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性格特质3


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帜组词)

70后

一、纯真与燥动并存——70后的性格特质

作为“”前后出生的一代,非常年代决定了70后的精神世界存在很多空白,零分也能读大学造就了更多的白纸脑袋。伟人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圆。然而,一张白纸同样也可以兼容并包甚至藏污纳垢。好在那个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并没有被一些乱七八糟的思潮所腐蚀。如果说多少有些小资情调的话,那就是所谓的新潮诗歌与言情小说等在作崇。

曾经无数遍地听着“为了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现在开始”的美丽女声,手上一丝不苟地做着眼保健操,心里想着将来如何保卫祖国。曾经兴奋地搬着板凳去看正反两面都能看到人影的露天电影,读关于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人为主要题材的连环画。尽管这些都曾让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但看得太多精神世界有时也难免空虚。当一些更加新鲜的东西呈现在面前时,我们脑袋中的那张白纸便被画满了痕迹。课堂上一边听着几何老师在不厌其烦地讲着晦涩难懂的梯形中位线定理,一边在课桌下面读着汪国真的诗或琼瑶的小说。汪国真的现代诗如一缕春风让年轻的我们心潮澎湃;琼瑶的言情小说也常常让同龄小女生泪流满面。当然,还有更加纯而又纯的思绪,那就是曾一度在我们手中传阅过的《平凡的世界》、老式收音机播送的广播连续剧《人生》等。孙少平、高加林等人的生活与情感经历,让我们的心头洋溢着莫名的感动。这大概都可以算作是70一代纯真性格形成的原因吧。

说到70后一代性格中的燥动一面,自然也是有其深刻背景的。红经典题材的电影虽然总能催人振奋,但黑白银幕的视觉冲击力和千篇一律故事情节的感染力,却不足以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尤其是当《少林寺》这种武打题材的“彩宽银幕”故事片(80后、90后也许不会琢磨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出现在我们眼前以后。看过三遍以下《少林寺》这部影片的,我想都不应属于典型意义上的70后。李连杰扮演的“觉远”形象让无数的70后顶礼膜拜,背着书包离家出走,奔赴少林寺舞刀弄,成了相当一部分70后那时的最大梦想。

当然造成70后燥动性格的还不止于此。牛仔裤、红裙子,都曾经让60后或50后的长辈对我们嗤之以鼻。那时的牛仔裤还不怎么打补丁,红裙子也是上不低胸下不超短的款式。即便如此,70后在他们的眼中,还是被打上了叛逆者的烙印。而且,在长辈眼中更加让他们受不了的是,我们对刚刚进入内陆的港台流行歌曲的痴迷。那时的70后被称为追星族,类似于现在的FANS吧。谭永麟、罗大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流行歌曲让70一代如醉如痴。歌曲中的情啊爱啊什么的,应该也可以算作70后燥动性格的催化剂吧。

二、不堪重负的中间一代——70后的生存现状

首先,从家庭结构看,70后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一代。有人说,你这是什么奇谈怪论,哪一代人不是上有老下有小。我想说的是,70后的一代是承载社会责任最重的一代。之所以这样说,尽管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使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普遍出现,那还是80年代以后的事。也就是说70

后的一代,恰恰是兄弟妹最多的一代。因为人口多,每个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财富都是最小化的。时至今日,70后一代多半组成了自己的家庭。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又要无奈地首批接受老龄化社会的考验。基于此,才会得出70后是承载社会责任最彻底一代的结论。

其次,从教育状况看,70后是享受准义务教育的尴尬一代。当70后开始自己的学生时代时,突然发现上学开始收学费了。虽然不多,但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比,仍然可以称得上负担。当70一上大学,以为自己幸运躲过了80后、90后的高额学费负担时,他们突然又发现,自己却赶上了教育产业化的浪潮。虽然起初还有自费、公费之分,然而好景不长,后70后(特指75年以后读大学的70后)基本上都被教育产业化一网打尽。与读大学或当解放军就可以衣食无忧的60后、50后相比,70后在教育上再次没赶上步点。更要命的是,下一代沉重的读书负担,对70后又构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理威胁。

第三,从社会地位看,70后目前是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边缘一代。作为之后改革开放之前出生的一代,70后既没赶上“上山下乡”,也没赶上“下海经商”。没有经历过洗礼的他们社会阅历相对缺乏,处世哲学也相对单纯。所以他们至今尚不能接过50后甚至60后的,还没能顺利成长为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中坚一代。而当他们有独立行为能力以后,70后又错过了催生暴发户的“下海”潮。于是,70后既无社会资源又没有经济资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从消费观念看,70后是传统心理与超前消费交织着的矛盾一代。让70后郁闷的,还不止于社会资源与经济资源的缺失。当刚工作的70后看着高高在上的领导或资历较高的同事,一个个拿到了不用花一个子就能得到的新房钥匙时,他们心里在嫉妒的同时一定峁足了劲要活出点人样来。然而现实再次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98年以后参加工作的被取消福利分房资格。事实上很多前70后(75年之前出生的70后)虽然在98年以前工作,但根据论资排辈的福利分房潜规则,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与住房这个目前所能看到的最大福利擦肩而过。更加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赶上了房地产市场的全面升温。全国大多数城市房价的扶摇直上,让70后一时间不知所措。

此外,对于超前消费观念,受父辈传统的积蓄心理影响,他们通常会有意识地控制大手大脚的冲动而攒一些钱。面对汽车等各种现代化高科技产品诱惑时,他们却又每每蠢蠢欲动。但与光脚不怕穿鞋的80后、90后相比,70后的超前消费心理又总是被打了大大的折扣,他们首要考虑的是借款与贷款的偿还能力。

三、浮躁与迷惘同在——70后的未来展望

与60后比较带来的失落、与80后比较带来的不屑,使70后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惘。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也在70后中间迷漫与扩散着。高校等教育科研机构中充斥着的成王败寇的治学之风,在不断强化着70后的这种浮躁。教学科研中没有技术含量的模仿与抄袭,学历积累中不知疲倦地盲目“跟进”,一方面制造了大量的学术垃圾,另一方面也让高校涌现了博士满天飞的“壮观”景象。学术机构之外的70后同样没有闲着。对物质现状不满铤而走险炒股,结果被看不懂的股市牢牢套住;对住房条件不甘心全力以赴炒房,却又被宏观调控的房产政策弄得骑虎难下。如没头苍蝇一般的70后,为他们的浮躁与冲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瞻前顾后的比较同样让70后的心理充满了矛盾。既看源不肯撒手的做派,

又看不起80后光怪陆离的成名方式。想“广积粮”可又对未来没有信心,想超前消费却又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撑。下岗失业所带来的潜在危机意识、住房汽车所催生的超前消费意识,都莫名其妙地交织在一起。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以及依附于这种心理的各种举动,也让70一代对自己的未来继续迷惘与彷徨着。不惯60后掌握社会资

70后

70后是“80后”一词的派生词,字面意思指在1970年1月1日到197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这是一代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只是这代人的个性特征并不象80后一代那么明显,而更像60年代人的特征。现在很多年青写手都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1975年往后来的小伙子们和大姑娘们,大器早成,不是写书出了名,就是演戏、唱歌出了名。这种现象就叫“70后写作”或者“70后现象”。70后作家是当今文坛最具冲击力最有激情的一股文学力量。不过,广义的70后不仅仅包括了文学的范围,明星、运动员,还包含了普通出生在1970年代的人。

目录

简介

最新解释

时代特征

共性特点

趣谈尴尬

老歌回忆

编辑本段简介

相对于“80后”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一代名词,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而言。“70后”的概念最先是在诗歌界兴起的,主要指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体。由于经历年代、社会状况等的

不同,以及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主流思想宣传的不同,70年代出生的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有相对明显的区别,对“70后”的定义也逐渐扩大为“公历1970年1月1日(农历己酉年十月二十二日)0:00至1979年12月31日(农历己未年十一月十四日)24:00(在注重农历生日的人中,也泛指农历庚戊年正月初一0:00至己未年腊月三十日24:00)期间出生的人”。

生活于批评之中,却学会了接受;

生活于嘲笑之中,却学会了害羞;

生活于敌意之中,却学会了宽恕;

生活于妒忌之中,却学会了羡慕;

生活于羞辱之中,却学会了尊重;

生活于贫穷之中,却学会了治富;

生活于冷漠之中,却学会了同情;

——70后已经走向成熟。

70后:受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大部分人注重理想,思想比较保守,并经历过贫穷时期,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改善生活状况、改变社会。他们属于比较务实、创造的体。但富裕后的部分人开始腐败,相信利益,喜欢用钱解决问题。

编辑本段最新解释

7

70后幸福的回忆

0后字面意思就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但是从网络文学的发展来看,70后是特指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具有各个行业的专业水平,但是社会并没有发展到能够接受他们的地步,是一个早到的阶层。这个阶层在几年内处在失业或者准失业状态。

70后的人继承了父辈们失去的社会价值,因为父辈们是被国家耽搁的那代人,10年动荡,读书读不成,做事受束缚,甚至说话都不能谈政治,但是70后不是这样的。潮州市湘桥区人郭瑞琳,1971年出生,现在居住在东莞,被誉为“打工作家”、“打工诗人”,编著出版《潮州掌故》等著

作近100部。所以70后这代人渴望成功,努力达到高点来弥补上代人所没能得到的价值体现。

如果说8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第一代人,那么70后就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只是这代人的个性特征并不象80后一代那么明显。[1]

编辑本段时代特征

这可能是发言中带有文艺腔的最后一代人,但随着描述者越来越多,声音必将越来越喧嚣,画面必将越来越多层,各种提问和回答必将泛滥到互相淹没,直到有新的一代人操着轻松的语调出现,删删减减,重新涂改这一切……最后他们消失。

70后 形象图示

生于70年代的人,曾经或正在经历30岁。他们把记忆留在平静的80年代,他们的人生加速度则始于混乱的90年代,2010年代是什么,一时还不太清楚。70年代出生的人的各方面的特征与80、90年代出生人有显著差异,所以常常被与60年代的人一起讨论。

这是第一代看着电视长大的中国人,有着集体面对9英寸黑白电视机的模糊记忆,有了电视,也就有了录像,港台录像片在许多单位的闭路电视中整宿播放。那时能搞来紧俏录像被视为有面子,有人搞来的是黄录像,因而被隔离审查。

这是第一代对港台文化具有免疫力的人,许多少年学会了黑帮的微笑,男生们摆脱自己的傻样,要感谢齐秦,随着他脆弱的音质,有人开始了早恋,以及失恋。港台文化兵分各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这是第一代跟着国产摇滚跺地板的人,地板还没有跺烂,崔健已经老了。在老崔最近的一次演唱会上,奔跑跳跃的是更多更年轻的面孔,看台上坐着的,心还在跳,腿可不听使唤了。

时间在流走,而空间在原地变着花样。30年,20年,10年前的生活,已经永远消失。但是他们都记得,人们曾经穿着局促的廉价西装,大学里张贴着禁止谈恋爱的通告,美术馆的人潮被声惊散,那时候,摇滚乐约等于迪斯科,笔记本指的就是一个本子,水煮鱼还没有问世,寸头像方砖一样被人顶着满街乱跑。

没有人能描述现在,因为现在时刻在变。没有人能描述将来,因为将来只是个变数。而对于过去的描述,渐渐多了起来,因为生于70年代的人,突然发现过去的一切开始变清晰,他们终于成为拥有阅历的一代人,不管这种阅历和前一代人相比有多么平淡,或是在后一代人看来还略显压抑,重要的是他们将要开始描述它,就像前一代人所做过的那样。

相对于更加多样化的大多数,这里只是选择了比较直观的几种职业和人生形态,作家、电影导演、网络剑客、建筑设计师、音乐人,他们身上有高度一致的东西,例如早晨一律不起床的作息时间,对上一代人生的无奈,和对后一代人的恐惧。他们似乎都是自我教育的模范,重视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时间都不够用,而且在内心里都想远离人。

这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一代人,他们已经习惯于以城市为中心看待一切,他们的观察视角更多来自书籍、影像、传媒和圈子,他们谈论时装、建筑、政治和八卦,但似乎时刻保持着怀疑主义的立场,他们像一个处于游离状态的阶层,既缺少后一代人那样轻松自如的生活本能,也不愿像前辈们那样胸怀集体使命感,与生俱来的压抑和对自由的诉求不离不弃,恰恰是这一代人的宿命。[1]

编辑本段共性特点

1.饿了不吃,忙完了再吃。

集体“解决”

2.对人最好的评价是闷骚。

3.鄙视办公室恋情。

4.周末的早晨从中午开始。

5.喜欢穿七匹狼或海澜之家的衣服。

6.唱K的时候只会乱吼---例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然后就拼命拉着别人喝酒,不让别人唱。

7.话题除了工作就是股票。

8.如果有笔记本,就会喜欢到公众场合用。

9.喜欢喝红酒,一般是长城牌红酒。

10.无论任何时候,看到有站着的领导,都马上让位给领导。

11.娶老婆都想娶处女。

12.喜欢写日记,日记本还是带锁的。

13.觉得每个日本人,美国人,台湾人都想攻打中国。

14.在家里就像块双面胶,在公婆和媳妇之间哪也摆不平,乖得像头绵羊。

15.有存款。

16.会把房子买到郊区,然后每天早上花一个多小时乘车去上班。

17.结交有背景有地位的人。

18.周末约客户去吃饭。

19.喝酒时喜欢和别人干杯。

20.家里进门要脱鞋。

21.喜欢问亲戚或朋友家的小孩,有没有女朋友。

22.五一,十一去旅游,然后会在各个景点门口拍下很多V字手势的照片。

23.喜欢吃饭时坐在老板旁边。

24.跟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喜欢话题说。

25.及时能做的很好,也认为自己做的一般。

26.碰到不开心的事就在家里“折磨”妻子,喝的人醉妻也碎。

27.经常骂宜家,经常去宜家。

28.拥有一种奇怪的固执。

29不喜欢喝酒,但每喝必醉。

30.喜欢喝醉之后谈理想。[2]

31.都有孩子或者已经结婚了

编辑本段趣谈尴尬

霍俊明《尴尬的一代》

尴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19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人的当,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

尴尬五: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车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二十年后,1980年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

尴尬九: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是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3]

(图片:图1[4]、图2[5]、图3[6]、图4[7]、图5[8])

编辑本段老歌回忆

70后听的歌曲是邓丽君、刘文正、李谷一的天下。邓丽君的名曲有: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小城故事、但愿人长久、何日君再来、甜

蜜蜜、夜来香、酒醉的探戈、在水一方、千言万语、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又见炊烟、恰似你的温柔、小村之恋、你怎么说、阿里山的姑娘、回娘家、美酒加咖啡等。刘文正则有:兰花草、三月里的小雨、纷纷飘坠的音符、如果、云且留住、雨中即景、迟到、秋蝉、梅兰梅兰我爱你、阿美阿美、外婆的澎湖湾、让我们看云去、乡间的小路、踏着夕阳归去、送你一朵勿忘我等。李谷一为:乡恋、知音、难忘今宵、浏阳河、妹妹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心中的玫瑰、刘海砍樵、补锅、洁白的羽毛寄深情、雁南飞、绒花、秋水伊人等。

那时广为流传的大陆老歌还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牧羊曲、太阳岛上、祝酒歌、请到天涯海角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梦驼铃、小螺号、金梭与银梭、敖包相会、康定情歌、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鼓浪屿之波、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北国之春、大海啊故乡、那就是我、一支难忘的歌、长江之歌、莫愁莫愁、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小草、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亮走我也走、小河淌水、彩云追月、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汗等。

那时广为流传的台湾校园民谣还有:童年、橄榄树、踏浪、赤足走在田埂上、垄上行、告别的年代、闪亮的日子、光阴的故事、你那好冷的小手、捉泥鳅、蜗牛与黄鹂鸟、校园的早晨、年轻人的心声、酒干倘卖无、恋曲1980、偶然、龙的传人等。

另有深深的海洋、友谊地久天长、船歌、哎哟妈妈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3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fanyi/28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喜欢   没有   生活   一代人   教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