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erred Epithet 和 移就的比较与翻译


2024年1月2日发(作者:眼镜的英文)

Transferred Epithet 和 移就的比较与翻译

一、概况

英汉修辞中存在很多对应的修辞格,英语的Transferred Epithe与汉语的移就便是一例。要真正掌握这两种修辞格,须弄清二者在定义,分类和修辞效果上的异同,从而正确地使用这两种修辞格,以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Transferred epithet 又叫Hapallage ,源于希腊语,意为change (代替) ,按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的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epithet is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 (文军1993 :112) 如:例(1) I had a sleepless

night last night .例(2) He closed his busy life at the age of seventy.这两句话中sleepless (不眠的)

和busy (忙碌的)修饰的是人而不是night 和life ,但说话的人故意把说明人的修饰语移来修饰物,达到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汉语的移就最早是唐钺先生在《修辞格》中称为“迁德格”。什么是“移就”? 唐钺说:“两个观念联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在他一个上头”( 袁晖,1983 :245) 。后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在其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修辞学发凡》中定义为: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辞(陈望道,1979 :116) 将用于甲事物的词借过来用于乙事物, 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手法, 但是用于甲事物的词的句子在文中是不出现的, 也就是说移用的词语只出现一次。它是借过来后直接用在乙事物上的, 例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浓黑”一词是用于形容颜的(甲事物) , 这里移用过来形容悲凉(乙事物)。移用后词义还是原义, 但搭配往往是超常的。“紫的灵魂”、“清凉的慰藉”、“英勇的火炮”等都是运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

对照两者定义和以上例句可以看出transferred epithet 和汉语移就都是把修饰甲的修饰语移用去修饰乙,它们的修辞特点都是词语的移位和词语的重新搭配。这种结构搭配如果单独使用,修饰词与被修饰词在语义上是不相容的,但把它放入一定的语境中却使句子意境鲜明,简练凝缩,达到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可以这样说“英语移就格(transferred epithet) 与汉语移就格基本相同”。(胡曙中,1997 :360)

二 分类

由于角度不同,对移就的归类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根据形式被修饰语的特征进行分类(许国强,1995),有的从语法角度进行分类(刘明东,刘晓云2007),有的根据修饰语和形式被修饰语的关系进行分类(谢明1982),还有的以逻辑被修饰语是否存在于语境之中作为分类标准(汪火焰,2000)。而根据修饰语性质进行分类更为清楚妥当,可分三类:

2.1 移人于物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移就类型, 指将形容人类等有生命事物的修饰词转移去描述无生命的事物。我们通常喜欢用形容人类情感的词语去形容抽象事物或者客观概念, 以达到借物传情的目的。如:

1)He lay all night on a sleepless pillow.

2)“怒发冲冠; 凭阑处, 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上例中的sleepless,“愤怒的”本来都是形容人的,这里修饰无生命的pillow和头发,作者基于相似联想用原本形容人的词,生动形象地将这些无生命的事物勾画出来,起到使语言生动化的作用。

2.2 移物于人

这种类型与移人于物类的恰好相反, 是把修饰非人或抽象事物的词转移去修饰人的行为或感觉, 数量相对较少。例如:

1)I may do better than that,I said with a mysterious wink.

2)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的脸皮上泛出来。(茅

盾)

这两例中mysterious和“铁青的”分别都是描写物品的形容词,而把它们移来修饰的分

别是表示人眨眼的样子和心境的“苦闷和失望”,使人仿佛置身其境之中,形象逼真。

2.3 移物于物

顾名思义, 这种类型是用修饰一种非人事物的修饰语转移去修饰另一种非人事物。如:

1)A platform had been constructed in a comfortable big tree, ……

2)露珠从叶上滑落,留下一片绿的希望⋯⋯(陈香梅)

我们一般不会用comfortable来修饰big tree,“绿的”也是用来修饰可见的具象物品,可是它们被移就后用来修饰抽象事物。这里的转移修饰就是为了突出big tree 和“希望”给主体带来的感受。

三 表达效果

1. 言简意赅, 表达生动形象。

例如:

“燃烧的爱情”如果用明喻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那么“爱情象火焰一样在燃烧”则语言用词耗费量太多。

“T he Grap es of W ra th”(《愤怒的葡萄》) 是美国著名小说家Steinbeck的作品,他以经济大恐慌时期大批农民破厂、逃荒、斗争为背景。详述了农民们的土地被垄断资本家强占

后, 被迫西迁, 又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况中。这里“愤怒”的并非是“葡萄”, 而暗指那些受尽欺凌的采摘工, 是他们“义愤填膺”。一个词“w rath”的临时巧移便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2. 可以突出所要描写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表达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例如:

咱们重庆工人, 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 去给反动派作帮凶。”(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H is unf riend ly tong ue su rp rised her. ”(他不友好的话语令她吃惊。)

3. 用于描写景物, 使人产生形象联想, 收到情景交融, 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并增强了语言的抒情气氛。例如:

“广场上又燃起欢乐的篝火。”(曲波《林海雪原》)

“Left with a p rocession of h ired girls, I felt the loneliness of the big, old house. ”(每当我

与家中雇来的女仆为伴, 守着那又大又旧的房子时, 我感到孤单和寂寞。)

把描写、形容人的“欢乐”移来描写、形容“篝火”, 渲染和抒发了欢快的气氛。

用“loneliness”一词去修饰“hou se”, 使物带上人的感情彩, 既写出了那又大又旧的房子的寂静空荡,也表现了“我”在这个屋子里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四、Transferred Epithet的翻译

尽管Transferred Epithet和移就在性质上相同,但翻译时不能一律照搬对方的辞格。这是因为汉英两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思维方式和美学观念也有所差异。机械地照搬直译,就不能再现原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时甚至会辞不达意,歪曲原文意思。根据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f unctional equivalence) 的原则,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能发挥的言语作用,翻译者的任务

是试图为译语的读者再现原文读者所获得的信息,使得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中的信息的反应,与原语接受者对原语中的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因此,在翻译辞格时,在保持原文的字面意义、比喻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同时,应尽可能寻完美的对等语言形式再现原文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即在不影响功能对等情况下尽可能地使形式对应。具体地说, 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一) 神形兼备

(二) 此处之“神”指的是译出原文的“风格、内容、精神实质”,而“形”狭义地指两种修辞的表现手法,通过Transferred Epithet译出移就,反之亦然,,从而恰当地再现原作的风姿,即实现形式对应,功能对等。

如:an understanding smile会心的微笑

angry words愤怒的言辞/

carelessdays无忧无虑的日子/

nervous hours紧张的时刻/

The big man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 大个子一屁股就坐在一把提出抗议的椅子上。

上述例子言简意赅,简洁明快,既在形式上实现了对应,又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的神韵。

(二) 得“意”忘“形”

此处的“形”指两种修辞的表现形式,而“意”指原文的“内容、含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互不相同,要进行完全的形式与内容的对等翻译是不可能的,神形兼备只是相对而言。因此实际翻译中,我们追求的只能是通过各种手段来保全原作的内容,得其“意”而忘其“形”。

Transferred Epithet 与移就的运用都能使语言活泼、简练、生动有力,富于幽默感,所以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检验译文好坏的一个标准。正如奈达先生所说:“在翻译中,用形式对形式的方法处理修辞特征通常是徒劳无益的,不明智的,译者应当努力做到以功能对功能。换之,译者应当在译语中为原文修辞结构到最接近的功能对等语。”所以在两者的翻译上有时只能在翻译上达其意、保其神、传其情而舍其形。

如:Peter Abrahams is an easy writer.彼得.亚泊拉罕是一位作品易于读懂的作家。

例句中“an easy writer”若直译为“容易的作家”显然会令读者茫然, 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可以采用增词法译成“作品易于读懂的作家”才合理。

( 三) 位置还原翻译

例如:

After an unthinking moment, I put my pen into my mouth.过了一会儿, 我不知不觉地将钢笔噙在口里了。

例句中“unthinking”是thoughtless( 缺乏思考的) 、unintentional(非故意的) 、inadvertent( 漫不经心的) 等意思, 当然不能直接修饰moment, 联系上下文来考察, 它只能是说明主语I的

情况的。翻译时, 如不将这个transferred epithet调回到逻辑上的原来位置, 则不符合译文语言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英语移就修辞格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是特殊语言环境中词语的一种临时搭配。它表层似乎不合规范, 不合情理的迁就, 常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英语移就修辞格的汉译不仅仅要传递出原语的语义信息和文化内涵, 更重要的是,

要结合汉语表达的特点, 充分发挥翻译的再创造魅力, 为汉语读者所认同, 并为之产生共鸣。而且了解Transferred Epithet与移就的特点和异同,对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刘源甫. 论移就修辞语义信息互动的形成和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2).

[5]汪火焰.英语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迁徙[J].中国翻译,2000(6).

[6]文军.英语修辞格词典[ Z] .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3.

[7]许国强.浅谈英语移就辞格[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4).

[8]徐鹏.英语辞格[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9]袁晖.论修辞中的“移就”辞[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10]张利生.Transferred epithet 与“移就”的比较[J] .中国翻译, 1993 ,(4).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fanyi/523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语言   修辞   事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