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LetterstoaYoungPoet


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播报俄罗斯乌克兰)

读书随笔:LetterstoaYoungPoet

by Rainer Maria Rilke,英文版里尔克的《给年轻诗人的十封信》,书信体散文册子,以对一个年轻诗人的回信为载体,展现一个伟大而独特的人,对于我们共同生活世界的洞察与建议。一个绝佳的体会英文之美的散文小册子,当然,也是一个创作技巧的经验之谈。不知道是里尔克本人的强悍,还是英文本身的缘故,这个十封短信让人感觉分量极沉。

第一封信说的是里尔克对于为什么要写和如何开始写的看法。对于创作而言,千万不要向外探求,最重要的是,在夜间最安静的时候,问自己为什么要写。用的是what bids you to write,注意那个bid。那个bid你的东西,是不是源自心底深处的东西,是不是不写出来你宁愿死去的东西。深入地探究自己,那些非写不可的理由和要素,得到确定的答案之后,再用这些理由来重构自己的生活架构。接着就可以深入到本质(nature)层面,就像世界上第一个人一样,尝试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到的。不过一开始不要写情诗,因为这种体裁太常见,有太多强大和优秀的先例会限制住你,而是尝试着从你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开始。用你所能用到的一切意象和词汇来描述你最熟悉的东西,悲伤、欲望、过去的想法、信念等等。

这个时候往往你就会发现自己非常缺乏素材,这正是你过去的观念和生活架构的错误,你没有用一个文学或诗人的眼光来看待丰富的生活所致。即便是关在监狱里,也挡不住外界刺激进入你的感官。恢复到童年时代那个已经沉没已久的知觉状态吧——他用的是sunken

sensation,向内发掘自己,孤独就会打开——loneliness is open up,沉浸到内心的世界里。诗就出来了。

任何好的艺术创作,一定是从必须的,不得不做的理由开始的。

第二封信谈到了两件事。第一是对于讽刺irony的使用,一定要有限度。不能时时处处、事事处处都在以讽刺的方式去评论或描述。讽刺只有在创造或者创作的时候才真有作用,除此之外,单纯为讽刺而讽刺没有任何意义。摆脱这种讽刺习惯的方法,就是多思考严肃和宏

大的事物,避免简单地从一个方面进行定论的方式。

第二是推荐给我们两本书,其一是圣经,其二是丹麦作家en的名著《Niels Lyhne》,国内好像译名是尼尔·律内。里尔克强调的是这两本书告诉了我们世界上的一切,爱是统治一切的力量。有个句子非常好,this love will run through the weave of your

becomin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reads of all among the

other threads of your experiences, disappointments and joys.(这份爱,将成为编制着你未来的的那些代表各种经历、失望、欢乐的纺线中,最重要的那些线头)

第三封信继续讲述学习和创作之道。里尔克指出,研读一份艺术作品,一定尽量避免沿用批判、美学的眼光来解读和看待,因为那都是一些僵化的结构,会产生诸多偏见。唯一能化解偏见的,把握公平的,就是爱。我们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完全源自自己内在生命力的直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判断。这种判断不可能从外部学来,也不可能很快就形成。运用一些耐心和自己内在的人性,那些想法就会逐步从晦暗不明、不可言说也不可被理解的状态中发生出来。这种状态没办法用时间来估计,一年内可能啥也没有,也可能十年内啥也没有。它只会出现在那些有着vast, quiet tranquility的人面前,as if eternity lay

before them。耐心就是一切。

里尔克认为,很多艺术家确实是living and writing in rut,艺术创作令人难以置信地与性经验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个性经验是广义上的性,并不是情。当这种rut真的变成了性欲驱动下的性行为(sexuality),人反而又失去了这种rut可能带来的创造力,因为在性行为下,只有男性,而没有人性,广义上的性变成了狭隘的性。在这种巨大动力的推动下,一些作家肯定摆脱不了形式上的某种矫揉造作,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些情感和思绪,burst out of him as if

from a mountain。

第四封信中的核心句就是,what matters is to live everything,

live the question for now。还是强调要耐心,并且学会与心中各种问题和困扰共存,重要的是亲身去生活去体验,是与问题一起生活,

而不是尽力去寻求答案。心中总要有一个locked room,等待而不是去追寻。谈到了physical desire,肉体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一种感觉经验,本来是用于集中人的注意力而非分散,而非用于刺激人精神上疲倦的部分,但人们对这种感官感受的滥用,丧失了人类对于世界整体认知的能力,那些简单至于纯粹的能力。一切的动植物的简单清楚而纯粹的美,本来就具有比快乐、忧愁,比欲望和拒斥有着强大得多的力量。哪怕就是一抔泥土,张开我们的感官去感受其肥沃,感受它的湿度,也能察觉到地球那巨大的重力。创造性就是母性(maternity),母性首先是爱,对百千万亿生灵,过去的未来的,的容纳与体察,其次才是创造,赋予形式。要进入这个境界,孤独solitude是必然的,if what is close is far, the the space round you

is wide indeed and among the stars。不过,孤独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相反,你仍然要爱、宽恕、善待所有无法理解无法看到你的周围的人。

第五封信是里尔克对罗马旅行的感受,与其它人感受相反,他只对这座城市感到无以复加的压迫和沉闷,一座巨大的遗迹和博物馆。那些经历了数百代人崇拜的遗迹已经没有了任何美感与价值。唯一让他感受到生机和美的,却是在庞大遗迹水渠中流淌的水。新鲜的水,流过两千年前的水渠。

第六封信是解读孤独。要发掘inmost resource势必要“离索居”,集中全幅注意力的需要,要求我们不要浪费精力在与其他人交流和解释之上。在孤寂中体会那个最高的存在,最高的整体。我们与那个him不是主客体关系,最高的存在包含着我们,就像我们并非特指个别的我自己,我们也同时是我们已经逝去的祖先的一部分。我们就像蜜蜂从诸多花朵中采集出蜜来一般,从诸多经历,创造,痛苦和快乐中,构造出这个最高的存在。我们建造了他却不认识他,就像我们的祖先也不认识我们一样。

第七封信讨论如何使用孤独作为一种工具。在里尔克看来,从创作的广阔层面来讲,孤独是一种有利的工具,用于确保人在剖析事物时的carmly和judiciously的状态——中庸或者中观之道吧。生存,

生活和广义上的爱,本来是一件非常严肃和要命的事情,需要拿出全副精神去面对。不过,人的本性里总是喜欢那些轻而易举的事,因此,现代社会也发明出了一套通过消遣、琐碎、割裂等方式,来为大众提供成本低廉、毫无风险的生活——也就是所谓风俗习惯。这种习惯的力量极其强大,无孔不入地编织出了我们生活的罗网,不断地生成和扩大——这让我想起了《楞伽经》里所说的无穷尽的因果关系网。死亡与爱是最重要又是最麻烦的两件事,里尔克说,这两件事sealed in

a packet and hand on without opening it,就这么代代相传。如何摆脱这种既定的成见,就是孤独的作用,一点点地摒除,一点点地解开,一点点地下沉。里尔克甚至细腻到,认为检视和解读自己作品的好方法是让别人手抄自己的作品,再拿来读。

第八封信探讨了悲伤。里尔克认为一定要敏感和认真对待悲伤的时刻,悲伤的时刻是人情绪泛滥之时,而情绪泛滥之时则是那些从外部强压进入我们心灵的各种非自我的欲望、偏见对我们的控制最薄弱的时刻,就像诸多重叠齿轮不同方向旋转时,所有齿孔对齐的一瞬一般。这个时候的心灵,最能感受到本质,最能感受到来自最里层自我的呈现和发生(emerge),can penetrate into us and be our fate。人们普遍不能接受悲伤以及悲观,就像他们无法接受孤独一样,就像中世纪的人只相信眼前的太阳升起和落下,不知道是他们跟随地球在旋转一样。对于人们来说,the future is fixed, but we move around

in infinite space——未来好像是确定的,但是要记住,我们可以漂浮在一个几乎无限大的宇宙之中啊!(这里跟量子力学都合拍了)

拒绝或忽略悲伤、孤独和沉重的思索,让人们丧失了感知上的敏锐,丧失了原本具有的非理性思考可达到的或者可解释的感受力——人们把这种原本源自自身的敏锐感受力,错误地归结为神灵、灵魂世界的事,以为它们离我们的经验和日常生活太远。

每个人都有一件屋子(room),只不过没人知道这间屋子的大小、形状,所以每个人都偏安于这个屋子特定的角落,自己熟悉的角落,对于周围处于昏暗模糊中的一切自然地感觉到恐惧。里尔克用爱伦坡小说中地牢里的囚者来说明,非要鼓起几乎与赴死无异的勇气,才去

摸索出整个地牢的状况,似乎到处都是陷阱和吃人的恶魔。对于人类而言,完全不必如此。我们有上百万年对自然适应的历史,世界对于人类而言并不是充满恶意的,关键还是我们得突破既定牢笼——社会习俗的,文化技术的,制度规范的,做好能接受一切皆有可能发生的准备——如果是深渊,就拥抱深渊,如果是险恶,那就热爱险恶。谁知道那条dragon不会突然间变成princess呢?也许恶龙就是在等待我们展现自己的勇气与潇洒呢?

想通了这一节,就明白在悲伤、孤独、痛苦甚至是疾病的时候,耐心和平和是最为重要的素养——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体验,至于目的是什么,只有在平和的心境中才会慢慢体现,千万不要试图迫使自己去研究或者解决,或者下结论。——里尔克特别指出了一点,也是十八年前我当辅导员时达成的认识,绝不要轻易把心理的、行为的问题道德化处理,那样常常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当然,现实的政治教育没有这份耐心,只会快刀斩乱麻地划分清楚黑白两道。

第九封信可以看做一段小结,里尔克列出了几条重要的建议:一是生活本身是对的,不论发生了什么,所以耐心和忍受很重要,等待结果的呈现;二是不要相信片面的情感,即只认可你某一方面的情感,那只会扭曲你;三是所有让你能脱离迄今为止的舒适位置的事,都是好的;四是能让你血流加速的事,也是好的(当然,或医疗方面除外);五是保持怀疑,但一定是建设性的、能创造新知识的怀疑,保持质疑,测试,争论,分析,批判,这都是我们最好的思考工具,相反,顺从、赞扬、追捧,倒是最不用动脑子的事,也是最安全舒适的事——这可能是大家都崇尚正能量的原因吧。

经过这么一番随笔总结,才发现原文中的诸多细节和传神之处,根本无法转译出来。也许是英文原文给的震撼吧,读完这十封信,连续作了两三个神秘意象的梦。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2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fanyi/340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世界   生活   感受   没有   讽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