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演变


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branches怎么读)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 (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 ,GCC)。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许多企业把生产经营的行为分布到世界范围的实践,国外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用于研究全球不同的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他们提出,价值链不仅存在于单个企业之内,多个不同的企业能够在同一个价值链中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美国杜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格里芬(1999)把波特的价值链概念应用于全球范围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从而形成了全球商品链。并集中探讨了包括不同价值增值部分的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关系,并研究了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如何形成和控制商品链发展的问题。格里芬等还区分了两类全球商品链:采购者驱动型(buyer-driven)和生产者驱动型(producer-driven)。采购驱动型商品链是指大型零售商,经销商和品牌制造商在散布于全球的生产网络(特别是奉行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国家)的建立和协调中起核心作用的组织形式。采购者驱动型全球商品链是通过非市场的外在调节(explicit coordination)而不是直接的所有权关系建立高能力的供应基地来构建全球生产和分销系统,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耐克、锐步等品牌运营商和伊藤忠式贸易代理公司等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生产网络。生产者驱动型商品链是指大的跨国制造商在生产网络的建立和调节中起核心作用的垂直分工体系。在生产者驱动链中,制造先进产品如飞机等的制造商不仅获得了更高的利润,控制了上游的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通过比较生产者驱动型全球商品链中的非市场外部协调和传统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内部协调,格里芬指出了生产者驱动在促进商品链中各国产业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

英国经济学家卡普林斯基(2000)在他主持编写的《价值链研究手册》(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生产价值链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行为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的实现过程,它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生产和财务管理、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这个分析有两层含义:第一,如果把它们分解到不同企业,就意味着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同一条价值链中的不同行为。第二,把企业核心业务的重点从物质产品的加工制造行为转向生产经营的服务性行为。由于服务作为无形资产的产品的流动性很强,促进了企业之间利用价值链开展合作,也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4、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格里芬等人的理论没有摆脱商品这一概念的局限,并没有突出强调在价值链上运营的企业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方面的重要性。直到2001年,格里芬和该领域研究者在《IDS Bulletin》杂志上推出了一期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特刊——《价值链的价值》(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过程,认为应把商品和服务贸易看成治理体系,而理解价值链的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参与到价值链并获得必要技术能力和服务支持的过程。许多学者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演变和升级等多个角度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并由此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框架。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零售商、领导厂商、交钥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

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2002)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Competing Through Innovation and Learning)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该定义强调了全球价值链不仅由大量互补的企业组成,而且是通过各种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的企业网络的组织集,关注的焦点不只是企业,也关注契约关系和不断变化的联结方式。

英国Sussex大学的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是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行较广泛研究的机构,它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括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集聚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这样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而对于价值链的关注也从企业内部的闭环系统(国内、企业内部的商品流动)——企业间、开放的系统(全球、企业间价值流动)。从企业层面而言,全球价值链治理,企业组织形态的网络化、企业边界和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变革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企业内外部的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为对企业理论提出的挑战。

三、全球价值链演变的社会因素

在传统的大工业时代,企业往往只有单一的生产部门。由于市场不确定因素大、协调能力原始、整合水平低下,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均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

在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时期,所有的价值生产过程由一个或几个家庭成员共同完成,价值链各环节还不清晰。到了工厂手工作坊生产时期,由于追求规模经济,出现专业化分工,商品的生产被分为若干个过程,价值链各环节逐渐出现并明确。随着垂直一体化的机器大生产时期的出现,机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工,分工更加细化,企业内部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链。

随着分工程度的提高,形成跨越空间地域的大型跨国集团。为了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跨国公司开始着眼于在全球范围内按照价值链各环节的核心要求,搜寻优势区域。此时,虽然价值链被拆分在各个不同区域,但对单个跨国公司集团内部仍然是一条完整的价值链。

在众多大型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并实现垂直 一体化的时候,更多中小型企业大量涌现,由于其实力规模有限,只能专注于价值链的摸个环节,并通过市场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交易,实现价值链在企业外、地区内的整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降低运输费用、共享劳动力、中间产品市场、并且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地方产业集出现了。这时,企业内部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价值链已经开始断裂,每个环节都分离出单独的企业。价值链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之间,垂直分离后在整个产业集的地理空间内实现整合。

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和标准化的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这要求企业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组织和生产的灵活和富有弹性。对跨国公司来说,研发的日益困难和高成本、产品的个性化以及快速性等因素使整条价值链全部纳入企业内部变得不经济,同时通信、交通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等也促使跨国企业在强化自身核心优势的同时将弱势或价

值低的环节交由其他企业负责。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或者缺乏全球市场渠道,迫切需要与跨国公司的业务联系。因此,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战略性将价值链分拆并寻承接地区,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盼望得到这种机会。这时,全球价值链就出现了。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3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fanyi/421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价值链   企业   全球   生产   价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