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自加热装置及电动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自加热装置及电动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2.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动力电池温度过低,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的活性明显下降,其电池内阻也会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在低温环境下,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性有所下降。因此必须对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进行加热,使其本体温度上升,保证纯电动汽车在寒冷条件下的动力。
3.现有主流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主要是外部加热。外部加热通过增加额外的加热设备对电池进行加热,此种加热方式成本高,加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自加热装置及电动交通工具,以解决或部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自加热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桥和第一电感
6.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的第一汇流端用于与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用于与第二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的中点连接、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
7.可选地,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包括上桥臂和下桥臂,所述上桥臂和下桥臂均包括开关管和与所述开关管反向并联的二极管;
8.所述上桥臂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下桥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下桥臂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上桥臂的第二端及所述下桥臂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
9.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的上桥臂和下桥臂交替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一电感、所述第二电池之间的相互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的自加热。
10.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
11.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逆变器和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绕组;
12.所述逆变器的第一汇流端用于与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用于与第二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逆变器的中点连接、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
13.所述逆变器控制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电机绕组、所述第二电池之间相互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的自加热。
14.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开关,所述电机绕组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与
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
15.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整流模块,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整流桥和第一电容;
16.所述整流桥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二汇流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中点与交流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还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一汇流端和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二汇流端和所述第二电池的负极连接。
17.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直流-直流升压模块、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所述直流-直流升压模块包括低压侧电路、高压侧电路和连接在所述低压侧电路与高压侧电路之间的变压器;
18.所述低压侧电路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汇流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高压侧电路的第一汇流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低压侧电路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的第一汇流端之间,所述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低压侧电路的第二汇流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的第二汇流端之间。
19.可选地,所述低压侧电路包括第一桥、第二桥、第二电容和第二电感,所述高压侧电路包括第三桥、第四桥、第三电容和第三电感;
20.所述第一桥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桥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低压侧电路的第一汇流端,所述第一桥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桥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所述低压侧电路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第一桥的中点通过串联的所述第二电容和第二电感与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桥的中点与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桥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桥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高压侧电路的第一汇流端,所述第三桥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桥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所述高压侧电路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第三桥的中点与所述变压器的二次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桥的中点通过串联的所述第三电容和第三电感与所述变压器的二次绕组的第二端连接。
21.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的第一汇流端及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的第二汇流端及第二电池的负极连接。
22.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动交通工具,所述电动交通工具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及上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桥的第一汇流端与中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以使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一电感进行充电/放电,从而实现对第一电池进行加热;以及通过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桥的第二汇流端与中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以使所述第二电池通过所述第一电感进行充电/放电,从而实现对第二电池进行加热;此外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在汽车行车时为空闲状态,可以实现汽车行车过程中的电池自加热。
24.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
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6.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自加热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27.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对第一电池进行放电的电路原理图。
28.图3是图1所示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对第二电池进行充电的电路原理图。
29.图4是图1所示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对第二电池进行放电的电路原理图。
30.图5是图1所示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对第一电池进行充电的电路原理图。
31.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自加热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33.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34.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自加热装置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池自加热装置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0。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0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桥11和第一电感12。
35.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第一汇流端用于与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用于与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12的第一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中点连接、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
36.其中,功率因数校正,即power factor correction,简称fpc。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0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功率因数校正桥11,例如,如图1所示的两个。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0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第一电感12,例如,如图1中的两个。该电池自加热装置可以应用于电动交通工具。该电动交通工具可以包括电动或混合动力的车辆、轮船、飞机等。以电池自加热装置应用于车辆为例,则该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可以都是同一车辆中的动力电池,其中,该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可以是分别设置的两个动力电池,也可以是通过车辆中原本的一块动力电池所分割得到的两部分动力电池。例如,可以从车辆中原本的一块动力电池的中点引出,由此将该车辆中的动力电池分割为该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
3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第一汇流端与中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以使所述第一电池100通过所述第一电感12进行充电/放电,从而实现对第一电池100进行加热;以及通过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第二汇流端与中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以使所述第二电池200通过所述第一电感12进行充电/放电,从而实现对第二电池200进行加热。
38.可选地,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包括上桥臂111和下桥臂112,所述上桥臂111和下桥臂112均包括开关管和与所述开关管反向并联的二极管。
39.所述上桥臂111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下桥臂1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下桥臂112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12的第一端与所述上桥臂111的第二端及所述下桥臂11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端用于
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上桥臂111和下桥臂112交替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00、所述第一电感12、所述第二电池200之间的相互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00和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自加热;并且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在汽车行车时为空闲状态,可以实现汽车行车过程中的电池自加热。
40.其中,所述开关管可以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mos(metal-oxide-semiconductor)管等。
41.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20,所述第一电感12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20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
42.其中,第一开关20可以是接触器等。通过第一开关20可以控制第一电感12对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进行充电/放电。
43.图2至图5分别为对第一电池100进行放电、对第二电池200进行充电、对第二电池200进行放电及对第一电池100进行充电的电路原理图。
44.闭合第一开关20及两个上桥臂111的开关管,且断开两个下桥臂112的开关管,则第一电池100放电,电流从第一电池100的正极流经两个上桥臂111的开关管、两个第一电感12及第一开关20,流回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形成回路,如图2所示。该阶段,第一电池100对两个第一电感12充电。
45.闭合第一开关20,且断开两个上桥臂111的开关管及两个下桥臂112的开关管,则两个第一电感12放电,电流从两个第一电感12流经第一开关20,给第二电池200充电,流经两个下桥臂112的二极管,流回两个第一电感12,形成回路,如图3所示。该阶段,两个第一电感12对第二电池200充电。
46.闭合第一开关20及两个下桥臂112的开关管,且断开两个上桥臂111的开关管,则第二电池200放电,电流从第二电池200的正极流经第一开关20、两个第一电感12及两个下桥臂112的开关管,流回第二电池200的负极,形成回路,如图4所示。该阶段,第二电池200对两个第一电感12充电。
47.闭合第一开关20,且断开两个上桥臂111的开关管及两个下桥臂112的开关管,则两个第一电感12放电,电流从两个第一电感12流经两个上桥臂111的二极管,给第一电池100充电,流经第一开关20,流回两个第一电感12,形成回路,如图5所示。该阶段,两个第一电感12对第一电池100充电。
48.上述过程中,第一开关20及各个开关管的闭合和断开,可以通过控制器来实现。该控制器可以是单独设置的控制器,也可以是集成于例如整车控制器(vehicle control unit,vcu)中的控制模块等。
49.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逆变器30和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绕组40。
50.所述逆变器30的第一汇流端用于与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用于与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绕组40的第一端与所述逆变器30的中点连接、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所述逆变器30控制所述第一电池100、所述电机绕组40、所述第二电池200之间相互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00)和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自加热。
51.其中,该逆变器30中的桥可以是如图6中所示的三相,也可以是其他数量,图6中仅仅只是一种示意。每个桥可以包括上桥臂111和下桥臂112。每个上桥臂111和下桥臂112均
包括开关管和与所述开关管反向并联的二极管。所述开关管可以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mos(metal-oxide-semiconductor)管等。该电机绕组40中所包括的电机绕组40绕组的个数分别与该逆变器30中桥臂的数量相对应。
52.同理,可以通过控制逆变器30的第一汇流端与中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以使所述第一电池100通过所述电机绕组40进行充电/放电,从而实现对第一电池100进行加热;以及通过控制逆变器30的第二汇流端与中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以使所述第二电池200通过所述电机绕组40进行充电/放电,从而实现对第二电池200进行加热。
5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需要加热时,可以通过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0和/或电机绕组40进行自加热。当采用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0和电机绕组40同时为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加热时,提升了加热效率。
54.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开关50,所述电机绕组40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50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
5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开关50可以控制电机绕组40对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进行充电/放电。
56.由于通过电机绕组40对第一电池100进行放电、对第二电池200进行充电、对第二电池200进行放电及对第一电池100进行充电的电路原理图,与通过第一电感12对第一电池100进行放电、对第二电池200进行充电、对第二电池200进行放电及对第一电池100进行充电的电路原理图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做赘述。
57.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整流模块60、第三开关80和第四开关90,所述整流模块60包括整流桥61和第一电容62。
58.所述整流桥61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整流桥61的第二汇流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整流桥61的中点与交流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12的第二端还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62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桥61的第一汇流端和所述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62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桥61的第二汇流端和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
59.当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需要加热时,控制第一开关20和/或第二开关50闭合,以通过第一电感12和/或电机绕组40对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进行充电/放电。当需要对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充电时,断开第一开关20和第二开关50,通过控制整流模块60的整流桥61的开关管通断,使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通过整流桥61后转变为直流电,通过该直流电对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充电,且通过第一电容62进行交流滤波。
60.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直流-直流升压模块、第三开关80和第四开关90。所述直流-直流升压模块包括低压侧电路71、高压侧电路72和连接在所述低压侧电路71与高压侧电路72之间的变压器73。
61.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第一电容6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汇流端与所述第一电容6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一汇流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80连接在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一汇流端之间。所述第四开关90连接在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二汇流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二汇流端之间。
62.当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需要加热时,控制第一开关20和/或第二开关50闭
合,同时闭合第三开关80和第四开关90,以通过第一电感12和/或电机绕组40对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进行充电/放电。当需要对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充电时,断开第一开关20、第二开关50、第三开关80和第四开关90,通过控制整流模块60的整流桥61的开关管通断,使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通过整流桥61后转变为直流电,该直流电通过直流-直流升压模块进行升压,将升压后的直流电对第一电池100和第二电池200充电。
63.直流-直流升压模块的具体电路有很多,只要能进行直流-直流的升压即可。可选地,所述低压侧电路71包括第一桥711、第二桥712、第二电容713和第二电感714。所述高压侧电路72包括第三桥721、第四桥722、第三电容723和第三电感724。
64.所述第一桥71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桥712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一汇流端。所述第一桥7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桥712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第一桥711的中点通过串联的所述第二电容713和第二电感714与所述变压器73的一次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桥712的中点与所述变压器73的一次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桥72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桥722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一汇流端。所述第三桥72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桥722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第三桥721的中点与所述变压器73的二次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桥722的中点通过串联的所述第三电容723和第三电感724与所述变压器73的二次绕组的第二端连接。
6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对直流-直流升压模块进行具体设计,并通过所述第二电容713、第三电容723、第二电感714和第三电感724进一步交流滤波。
66.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电容85,所述第四电容85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一汇流端及所述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85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二汇流端及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
6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第四电容85进一步交流滤波。
68.基于上述技术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动交通工具。如图1和图6,所述电动交通工具包括第一电池100、第二电池200和上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
69.该电动交通工具可以包括电动或混合动力的车辆、轮船、飞机等。
70.由于该电动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电池自加热装置,因而具有与上述电池自加热装置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71.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7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73.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0),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0)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桥(11)和第一电感(12);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第一汇流端用于与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用于与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12)的第一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中点连接、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包括上桥臂(111)和下桥臂(112),所述上桥臂(111)和下桥臂(112)均包括开关管和与所述开关管反向并联的二极管;所述上桥臂(111)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下桥臂(1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下桥臂(112)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12)的第一端与所述上桥臂(111)的第二端及所述下桥臂(11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上桥臂(111)和下桥臂(112)交替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00)、所述第一电感(12)、所述第二电池(200)之间的相互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00)和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自加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20),所述第一电感(12)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20)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逆变器(30)和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绕组(40);所述逆变器(30)的第一汇流端用于与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用于与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绕组(40)的第一端与所述逆变器(30)的中点连接、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所述逆变器(30)控制所述第一电池(100)、所述电机绕组(40)、所述第二电池(200)之间相互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00)和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自加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开关(50),所述电机绕组(40)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50)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电池(200)的正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整流模块(60),所述整流模块(60)包括整流桥(61)和第一电容(62);所述整流桥(61)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整流桥(61)的第二汇流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桥(11)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整流桥(61)的中点与交流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12)的第二端还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62)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桥(61)的第一汇流端和所述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62)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桥(61)的第二汇流端和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直流-直流升
压模块、第三开关(80)和第四开关(90),所述直流-直流升压模块包括低压侧电路(71)、高压侧电路(72)和连接在所述低压侧电路(71)与高压侧电路(72)之间的变压器(73);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第一电容(6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汇流端与所述第一电容(6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一汇流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与所述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80)连接在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一汇流端之间,所述第四开关(90)连接在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二汇流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二汇流端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侧电路(71)包括第一桥(711)、第二桥(712)、第二电容(713)和第二电感(714),所述高压侧电路(72)包括第三桥(721)、第四桥(722)、第三电容(723)和第三电感(724);所述第一桥(71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桥(712)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一汇流端,所述第一桥(7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桥(712)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所述低压侧电路(71)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第一桥(711)的中点通过串联的所述第二电容(713)和第二电感(714)与所述变压器(73)的一次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桥(712)的中点与所述变压器(73)的一次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桥(72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桥(722)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一汇流端,所述第三桥(72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桥(722)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第三桥(721)的中点与所述变压器(73)的二次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桥(722)的中点通过串联的所述第三电容(723)和第三电感(724)与所述变压器(73)的二次绕组的第二端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电容(85),所述第四电容(85)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一汇流端及所述第一电池(100)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85)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侧电路(72)的第二汇流端及第二电池(200)的负极连接。10.一种电动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交通工具包括第一电池(100)、第二电池(200)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自加热装置。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自加热装置及电动交通工具。该电池自加热装置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桥和第一电感。功率因数校正桥的第一汇流端与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汇流端与第二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功率因数校正桥的中点连接、第二端与第一电池的负极及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桥的第一汇流端与中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以使第一电池通过第一电感进行充电/放电,从而实现对第一电池进行加热;及通过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桥的第二汇流端与中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以使第二电池通过第一电感进行充电/放电,从而实现对第二电池进行加热。电池进行加热。电池进行加热。


技术研发人员:

凌和平 闫磊 丘国维 朱可 杨恢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9

技术公布日:

2022/11/10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2:3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0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电池   功率因数   电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