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不礼貌与仪式维护人际交互中的道德秩序》评介


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overestimated)

礼貌、不礼貌与仪式:维护人际

交互中的道德秩序》评介"常熟理工学院吴珏""An

Introduction

to

and

Review

of

Politeness,

Impoliteness

and

Ritual:

Maintaining

the

Moral

Order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Daniel

Z.

Kadar.

2017.

Politeness

j

Impoliteness

and

Ritual:

Maintaining

the

Moral

Order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xx

+

262

pp.

ISBN

978

-

1

-

107

-

05218

-

5

Hardback.1

前言在经历了以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代表的第一波研究

和以艾伦(Eelen)的礼貌观为代表的第二波研究(钱永红,2014)后,礼貌理论研究如今

可以说进入了第三波发展阶段。以库尔佩珀(Culpeper)、霍夫(H

augh)、卡达尔

(KddE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试图克服前两波研究的种种缺陷,尝试从交互性和情境化

的角度探讨(不)礼貌现象的产生机制、评价体系与发展趋势,建立(不)礼貌研究的宏观

理论框架(Kadar

&

Haugh,2013;

Kadar,

2016)

o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礼貌研究专

家卡达尔教授的最新专著《礼貌、不礼貌与仪式:维护人际交互中的道德秩序》

(Politenes

!JmpolitenesandRitual(MaintainingtheMoralOrderinJnterpersonal"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陈新仁教授和该书作者Daniel

Z.

Kadar教授的悉心心导,特致谢忱!

""作者简介: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媒体话语分析#:******************。158

《礼貌、不礼貌与仪式:维护人际交互中的道德秩序》评介Interaction)便是第三波礼貌研究的又一力著。该书关注人际交互活动中的仪式实践

及由此触发的(不)礼貌现象,将社会学和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析视角结合起来,建立

了一个跨语言及跨文化的仪式-礼貌研究框架,开创了仪式和礼貌界面研究的先河。本

文将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及评价$2内容简介《礼貌、不礼貌与仪式:维护人际交互中的道德秩序》一书专注于仪式与礼貌的界面

研究,尝试从宏观上建立一个仪式实践活动中的礼貌分析框架。全书共有8章,第1章

“引论”介绍了写作目勺、相关术语、研究语料、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第8章“结论”总结

了全书内容并展望了未来研究前景;其余6章共分为两个部分,构成该书的主体。第一部分:仪式与(不)礼貌:基本关系。该部分重在厘清仪式与(不)礼貌间的基本

关系。第2章“仪式:定义、类型及关系角”首先从人际交互和语用视角讨论了仪式的

定义及主要特征,其次探讨了仪式的积极与消极关系功能,随后分析了仪式的不同类

型,指出仪式实践越个性化,其中的(不)礼貌则越模糊$第3章“仪式与礼貌研究”回顾了礼貌研究中有关仪式的重要文献,理清了规约与

仪式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不同语境中的仪式化(ritualisation)及(不)礼貌现象。作者

指出,尽管仪式化并未像规约化(conventionalisation)那样被充分研究,但仪式化与

(不)礼貌有着密切联系,值得学界关注并深入探讨。第4章“仪式行为与(不)礼貌评价:基本关系”基于升职/解雇这类机构仪式的个案

研究,深入分析了

(不)礼貌修饰(polite/impolite

fringing)

%仪式实践和(不)礼貌评价

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由于仪式的阈限属性(liminal

nature),仪式行为的(不)礼貌修

饰触发了人们对(不)道德的认知。然而,由于未考虑道德侵犯(moral

aggression)这个

因素,第一部分提出的尝试性分析框架(图2

-

1)还存在一定缺陷,因此作者在第二部McUicommcnts

&

metadiscoursesRelationally

instructive

effectRitual

action:

hmmally

dehnes/lranslorm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THTRD-PARTY卩ARTIC1PANTS&

OBSERVERSRelationally

destructive

effectMcUicommcnts

&

metadiscourses图2-1仪式、(不)礼貌及其交互关系(Kdddr,2017)159

外国语文研究(第9卷"2)分重点探讨道德侵犯并进-步优化仪式-礼貌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仪式、(不)礼貌及道德侵犯。这部分聚焦于两种仪式行为仮驳起哄者

(countering

the

heckler)和旁观者干预(bystander

intervention),着重分析仪式-礼貌

研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即⑴道德侵犯仪式行为双方表达利他主义及(不)礼貌的方

式)2)第三方参与者对道德侵犯仪式行为的评价方式。第5章“道德侵犯仪式行为”对反驳起哄者和旁观者干预这两种仪式行为进行了比

较研究,并提出了“社会压力”这一概念$作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道德是一个相对的

概念,元语用在道德侵犯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仪式行为各方对道德的理解各

不相同,从而导致其不同的行为;起哄者/犯错者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迫使其为了保护自

己的面子(或公众形象)而实施道德侵犯行为。第M章“仪式、侵犯及道德秩序的表达”是针对旁观者干预进行的一项个案研究,作

者发现,当犯错者与干预者间发生冲突时,后者更关注礼貌原则。第$章《仪式、责任及

道德秩序》也是一项个案研究,主要针对反驳起哄者这一仪式行为。通过对第三方参与

者的元语用分析,作者指出,道德侵犯行为双方有可能破坏或恢复道德秩序,而(不)礼

貌修饰则强化或削弱了这种破坏/恢复程度$至此,作者优化了第一部分提出的尝试性

研究框架,并最终展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全面的仪式-礼貌研究框架(图2-2)。Polite

evaluative

tendency;

perceptions

of

morality,

predominantly

positive

moralizing

metncominents/metadisc-oursesPolite

Iringing^'Decreasing

transgressionRehtionally

destructive

ritualMoral

aggressionImpolite

IrmgingRelationally

constructive

ritualImpolite

evaluative

tendency:

perceptions

of

immorality;

negative

moralizing

metacomments/metad

iscourses( M()

RAL

SANCTION

INCj)Utilisation

of

perceptions

of

altruism/cruelw

morality 9nd (iin)

politeness

cis

discursive

recourses,

there

is

a

potential

discrepancy

between

recipient

judgment

and tliird-party

moral

sanctioning

of

impolite fringing.图2-2道德侵犯仪式中(不)礼貌修饰的交互模式(Kdddr,2017)160

《礼貌、不礼貌与仪式:维护人际交互中的道德秩序》评介3简要评价该书是卡达尔教授继《礼貌新解+

(Kdddr,2013)和《交际中的人际关系仪式:内

仪式互动研究》(Kddd*2016)两部著作后对礼貌研究和仪式研究的最新成果及进一步

升华,其特和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创了仪式-礼貌界面研究的先河。语用学研究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已成为国

内外研究者的共识(陈新仁、余维,2008),该书则体现了礼貌研究和仪式研究更为宽广

的研究视野。作者将仪式研究与礼貌研究结合起来,既从语用学视角研究仪式,同时又

从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探讨礼貌,开创了仪式-礼貌界面研究的先

例,也体现了(不)礼貌现象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作者认为,本书所谈的“仪式”并不等同

于常规意义的“仪式”,它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互现象,与(不)礼貌之间有着复杂的关

系;想要准确把握礼貌与仪式的关系,并将仪式运用于礼貌研究,我们必须将礼貌行为

和评价机制置于仪式实践的情境中,而本书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则正是基于这种情境下

的交互关系;道德秩序越来越被认为是礼貌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范畴(Kdddr

&

Haugh,2013),而仪式中的道德秩序则能够为礼貌研究提供新的话语分析视角,对仪式

的关注拓宽了礼貌研究者对道德秩序的理解;本书还重点探讨了道德侵犯这一仪式行

为,将侵犯与不礼貌这两个研究话题结合起来,呈现了这一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从而为

建立一个可复制的、涵盖面更广的礼貌研究模式提供了可能性。第二,构建了仪式-礼貌研究的分析框架。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创建了一个仪

式-礼貌研究的简易分析模型(图2

-

1),简单梳理了由于不同仪式行为而导致的行为

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各自对(不)礼貌的评价与反思。在第二部分,作

者融入了道德侵犯这一仪式行为,从元语用和元话语角度对上述模型进行优化,并最终

形成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可复制的仪式-礼貌分析框架(图2-2)。仪式现象是众多

领域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包括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语用学、历史语用学,及商务和机构话

语研究领域等,该书所建立的仪式-礼貌分析框架可适用于上述领域对仪式现象的研

究。此外,该分析框架还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样可用于研究那些与仪式并不明显

相关的特定交互活动,因为该分析框架可以帮助人们从(不)礼貌角度更好地理解和分

析这些交互活动中道德秩序的缺失与重塑$第三,推动了礼貌研究的新进展。语用学中的礼貌研究经历了两波浪潮,第一波研

究以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代表,关注面子、礼貌原则和策

略,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二波研究则对前者提出了许多质疑与批评,下艾伦(Eelen)为

代表的学者们将礼貌研究置于话语层面,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许多创新,开始关注不礼161

外国语文研究(第9卷"2)貌现象并特另强调(不)礼貌研究中的交互异质性(interactional

idiosyncrasy),同时也

质疑宏观礼貌研究框架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礼貌研究进入了第三波发展阶段,学者

们并不否认异质性的存在与重要性,但更关注宏观层面的(不)礼貌,试图通过不同的研

究视角与方法创建一个更为宏观的礼貌研究模式,尝试从宏观上把握(不)礼貌的产生

机制、评价方法与发展趋势。该书正是第三波研究浪潮中的最新代表作,作者指出,前

两波研究的一个缺陷是过于强调礼貌的先验性和普遍性,而该书则建立了一个更为宏

观的、可操作性更强的礼貌研究模式,更注重研究不同语境、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中的

(不)礼貌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礼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第四,采用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语料。作者主要采用话语过程分析法

(discursive

approach)来研究各种仪式行为中的(不)礼貌现象。当代语用学研究注重

语用分析的过程化及语用现象的语境化过程,这种话语过程分析法为探究语言使用的

语境制约性和交际互动性提供了动态有效的分析路径与视角(冉永平、宫丽丽,2016);

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定量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多方位多角

度服务于仪式-礼貌分析模式的构建。除了研究方法外,该书的研究语料无论从规模还

是多样化程度上都是值得一提的$首先,该研究的语料类型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真实的

对话录音、和网络论坛文字记录、电影电视台词节选及文学作品选段等,既关

注口语交际,同时又没有忽视书面语交际。其次,研究语料的语种跨度也比较大,既包

括英语、匈牙利语等西方语言,也包含汉语、日语等东方语言。利奇(Leech,

2014)批评

了礼貌普遍原则的不普遍性,提出可以尝试性地建构一个针对不同文化的礼貌模式,为

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一个研究礼貌的基础。该书中跨语言的语料来来则能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作者实现这一目标,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全面探析仪式与礼貌的相互

关系。最后,该研究语料的交互性特征还体现在研究对象的反思性话语上,作者不仅关

注真实发生的交互活动,还特别留意交际者在这些交互活动之后的回访与反思,从主位

和客位两个视角来分析仪式与礼貌$第五,展现了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可读性强的写作特点。全书结构清楚、层次清

晰、论证严谨、举例详实、分析深入,便于读者阅读。例如,作者在第1章“引论”部分就

对几个重要术语,如“仪式”、“道德秩序”、“道德侵犯”和“(不)礼貌修饰”等进行了界定

和解释,从而为后文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又如,作者在全书开始部分提出了仪式-

礼貌研究的尝试性分析模式,之后在每个部分又都提出了新的概念和研究范畴,从而对

之前的分析模式不断改进和优化,最终形成了

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仪式-礼貌研究框

架。整个论证过程循序渐进又一气呵成,便于读者在不同阶段对仪式和礼貌研究进行

不同层次的解读。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该书所构建的仪式-礼貌分析框架的可适

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尽管作者认为该分析模式同样适用于除仪式之外的其他交互162

《礼貌、不礼貌与仪式:维护人际交互中的道德秩序》评介行为,但其具体操作和实际效果还有待商榷。因此,作者也提出,要验证该分析模式的

可适用性,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为丰富的实证性研究$其次,对(不)礼貌的

探索还可进一步深人作者侧重谈论(不)礼貌修饰对仪式实践中道德秩序的破坏或恢

复所起的作用,认为修饰本质上也属于(不)礼貌策略,但如果能对(不)礼貌修饰进行更

为详细的分类、描写和解读,则能更好地推动礼貌研究的纵深发展。再次,该书对语料

的选择与呈现还可进一步优化。虽然研究语料涉及英语、匈牙利语、汉语、日语等多种

语言,但作者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则侧重于使用英语和匈牙利语的语料,这样难免给读者

一种“厚此薄彼”的感觉,不利于对仪式-礼貌研究进行全面解读$最后,该书尚存有步

些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例如,作者自己也提出,仪式化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

题,但本书对它的讨论却有点浅尝辄止$如果从仪式化的历时角度出发,很多仪式行为

(如起哄)都能够得到更深入的解读。规约化是一个已经被广泛研究的语用概念,作者

相信,仪式化也应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所幸的是,有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出

了一定努力(如

Kadar

&

Ran,

2015)。总的来说,《礼貌、不礼貌与仪式:维护人际交互中的道德秩序》一书结合了仪式与

礼貌这两个重要研究领域,为仪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拓宽了礼貌研究的空

间,推动了礼貌研究的深入发展,必将成为第三波礼貌研究浪潮的催化剂。该书对仪

式%

(不)礼貌、道德秩序及道德侵犯等概念和现象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阐释,所建构的仪

式-礼貌分析框架能在语用学、社会学、社会心理语用学等相关领域起到-定的借鉴和

启示作用,能帮助这些领域的学者进行更深层次、更加全面的研究,因此值得研究者们

一读。参考文献[10

Kdddr,

D.

Z.

2016.

Relational

Rituals

and

Communication

:

Ritual

Interaction

in

Groups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

Kdddr,

D.

Z.

&

M.

Haugh.

2013.

Understanding

Politeness

[M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0

Kdddr,

D.

Z.

&

Y.

Ran.

2015.

Ritual

in

intercultural

contact:

A

case

study

of

heckling

[J0.

Journal

of

Pragmatics

,

77:

1

-

15.[40

Leech,

G.

2014.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jM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50陈新仁,余维200&语用学研究需要更更广的视野[0.中国外语,2):108-111.[60钱永红2014《礼貌新解》述评[0.现代外语!5):725-

728.[70冉永平,宫丽丽,2016.科技发展背景下语用学研究方法与议题的新变化[J0.中国外语,(6):37

-

4416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fanyi/197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礼貌   研究   仪式   分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