监控投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5 运维管理模式的发展
基于人员的现场作业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维管理及设备维保的主要手段,多数设备检修仍沿用铁路的工装设备,相对“传统简单”“单一固定”,维修时主要采取故障报修的维修方式。以智能化装备替代人工化作业刚刚起步,仅有个别企业(如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相关领域的尝试,并推广应用了各类检修机器人,开创了智能运营维保管理的先河。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以及“PPP+轨道交通”领域的政策利好频频释放,PPP项目已成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主要运营模式之一。
6 结语
橡胶硬度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管理维保模式的比选是项系统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生产要素,包括维修模式的初步执行,设备修制、修程(系统各设备的修程)的制订,系统技术文本(管理文件、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人员筹备以及人员维修核心技术能力的掌握,工器具、备件的储备等。总之,维保方案的确定需要长期探索和逐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明,徐淑鹏.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7(5):61-66.
[2]郑鸣.基于运营管理模式的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集成设计[J].电气自动化,2014,36(4):76-78.
(上接第17页)
定和修改的基础上,使得地铁站规划设计方案不断完善,更好地减少整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当前阶段建筑综合体设计水平不断提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行业法规的逐渐深入,当前阶段关于地铁站建筑综合体的建筑设计分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地铁站建筑综合体设计工作会涉及到多样化的应用人,包括过往人,短时间停留人和固定生活人。现阶段我国地铁站建筑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门厅进行设计,同时,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丰富换乘大厅和中庭的应用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体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diat[1]王勇.城市综合体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关联性评价研究
[D].北方工业大学,2013.
双面粘合衬
[2]龚金刚.地铁站建筑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杨铄.建筑综合体功能建构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吴晓云.地铁站内外衔接空间设计初探[D].北京交通大学,2011.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2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084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铁   技术   发展   员工   培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