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区分以及白银的功效


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lively什么意思)

《白银的区分》

银:英文名称silver 。由化学元素银(Ag)组成的贵金属,泽纯白,强金属光泽。化学性质稳定,但易与硫化合生成硫化银,致使银器表面变黑失。相对密度10.49。硬度2.5~3。熔点961.93℃。具强延展性(仅次于金),且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银是首饰行业惯用金属材料,银在工业上也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如常利用其良导电性制成各种精密仪器的电子元件和仪器等等。

一、925银

是指92.5%的银含量,含铜7.5%,在首饰上标注为S925。市面上大部分银饰是925银,做出来的首饰比较硬、很难二次加工,不能流通回收。

二、足银(S990)

虽然理论上含量100%才是纯银,但实际很难获得100%的纯度。含量达到99%的银也即纯银“99”在首饰上标注为足银或(S990)。99银的颜洁白,而且很软,可以二次加工,可以流通回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三、千足银(S999)

含量达到99.9%的银也称“千足银”在首饰上标注为千足银或(S999)可以二次加工,可以流通回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素银

即便是925银,仍然容易氧化,所以行业上一般会在925银外镀一层“金属铑”(行业上称白金),能够最大可能的延缓银在氧化或硫化情

况下变黄变黑的特性。行业上把没有外镀白金的925银称为“素银”,素银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氧化。现在市面上出售的925银有很大比例的产品为了降底成本,都是没有镀“白金”的素银。即时镀了一层,第一、起不到保健功效了,因为外层不是白银了;第二、一旦氧化很难保养。

五、泰银

泰银是一种仿古工艺的银饰品,大部分是把925银硫化后显现出“古银效果”的银饰,这种泰银又叫“乌银”。这是因为一般的银饰品容易变,将银硫化后就不会再变黄变黑,而且硫化后的银呈现一种原始古朴的效果,这种方法源于泰国,所以称为“泰银”。

其做法是在银首饰上把银、硫的混合物融化,并以玻璃质状态形成覆盖表层。乌银覆盖层疏松乌黑,与白银的光洁银白形成鲜明对比,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于经过了特殊的防旧处理,乌银首饰不仅长期不变,表面硬度也大大增强,别具一格的质感和泽,首饰显得粗犷而古朴。泰银饰品的这种处理工艺也叫做“烧兰”工艺处理,“烧兰”处理后的银饰透露出质朴的风格,彩哑光,显得旧旧的,带有古老的气息,受到时尚一族的喜爱。这些饰品大多沿用十三世纪末的朴实艺术手法,采用特别技艺提炼,以求得一种独特的泽与质感,其特殊的雕琢工艺和镶嵌技术,使每一件银制饰品都是别具异国情调的珍宝。泰银镶嵌的宝石以晶莹的乌金石、石榴石为主,红、黑是泰银镶嵌宝石的主调,在阳光下能闪出美丽的光芒。

泰银用来搭配套装、晚礼服也绝不会降低您的身份。即适合清秀的女

生,也适合追求唯美的女士及追求大方的男士佩戴。

六、藏银

过去传统上的藏银为30%银加上70%的铜,但即便是这样含银量较低传统工艺的“藏银”,现在市场上也已见不到了,大多以完全白铜替代。

现代市场上的藏银首饰一般不含银的成分,是白铜(铜镍合金)的雅称,已经没人说得清楚其含银量了。现在,“藏银”这个词已经彻底蜕变为一种商业用语,甚至有的商人还会将那些价格极为低廉的锡铝等合金制品也称作“藏银”或“土银”,这种“藏银”或“土银”时间长了就会变黑,而且用擦银布也擦不亮。

七、苗银

苗银是云贵两省苗族制作的银饰品的统称,其主要成分并非纯银,是白铜、镍合金,表面镀银,银含量很低,不到20%,所以一般价格比较低。苗银主要产于贵州黔东南一带,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总产量约占国内苗银的七成以上。另外三成的苗银制品在云南,云南一带的苗银材质使用黄铜或紫铜,以模具制作为主。区别苗银的品质是看镀银的厚薄程度,当然老银另当别论。

苗银的做旧。有些苗银首饰看起来带有黑印记,这些黑印记是苗族师傅在做银饰最后一步的时候,,为了让上面的花纹看起来更立体一些,专门用蜡烛熏黑的,这样看起来更有质感,花纹也更漂亮一些。所以刚佩戴的时候,手上可能会染有黑痕。

《白银的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保健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银能杀菌消炎、排毒养生、延年益寿、长期使用,可以起到加速新陈代,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可见经常佩戴银饰品,对健康有百益而无一害。

功效一:鉴毒

茶马古道是连接国内外传统的运输通道,也是经济文化的交流通道,如果大家对茶马古道的历史足够了解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商队,除了带着各种商品外,必定还会携带几件银制餐具,比如银碗、银壶等等。茶马古道沿途大多是迹罕至的山区、丛林、商队携带物资走在路上,自然免不了招来强盗土匪的觊觎,有不少劫匪为了夺走商队物资,常在其必经之路的水源中下毒,想将商队毒倒后劫走货物,商人们为了性命和财产的安全,每人都携带几件银具,到水源之后先以银餐具盛水检验,确认无毒才取水饮马做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银具是商人出门必备的,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维系着生命财产的安全。

功效二:消炎

从古至今,爱美的女性都喜欢穿耳洞,穿过耳洞的人都知道,如果刚穿的耳洞上戴上一对铁耳环,百分之百要发炎,而戴上银耳环,不但不会发炎,而且伤口愈合得很快,这说明了一点,银有很强的消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在抗生素发现之前,炎症是致命的,是轻微的外伤,都会因处理不当而夺去人的生命。据文献记载,在中国古

代的战场上,有的受伤将士一时不到药,就把随身携带的银子打成银片,覆盖在伤口上,不但能够防止伤口感染,而且还能加快伤口的愈合

功效三:杀菌

当一个人生病了,不外乎有两种原因,也就是内因和外因。因内指的是身体自身代谢失调,引起疾病,例如糖尿病、侏儒症等等;外因则是由于外界的影响或有害微生物感染而导致疾病,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现代医学证实:银可以杀死所有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真疫屏障)。银离子对胃炎、疟疾、寄生虫感受、牛皮癣、眼部、耳部及口腔感染、酵母菌感染均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内服或外用,银的使用是现代医学的奇迹,一种抗生毒平均能杀死6种致病生物菌,而银能杀死650种,并能有效控制顽抗菌株。极少量的银就能消灭大量的致病生物体,在实验室里,我们尚没有发现哪一种病菌在银片上存活超过6分钟。银在败血症、风湿热、淋病、关节炎、白喉、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方面,效果显著,对于烧伤和其它外伤的,也具有非常显著地疗效。所有抗生素正在经受着细菌感染的重重否定,尤其在医院,人们发现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有时甚至会改变原本的结构,使抗生素对其失去作用,加大抗生素剂量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因为高浓度的药剂对人体本身也会产危害,而且全使细菌产生更强的抗药性。目前来说,唯一的两全之策要安全健康,便是银,银对目前所知的几乎所有细菌和胞外病毒都能产生抑制作用,银离子对人体无害,而且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功效四:防腐保鲜

我国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喜欢用银器盛放食物,使食物长时间保持新鲜美味。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客人来到草原上,草原民族接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就是敬上银碗盛的马奶酒。银碗不但是一种高贵纯洁的象征,表示最高的礼遇,而且还有防腐保鲜的作用,因为马奶放在普通碗里,几天之后就会变质,然而盛放在银碗里的马奶却能长时间保持鲜美醇香,1个月都不会变质。

功效五:去湿

去湿指的就的是祛风湿、除湿热。例如中医疗法中的针灸,所用的就是银针。

例如:四川盆地,由于地形的原因,气候比较潮湿。因为银器的去除风湿的作用,因此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很喜欢佩戴银饰品。在四川的凉山地区,当地的彝族有个偏方,人们生病的时候,煮一个鸡蛋,趁热剥掉蛋壳,然后把蛋黄挖掉,放一块银在里面,用热毛巾包住鸡蛋,在病人的太阳穴、两只手碗内侧以及肚剂眼上来回滚动,鸡蛋凉了以后,把里面的银拿出来,可以看到银表面已经变黑,说明它把病人体内的湿气吸出来了。

功效六:净化水质

银离子能够杀灭细菌,净化水质,有人曾做过实验,用一只铁桶和一只银桶同时装上自来水,敞开放路上一个月,铁桶中剩下的是半桶绿的浑水,银桶中剩下的却是半桶清澈的自来水。用银制品的酒杯喝酒,由于银离子和酒精的调和作用,可以让酒喝起来更香醇。在

古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银可以用来内服,也可以外用。外用即用银针进行针灸,以及用银片覆盖伤口防止感染。内服则是将烧红的银块放在水中,待水凉了以后把水喝下,对肠胃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戴银饰品的好处:

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戴银饰品对人体有很多的好外,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强健身体的功效。古人有这样一句话“身戴白银,健康富贵永相随”。在医学上,银比黄金对人体的健康要高得多,国内个很多医学家都认为银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公元前,古人就知道银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防止感染,防止细菌生长。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银具有“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的功效,古代的医学家,比如扁鹊、孙思邈、李时珍,他们在外出时常戴上个银戒指,就像我们的弹簧戒,必要时可以当作银会,用来治病救人。

《本草纲目》上讲的除邪气,必不是指什么妖魔鬼怪,而是指风邪入侵,比如风湿,以及体内的热毒。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4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fanyi/362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感染   细菌   功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