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绍宋)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煦(xù) 哺育(bǔ) 忍俊不禁(jìn) 妇孺皆知(rú)

B.豁达(huò) 烘托(hōng) 伫立(chù) 众目睽睽(kuí)

C.愕然(è) 黝黑(yǒu) 炽热(chì) 恻(cè)隐之心

D.憎恶(zèng) 混淆(hùn) 躯壳(ké) 恪尽职守(kè)

【答案】C

【解析】

A. 忍俊不禁(jìn)——jīn;

B. 伫立(chù)——zhù;

D. 憎恶(zèng)——zēng,躯壳(ké)——qiào;

故选C。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禁锢 缀行 交头接耳 不求深解

B.烦躁 辩护 喜出往外 莽莽榛榛

C.原委 娴熟 大相径庭 通霄达旦

D.御聘 余晖 趋之若鹜 骇人听闻

【答案】D

【解析】

A.“不求深解”应为“不求甚解”;

B.“喜出往外”应为“喜出望外”;

C.“通霄达旦”应为“通宵达旦”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演讲比赛中,卞小明的演讲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B.这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C.滨河上架起的桥梁愈见其美,造型独特的桥身与两岸美丽的景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D.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

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B

【解析】

A.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符合语境;

B.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C.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语境;

D.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符合语境;

故选B。

选择题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与《孟子》《大学》《史记》合称为“四书”。

B.刘禹锡,唐朝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其诗语言生动清新,有“诗佛”美称,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C.《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代表作有散文《病隙碎笔》《合欢树》,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D.蒲松龄,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鲁迅赞蒲氏著作“写人写妖

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其“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答案】C

【解析】

A.“四书”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B.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不是“诗佛”;

D.郭沫若赞蒲氏著作“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故选C。

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诫子书》)

(4)______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5)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蒲松龄《狼》)

(6)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对亲友无限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 尚思为国戍轮台 淫慢则不能励精 我想那

缥缈的空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寥、戍、缥缈、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②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被融入“诗经”的抑扬顿挫; , , ;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③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④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累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因此,⑤诵国学经典,传华夏文明是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语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第 句,修改方式为 。

(2)语段中有一处句子表达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第 句,修改方式为 。

(3)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与之构

成一组排比句。

【答案】(1)②把引号改为《 》

(2)④将“积累”改为“积淀”

(3)示例:采菊东篱的悠然 带月荷锄的自在 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解析】

(1)第②句中“诗经”是书籍的名称,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2)第④句,“国学将千年积累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中的“积累”应改为“沉淀”。“沉淀”意思是积累沉淀,它比积累更进一步。“积累”只是累积的意思。“沉淀”指的是精神上的,升华的东西。

(3)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例句巧妙地化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据此可化用陶渊明的《饮酒》中的诗句来仿写,注意句式要一致。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答案】

【1】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巍峨的雄关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的修辞,“犹嫌”“不解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腾而下的壮阔气势,表现出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意理解。描绘诗中的画面要抓住所描绘的景物,结合诗歌主题和感情基调,合理想象,细腻描绘。示例:骑上骏马登上潼关古城,亘古以来,这高空中的云朵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猎猎,将那马蹄声吹散、吹远,好似随着连绵的云朵飘拂而去。

【2】

本题考查修辞赏析。

(1)诗意: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2)手法判断。“嫌”是嫌弃的意思,“解”是理解,这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词语,这里用来形容河流、山,赋予它们人的情感,把河流、山拟人化,运用了拟人修辞。

(3)分析。这里用“嫌”“解”写那从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

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表现出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①澭水②。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④其先表之时可导⑤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①表:做标记。②澭水:黄河的支流。③益:通“溢”,涨。④向:从前。⑤导:引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丁氏对曰

(2)澭水暴益

(3)荆人弗知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和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国人道之

A.闻之于宋君 B.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C.有闻而传之者 D.问之于丁氏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宋君派人调查,直接向当事人询问,是因为宋君非常好奇。

B.(甲)文告诉我们,不要为道听途说或没有根据的事情担忧。

C.(乙)文表现了荆国人很聪明,在攻打宋国之前首先做好了记号。

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故事,都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5】(乙)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

【1】(1)应答,回答 (2)突然 (3)不

【2】B

【3】D

【4】(1)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没听到的好。(2)楚国人仍然按照原来做的标记渡水,这正是他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啊。

【5】告诉我们世上的事物总是在发生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失败,甚至会酿成大错。我们不能像文中的楚人那样墨守成规,片面、静止、狭隘的看待问题。

【解析】

【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对”是“回答”;“暴”是古今异义词,“突然”的意思。

【2】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ACD都是代词,这件事;B项的“之”是助词“的”。题目中“国人道之”的意思是: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之”代“这件事”。据此,答案为B。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据说的“是因为宋君非常好奇”错误,宋君派人调查是想知道事实的真相;

B.所说的“不要为道听途说或没有根据的事情担忧”错误,应该是“不要

轻信道听途说或没有根据的事情”,并非“担忧”;

C.“乙文表现了荆国人很聪明”说法错误,乙文讽刺了楚国人做事情因循守旧,最终导致失败;

故选D。

【4】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求闻(求证听闻)、若此(像这样)、无闻(没有听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犹(还)、循(按照)、表(标记)、所以(……原因)”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5】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作答时要结合重点语句分析。根据“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可知,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按照事情的发展变化改变做事的方法,否则事情就不会成功。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

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

阅读《猫》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

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了半天,却没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

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全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从修辞的角度,说说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对于文本内容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我”的、情感的变化过程:由愤怒、悔恨到无奈、悲痛。

B.“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

鸟笼凝望着。”“似乎”一词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十分的肯定,完全可以删掉。

C.“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内容上,“我”因为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所以“永久”不养猫。

D.“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我”冤枉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答案】

【1】“我”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也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运用第一人称有助于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深刻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意近即可)

【2】将猫的无抵抗的逃避与“我”的暴怒虐待作强烈对比,把“我”对猫的暴怒和虐待比作针,并进行反复强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刺痛,表现了“我”冤枉了猫后内疚、自责、痛悔的心情。

【3】B

【解析】

【1】

理解叙述人称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写作,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其好处是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但在叙写内容上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首先“我”是家里所养的三只猫的主人,也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还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使叙事更加真实

的同时,也便于作者情感的抒发,从而更加深入地解剖自己,深化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的情感上共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这句话将我的“暴怒和虐待”与猫的“无抵抗的逃避”作对比,同时,又将“我的暴怒虐待”比作“刺痛良心的针”,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明白事实真相后的内心的刺痛,突出强烈地表达了“我”因为冤枉猫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选项中“似乎”一词写出的确实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十分的肯定,也正因为有这种猜测,才为下文叙写“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内容埋下了伏笔。所以是不能删除的。故选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

邹宏基

①我总会在这种家乡市井的喧闹中,寻得些许静谧。可能,这就是我与这座城市之间的联系。不管隔了多久、离了多远,我总会回忆起家乡的那条街市。

②童年时,夏日里,我总是独自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焦灼的阳光下,绿荫摇曳出的微风吹过草地。屋外的静一遍遍地击打着我躁动的心,盛夏的空气中总是充斥着慵懒,困乏时不时地蔓延。

③每当这时,我总是盼望着屋外响起喧闹声,那是各种好玩、好吃的东西吸引孩子们发出的嬉闹声,穿过街巷的喧嚣,让我顿时兴奋起来。任凭楼下市井的趣味把我的心拽出好远,而我就在这样的温度和蓝得发亮的天空下肆意地听着、跑着、打闹着……

④故乡初冬的街市,呈现出与盛夏时完全不一样的景象。不如夏的热闹,却也散发出别样的味道。街市上,人来往得匆忙,喧闹声却不减丝毫。

⑤每每溜达其中,且不说随处可见能让人吃得满嘴甜腻的云朵状棉花糖,或是被一个老人推着、盖着厚厚棉被的冰糕,就是冒着浓香气息且极其便宜的烤地瓜,也是寒冷冬日的绝美搭配。

⑥围着旧式小烤炉,一个不够再烤一个。伴着蒸腾的热气,一口咬进泛着金黄的地瓜,烤出的香气一下子冲进等待已久的味蕾,咀嚼中,留下久久挥散不去的余香。

⑦嗅着熟悉的味道,伴着冬日里即将落山的暖阳,享受着独有的时

光,那种满足徜徉在内心深处。

⑧落叶任秋风吹下,时光钟摆上的痕迹却在身后层层地腐朽。再一年的秋天,我已经离开了家乡,走过无数的路口,始终没有回望出发的地方。

⑨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梦中还美美地在街市中奔跑,醒来,看到窗外大都市特有的川流不息和灯光璀璨,心中那熟悉的地方,却怎么也亮堂不起来。

⑩时间久了,想家的时候也少了,想家乡街市的时候更少。每天在周而复始的忙碌中生活,周围的一切,激不起内心一丝的感动与惊奇。

⑪再次回到家乡,虽说我已成长了许多,对周遭的事物似乎也多了一份淡然,可是,当再次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不觉中,早已泪眼婆娑……街市的路面依然那样光亮,如同镜面,倒映着天空和街道两侧变幻不定的店舍。时间的痕迹,似乎并没有在此停留,平静地诉说着正在发生的一切。

⑫看得见的现实终究抵不过时间。“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它走了,像一滴水重归江湖,我也如释重负地走远,因为我看过它最好的一面。

⑬那天晚上,我又梦见了那条熟悉的街市,穿梭于熙攘的人中,像我当时一样大的孩子们,在街上跑着、嬉闹着,他们的笑脸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好看……

(选自《读者》2019·1)

【1】文章以“老街”为题,有何作用?

【2】文章围绕“老街”回忆了童年的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伴着蒸腾的热气,一口咬进泛着金黄的地瓜,烤出的香气一下子冲进等待已久的味蕾,咀嚼中,留下久久挥散不去的余香。(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街市的路面依然那样光亮,如同镜面,倒映着天空和街道两侧变幻不定的店舍。(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文章以“梦”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

【1】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提示文章主要内容;③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2】①夏日里坐在桌前,看窗外阳光、草地,盼望屋外的喧闹声;②初冬时节,在老街溜达,围着小烤炉吃烤地瓜,在落日的暖阳中享受独有的时光。

【3】(1)“冲进”是快速猛烈进入的意思,这个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烤地瓜的香气浓郁,表现作者吃烤地瓜时的愉悦、满足之情。 (意近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街市的路面比作镜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街路面的平滑、光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老街的无比喜爱、赞美之情。

【4】“梦”中的内容照应了题目、前文,总结了全文,使得文章结构

完整;点明了中心,表达了对魂牵梦绕的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解析】

【1】

本题考查题目作用。

(1)结构作用。结合第一段“不管隔了多久、离了多远,我总会回忆起家乡的那条街市”、第九段“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梦中还美美地在街市中奔跑”、第十三段“那天晚上,我又梦见了那条熟悉的街市”等内容可知,“老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2)内容作用一。结合全文可知,文章具体描述了幼时在老街的快乐,离开家乡时对老街的思念,“老街”是文章话题的中心,题目用“老街”提示了文章主要内容。

(3)内容作用二。结合第十三段“那天晚上,我又梦见了那条熟悉的街市,穿梭于熙攘的人中,像我当时一样大的孩子们,在街上跑着、嬉闹着,他们的笑脸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好看”等内容可知,作者在回忆老街的同时,也是在回忆过去的日子,回忆家乡的生活,“老街”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2】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结合第二、三、四段“童年时,夏日里,我总是独自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焦灼的阳光下,绿荫摇曳出的微风吹过草地”“每当这时,我总是盼望着屋外响起喧闹声,那是各种好玩、好吃的东西吸引孩子们

发出的嬉闹声,穿过街巷的喧嚣,让我顿时兴奋起来”等内容可概括:夏日里坐在桌前,看窗外阳光、草地,盼望屋外的喧闹声。

(2)结合第五、六、七段“伴着蒸腾的热气,一口咬进泛着金黄的地瓜,烤出的香气一下子冲进等待已久的味蕾,咀嚼中,留下久久挥散不去的余香”“嗅着熟悉的味道,伴着冬日里即将落山的暖阳,享受着独有的时光,那种满足徜徉在内心深处”等内容可概括:初冬时节,在老街溜达,围着小烤炉吃烤地瓜,在落日的暖阳中享受独有的时光。

【3】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词语赏析思路:本义——语境义——效果——感情。“冲进”是快速猛烈进入的意思,这里指烤出的地瓜的香气快速猛烈地进入等待已久的味蕾里,这个词用来形容烤出地瓜的香气,它生动细致地写出了烤地瓜的香气浓郁,进而表现作者吃烤地瓜时的愉悦、满足之情。

(2)修辞赏析思路:手法判断——分析——效果——感情。结合“街市的路面依然那样光亮,如同镜面”可知,把街市路面比成镜面,可判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镜面”的特点是光亮、平滑,结合喻体可知,将街市的路面比作镜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街路面的平滑、光亮的特点,从喻体中也能看出作者对老街的无比喜爱、赞美之情。

【4】

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

(1)结构作用。结尾段的“那天晚上,我又梦见了那条熟悉的街市”和题目“老街”、开头“不管隔了多久、离了多远,我总会回忆起家乡

的那条街市”相照应,故结构上结尾的“梦”中的内容照应了题目、前文,总结了全文,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2)内容作用。结合“那天晚上,我又梦见了那条熟悉的街市,穿梭于熙攘的人中,像我当时一样大的孩子们,在街上跑着、嬉闹着,他们的笑脸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好看……”可知,作者做梦梦到家乡老街,老街上那些情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通过做梦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点明了文章中心。同时梦中回忆幼时家乡的情景,运用省略号,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言虽尽而意无穷。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①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②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驾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

“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

【1】“受他降伏”指的是_______。

A.二将军宫门镇鬼 B.小圣施威降大圣 C.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2】根据两段文字,分析悟空这一形象前后各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3】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请再写出有关孙悟空的两个故事名称:_____,____。

【答案】

【1】B

【2】前:不服输,性子急。后:机智灵活,细心周到。

【3】 大闹天宫 三借芭蕉扇 三打白骨精等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西游记》内容的理解。

“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这句中“显圣”指二郎神,再根据第①段可知,“曾受他降伏”指的是“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一回事;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的了解,并分析出人物

性格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注意取经前和取经过程中孙悟空性格的改变。

根据“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可知在他从前是一个不服输,性子急的人;根据“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可知他现在是一个机智灵活,细心周到的人。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名著的文学常识、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忆。必要时可以写读后感来强化识记重要的内容。

《西游记》中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故事是大闹天空,和孙悟空有关的故事情节有很多,例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等等。

作文

请以“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范文:

留在心中的那份感动

事已过去两年了,但至今回想起来仍感动不已。

那年,我读小学四年级。有一次,班上组织春游,每个同学5元钱,40个同学就是200元钱,这钱由班长统一收取。我们的班长是个女孩子,扎着两个羊角辫,很可爱的。可是那天,她却哭鼻子了。她把收来的钱放在自己的课桌抽屉里,做完课间操回来后,钱却没影了。班长的父亲是附近的矿工,母亲没有工作,家庭不太富裕,丢失的200元钱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她把鼻子都哭歪了。

班上的几位任课老师都赶来了,问了问情况,语文老师说:“这明摆着,是班上的学生干的,就几分钟嘛。”体育老师说:“行了,各位同学都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我们一个个搜查。”

体育老师这样一说,其他几个老师都附和着说,只有这样了。

同学们都不作声,气氛很紧张。这时,我们的数学老师,一个瘦瘦的老头子,把手一举说:“不行,不能搜!”他说得很有力,声音很大。他对其他老师说,这事由我来处理,我保证把钱回来。

数学老师说着,转身从讲台下拿出粉笔盒,倒出粉笔。他的手变得很灵巧,上下翻折着,不一会儿,粉笔盒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纸屋,还留下一个小窗户。数学老师举起小纸屋说:“同学们,这可是一个会生钱的小纸屋,现在,你们每个人在教室里停留一会儿,用你们的手摸一下小屋的窗户,我相信失踪的钱就会飞回来。”

随后,我们从教室走出去,再一个个单独走进来。等到全班同学都走过了,数学老师自信地拿起小纸屋,果真,从窗户里掏出了一沓钱,数一数,200元钱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同学们欢呼起来,紧张的气氛一扫而空。当然,钱是谁拿的我们无从知道,也不必知道。至于钱是

怎么来的,不外乎两个答案,一个是那位同学知道错了,把钱交了出来,也可能是数学老师自己把钱放进去的。不管怎样,拿钱的那同学都会感激老师的。

数学老师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动,我把它珍藏在心中一辈子。

【解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在生活中,给自己留下印象,令人难以忘怀的东西很多,补填题目的内容可从多角度来思考,可以是情感的,如:感恩、感动、思念等;可以是对生活的理解,如:回忆、温暖、甜美等;可以是自然的风景,也可以是人生的风景……可以补题的内容很多,但关键是在“留在心中”,要把事件叙述完整,并且写出给自己所带来的影响与启迪。

二、选材和立意。写作时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素材,叙写一个感人的故事,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可以写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写别人的事情,可以写一件事情,也可以写几种,写几种时,可采用小题目引领的方式,可能为文章增加加分点。写作时可以写成记叙文,写留在心中的情感时,要充分调动感官,细节描写一定要到位,这篇文章能不能写成功,细节描写的到位是一个关键因素。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很多遇见,世间万物都是遇见。与自然遇见,也许就是一次诗意的旅程;与书籍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他人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灵的碰撞。当温暖遇见了寒冷,便有了雨;当春天遇见冬天,便有了岁月;当梅花遇见了寒冬,便有了生命的绽放……总有一次遇见,会让我们难以忘怀。

请以“遇见”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卷面书写整洁;④不得照抄题目中的文字材料。

【答案】范文:

遇见

有些歌,听着听着就厌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题记

我和她的初次相遇,多么美丽的意外。

六岁那年初春,身穿一袭白运动衫的我,与同样身着白衣衫的他相撞了。学校新发的书本散落一地,分不清是我的,还是她的。看着地上凌乱的书,一时间愣在原地,不知该如何是好,却见她已经开始捡拾地上的书了。与我一般大的她,为何能做得如此井井有条?我顿时羞愧难当,加入了捡书的行列……后来才知道,我和她是同班同学。

再遇见她,也是在初春。微风阵阵,细雨绵绵。路上人烟稀少,我和她又走得极慢,本是不该撞在起的,但老天似乎在刻意捉弄人,随着

“呯”地一声响起,“你没长眼睛呀!”一串略带愤怒的声音传入耳中,把神游太空的我拉回现实,弄清楚情况后,我满含歉意地向面前的女孩道了声“对不起”。

又猛地盯向她的脸庞,渐渐地,与记忆中她的脸庞重合。心中的激动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年与她一起嬉戏打闹的画面,一起玩布娃娃的场景,还有那些一起唱过的歌谣……嘴巴微张,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而她呢?只是嘴角勾了勾,语气平淡的说了声“好久不见”,这样的她,陌生得让我有些害怕,似乎刚刚脑中浮现的一幕幕只是我做的一个梦而已。心中的千言万语顿时卡在喉咙处,强忍住心中的不明滋味,学着她说了声“好久不见”。

与她分别后的我漫步在绵绵细雨中,耳边似乎响起她那句平淡的不带一起感情的“好久不见”,眼前似乎浮现出了她那张无比熟悉却又十分陌生的脸庞,眼眶中似乎有股热流喷洒而出……

再遇见,没有了儿时的天真烂漫;再遇见,没有了曾经的轻松愉悦;再遇见,没有了以前的无话不谈。余下的,只是对过往的无限怀念和对当下的无尽惆怅。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遇见”是动词,在写作的时候,确定“遇见”的对象很重要。遇见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想象世界里的。“遇见”并不是简单的接触,而是指令“我”心灵受到感染和震动的接触。也就是说,“遇见”给我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0:3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fanyi/41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章   内容   街市   作者   没有   老街   不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