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7)


2023年12月19日发(作者:turn around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7)

(一) 1900年的欧洲

1870至1871年间,意大利和德意志统一,影响了欧洲的势力均衡状况。在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出现了六大强国:德意志、奥匈帝国、意大利、法国、俄国及英国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1. 民族主义(Nationalism)

(a) 从维也纳会议(1815)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接近一个世纪中,欧洲大致和平,虽然期间曾发生革命和地区战争,但战事规模小,能透过国际会议或谈判方式解决。後来由於民族国家崛起,国际关系日趋复杂。民族主义偏於狭隘方面发展,更加速了国际和平及社会秩序的破坏。

(b) 民族主义是一个国家人民希望管理自己的国家并保持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来自爱国主义(对祖国的热爱)。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始於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後。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是很高涨的。它最初以民族统一或独立为目标,但後来却发展为民族扩张和帝国主义。

(c)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发动的多次战争导致欧洲其他地区兴起民族主义。当被压迫的民族起来反抗拿破仑的统治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统一的意识便急剧发展,民族主义者的目标是争取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不会威胁世界和平,比利时和希腊的独立,均为明显的例子。

(d) 在十九世纪中期,民族主义以民族独立或民族统一为目标,例如皮德蒙领导的意大利统一运动和普鲁士所发动的德意志统一运动。

(e) 民族主义愈来愈浓厚,终於发展成一股极端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认为他们的国家永远是正确的,往往不愿为了欧洲整体利益而同意和平解决国际问题。同时,由於存在这种极端的民族感情,那些曾被打败的国家经常试图复仇,或收回已失去的土地。例:法国。

(f) 随着时间过去,民族主义和民族报复或对外扩张等同了。

(i) 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去了阿尔萨斯.洛林两省份,法国人的民族性情变质了。法国的民族主义者除了希望领土扩张之外,还意味着民族报复。

(ii) 十九世纪後期,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致力争取本国的光荣利益,甚至不惜诉诸战争。例如在德意志的统一运动中,普鲁士的军事成功地在德意志民族中产生了高度的民族热诚。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积极扩军,在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人不满足於民族独立和繁荣,他们希望透过任何可行的方法以建立海外帝国和世界领导地位。

(iii) 在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人不仅为民族独立而奋斗,他们更希望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家。俄国也利用泛斯拉夫主义为藉口,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导致1877年的俄土战争。

(g) 这些由民族主义引发的战争,加深了各国间的不和。每次战争後签订的条约,往往使战败国不满,也使战胜国的野心更膨涨。二十世纪开始,民族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因此,领土扩张成为了欧洲列强的外交政策主题。就这样,民族主义已发展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

(h) 二十世纪初,欧洲列强的民族主义反映在下列的目标上:

1. 英国:希望巩固海外市场(如中国)、攫取殖民地(如埃及)、保卫往印度的航道(故要控制地中海)、维持英国的海军优势及维持欧陆的势力均衡(如防止德或俄在欧陆建立霸权)。

2. 德国:希望向英国的工业及商业优势挑战、树立德国在中欧及东南欧的霸权(即泛德意志主义)、占领殖民地(如摩洛哥)、建立强大的海陆军、及防止法国复仇(故德国与强国结盟)。

3. 法国:处心积累地要报复1870-71年的战败、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及攫取亚非殖民地。

4. 俄国:积极推行泛斯拉夫主义,对巴尔干半岛充满野心。

5. 奥匈帝国:积极向巴尔干扩张,因而与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冲突。

6. 意大利:欲夺取殖民地以重建罗马帝国的光荣。

7. 巴尔干各国:最初力图摆脱土耳其的统治,争取独立,後来则向邻国侵略(如大塞尔维亚运动),甚至互相残杀(如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i) 上述各国的民族主义导致下列四桩历史事件:1.大塞尔维亚运动、2.泛斯拉夫运动、3.泛德意志/日耳曼运动和4.法国对德国的报复心态。上列事件互相激荡,遂使欧洲(特别是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异常紧张。

2. 同盟政策

a. 俾斯麦的同盟政策

普法战争後,德法於1871年签订法兰克福条约,德取得阿尔萨斯.洛林,条约内容对法国非常苛刻。俾斯麦畏惧法国复兴,图谋报仇,故有此政策出现。因就事实而论,法国绝不敢与德国单独挑战,法国如欲报仇,必先与他国结盟,合力攻德;或遇德国与他国发生战争时,乘机袭击德国。因此,德国欲维持现状,一方面应设法使法国处於孤立地位,另一方面须努力调解国际纠纷,避免卷入漩涡,让法有攻击的机会。此为俾斯麦二十年外交政策的中心。

综观国际形势,列强对德均有好感。意大利不满法国的教皇,而德曾助意收复威尼西亚,德意友善为必然趋势。俄国皇室与德皇有亲戚之谊,1863年普鲁士表示愿意出兵助俄,讨伐波兰叛乱。1870年俄德密议,允许俄国破坏巴黎条约,於黑海之北岸,重建防御工程,故此德俄关系和洽。且俄为专制,法为共和,法俄同盟似不可能。至於英国,她当时於政治上采取「光荣孤立」政策,对於欧洲任何国家,皆不肯缔结同盟。

b. 三国同盟 (The Triple Alliance) 1882年

i. 三皇同盟 1872年

1872年9月,德奥俄三国君主在柏林缔结「三皇同盟」或称「三帝同盟」,相互协定军事防御,并同意遵守善意的中立及把战争地方化,以维持巴尔干的原况。

到了1878年,三皇同盟不能维持,因奥俄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意见不一,俄之南侵行动威胁近东,俾斯麦深感必须在奥俄之间选择其一,最後决定选择奥国,因奥势力较弱,易於受德影响。

ii. 两国同盟

1878年三帝同盟未有续约,德国开始作防范以应付俄国。1879年10月,两国(德奥)签订一秘密条约:两国同盟,为期五年但屡次延长,直迄至1918年时仍有效。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国之一方遭受俄国攻击时另一方全力协助,如遭受他国攻击时则至少遵守中立,如果他国是受俄国支援而进行攻击时,另一方亦应支持。

iii. 三国同盟的形成 (The Triple Alliance) 1882年

1882年5月,意大利因感到孤立和对1881年法国占领北非的突尼西亚的仇恨,而加入了德奥集团,於是两国同盟变为三国同盟。其主要内容是:如意受法攻击,则德奥两国加以援助;如果德受到攻击,则意加以援助;如缔约国之一方或两方遭受或卷入另外两国或更多国家的攻击或战争时,则未受攻击的一国或两国应加以援助;如缔约国之一方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则其他国家遵守友善中立。

iv. 孤立法国

俾斯麦不愿使俄国误解,遂於1881年6月再次与俄、奥交涉,成功地缔结一项正式而秘密的三帝同盟。内容包括:

1. 巴尔干半岛划分成两个势力范围,西巴尔干(波、黑)属奥国,东巴尔干(保加利亚)属俄国。

2. 三帝同意当巴尔干半岛上再有危机出现,互相谘询。

3. 若任何一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其他二帝答应保守中立。

但是因为奥俄在巴尔干的竞争日趋激烈,两国关系日坏,至1887年三帝同盟不能再续,但俾斯麦仍旧拉拢俄国,希望维持两国友谊。1887年6月俄德签订一项秘密条约,称为「再保条约」,其主要内容为:缔约国之一方如与第三者交战时,另一方遵守友善中立;双方致力於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况和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享有的优越地位。

v. 同盟制度的崩溃

1890年以後,俾斯麦利用结盟维持和平的政策终告失败。同盟制度的失败原因是:

1. 1889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决定不再与俄国续定「再保条约」,俾斯麦与他政见不同,於1890年被迫退休。由此以後,德俄关系日渐疏远。

2. 俄法关系日趋改善,德未能阻止。其时,俄国正需外资整顿军备,发展工业和完成西伯利亚铁路,法国见机予以财政缓助,以拉拢俄国,为以後两国的军事协约作出准备。

3. 泛斯拉夫运动令奥俄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益形对立。

4. 英国在外交上深感德国的威胁,决定结束过去的不结盟外交方式。

5. 意大利已对突尼西亚失去兴趣,反之希望得到法国的支持征服北非的黎波里,故此法意关系日见改善。

c. 三国协约 / 三国协商( The Triple Entente) 1907年

i. 法俄同盟 / 两国同盟 1894年

法俄关系在1890年代早期逐渐得到改善。其时,俄国正需外资来整顿军备,发展工业和完成西伯利亚铁路的庞大工程,法国见机不可失,即予以财政上的援助,藉以拉拢俄国。加之,俄法对三国同盟均感威胁,特别是德国在军事上的威胁,两国遂於1894年1月签订秘密条约「法俄同盟」,主要内容为如果法国遭受到德国或在德国支援下的意大利进攻,俄国竭力支持法国;假设俄国遭受到德国或在德国支援下的奥国的进攻,法国竭力支持俄国。

ii. 英法谅解 / 挚诚条约 1904年

1904年以前,英法本是在亚洲和非洲殖民竞争的老对头,特别是自从1882年两国为埃及和苏伊士运河更是交恶甚深,而1898年更因在非洲竞争而有法超达危机,後来法国放弃此部分,英法关系才有改善。另一方面,德国的海军和工业发展迅速,英国也感觉到素以自豪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军实力渐受威胁,而自从1901年爱德华七世执政後,对法较为友善。

英国当政者逐渐觉得光荣孤立并非善策,1902年英终於摆脱孤立,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及朝鲜独立,日本在朝鲜有特殊利益,如果缔约国的一方与第三国发生战争时,则另一方遵守中立;但如有他国参加战争时,则另一方亦加入战团。这个以维持远东现况的盟约减轻了英国在亚洲的负担,但也表明了英国的力量是不足以独力维持其世界性的利益。

而英国亦准备在欧洲谋求改善关系,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令英国在欧洲陷於孤立局面,为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英国亦须选择盟友。

1904年,英法两国达成谅解,签订挚诚协定。其主要内容是法国承认英国

在埃及的优越地位以换取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自由行动权。英法谅解使两国的海外竞争获得平息,虽则她们并未提及缔盟,但已建立了双方的合作基础。

iii. 英俄谅解 1907年

英俄於19世纪一直处於敌对关系。两国在土耳其帝国、波斯和中国等地竞争剧烈,但在20世纪开始,英俄关系得以改善。因1890年後,德国於土耳其取得经济、政治之特殊利益,英在近东之劲敌,遂在德而不在俄。自1902年英日同盟建立後,英国在远东得一盟国与俄抗衡;1905年俄国败於日本而俄国内又为革命所震撼,这使俄国对英国的威胁看来减缓了不少。

日俄战争结束後,英俄之间便展开谈判。此因双方均觉如果能达成谅解可有若干优点。俄国因财政困难,甚盼在伦敦和巴黎的国际金融市场获得借贷。俄国亦有感於如果与英国的关系不能获得改善亦有害於他们的对法关系。英国自然关心欧陆势力的均衡,认为英、法、俄合作可以遏止德国的扩张。同时,英国对於德国的海军发展甚觉惊心。

1907年,英俄终於达成谅解,双方解决了亚洲(波斯、阿富汗、西藏)之冲突。英俄在波斯、阿富汗划分势力范围;承认西藏为中国的领土;英俄皆不干涉藏人的内政。於是,英、法、俄三国携手,成立三国协约。

自此以後,欧洲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集团。而这种同盟制度是建立在恐惧与猜疑之上,盟约上仅有一旦战争爆发,缔约国应如何互相援助的规定,却没有如何以协调的行动来防止战争发生的办法。

同盟制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 列强以秘密方式结盟,各国间因此充满了恐惧和猜疑,致令危机产生时无法作出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法。

2. 盟约的主要内容是关乎战争对盟国的关系,因此加深了战争出现的机会,并导致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e.g. 1907年三国协约成立後,德即兴建9艘军舰而随後英又扩建18艘军舰。

因同盟政策的成立,关乎某一国的小争执都有可能导致战争,并且牵涉多个国家。故此,同盟制度的危机是会把地区性战争升级为世界大战。

最初盟约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例如规定如何互相援助,但1910年以後,同盟的性质改变了。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後,两国同盟修改成侵略性的内容,德国答允若奥国入侵塞尔维亚而俄国加入助塞,德即予奥国军事援助。结盟既成了侵略其他国家的工具,战争出现的危机当然也会增大。

iii.

3.

4.

5.

iv.

起初同盟政策是为了孤立法国,维持和平。但自从三国协约成立後,德国的安全受到威胁。德王威廉二世开始推行较激烈的外交政策以求打破协约国的联合,此举引致了1905-1914年间一连串的国际危机。

同盟的弱点

当发生利益冲突时,盟国亦未必能遵守盟约的承诺,此为盟约的弱点。

-1898年,意大利与法国停止了经济竞争而互签降低关税协定。1900年双方又就摩洛哥与的黎波里问题达成协议,结束了在地中海的争端。

-1902年,三国同盟又告续订,意大利继续承诺德国如受到法国攻击即予援助的义务,但与此同时,意大利与法国驻罗马大使交换信函表示意大利不会介入与法国作战的纠纷。由此可见三国同盟的弱点。

-三国协约亦同样不稳定。1908年英国拒绝支持俄国反对奥国吞并波斯尼亚的企图,1913年英国更与德奥合作阻止塞尔维亚(俄国盟友)占领阿尔巴尼亚。

3. 帝国主义和经济利益的冲突

i.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竞争使各国自陷困境。各国不仅要富强,而且要拥有殖民地。这使各国陷於世界性的冲突而危机四起。

列强在非洲之扩张导致关系恶化:

a. 法意关系

列强瓜分非洲以前,法国已占据了阿几利亚(1848年),阿几利亚之东:突尼西亚成为下一目标。1881年,法藉土人越境为由,派兵将突尼西亚占领,此举令意大利不满,因意大利对突尼西亚亦久有野心,故此在次年她加入了德奥集团而成了三国同盟,目的就是对付法国。到了1900年,法意在北非的冲突告一段落,法意并签订了秘密和约,意大利承认法在摩洛哥的利益,而法亦承认意在的黎波里的特殊地位。在法的支持下,意终在1902年合并了的黎波里及细兰尼加两省成为利比b.

亚。

英法关系

法国对北非的野心导致英法不和。首先埃及问题已令英法产生嫌隙,及後在苏丹更差点爆发战争。1898年发生「法起达危机」。当时法国占领埃属苏丹的法超达,该地位於尼罗河附近,对於维持英国在埃及的利益非常重要。两国的军队在此地相持不下,战争差点爆发,最後法国答应退让才解决。

「法超达危机」後,英法关系改善,终於成立了1904年的英法谅解,结束了英法在北非的对立。

英德关系

德国在1884-85年先後占领了多哥兰、喀麦隆和西南非,这与英国发生磨擦。1890年英德缔结黑耳郭兰条约,英承认了德国新扩张属地,而德则承认西干达、赞契巴和尼亚萨尼得为英之保护国。另外,英德在南非亦起磨擦。1850年代,英曾承认脱兰斯亚尔及奥兰基河殖民地的独立。及後因发现金及钻石,英在1896年再派军前往。最初,英受挫,而德王威廉二世却致电予波耳人,此行动令英人不满。在波耳战争中,德对波耳人表示同情,此举令英德关系进一步恶化。

此外,英国对德占据了太平洋岛屿—萨摩亚岛和新畿内亚非常不满,认为该行动对其殖民地澳洲的安全产生威胁;英更对德兴建柏林至巴格达的铁路计划不满,以其危害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及英国在波斯的利益。

德俄关系

德兴建铁路的计划亦令俄猜疑,因俄恐怕此举会阻碍了她在土耳其的扩张。

法德关系

法德在摩洛哥亦引起争端。德欲维持摩洛哥的独立,但法国对摩洛哥却大有野心。这终引致1905、1908及1911年之摩洛哥危机,而法德关系亦趋恶化。

经济与商业利益竞争

自从各国走上工业化的进程後,市场的争端以及各国竞相采取保护关税政策,遂使竞争趋向白热化。这种竞争因普遍存在於各国之间,但以英德两国特别激烈。

帝国主义和经济利益冲突,虽然是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其中 一个因素,但不应过份夸大其重要性,其他因素较此项更为重要。因为在1914年欧洲列强已能在和平的气氛下,完成领土的划分。但是,我们仍须c.

d.

e.

ii.

紧记因经济利益冲突而引致各国在政治上的对立,是不能忽视的。

4. 军备竞赛与和平运动

i.军备竞赛

随着国际局势的紧张与危机频仍,各国为谋自身安全,军备竞赛亦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海军方面,主要是英德之间的竞争。在1906年以後,德国的海军预算日益膨涨,与英竞造重级战舰:无畏舰。

在陆军方面,各国亦致力於扩充军力、延长服役时间及推行徵兵制。1894年,法俄同盟成立时,德国陆军由487,000人增至557,000人;当1904年英法谅解成立时,德陆军更增至605,000人。此後随着国际局势的紧张,军队数字亦日增,1910年时已为617,000人;1911年时为631,000人;1913年时更增至820,000人。

除德国外,其他各国亦大肆扩张军备。如法国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後,通过延长二年服役为三年的法律,军队数目亦日增。俄国的陆军也日扩,至1917年前已有1,800,000人。奥匈也大肆扩军,使一旦战争爆发时,可以动员150万左右的兵力。其他国家无不以扩军为务,只有英国未能行徵兵制,在1914年仍是募兵制,但致力於制造重级战舰。

军备竞赛的发展令国际形势日益紧张。而世界人士为了缓和国际局势,遂有和平运动的产生。

ii. 和平会议

第一次和平会议是由尼古拉二世邀请各国参加,在荷兰首都海牙开会。召开时间为1899年5月18日至7月29日。俄皇的目的是因为俄国在军备竞赛下,痛感财政困难乃谋此以求舒缓。此会议共有26个国家出席,但反应并不热烈。不过,该会也有若干成就:1.签订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协约,2.对战争法有若干规定(如禁用开花子弹以及善待战俘等)。会议对裁军或限制军备并没有任何协议,强迫仲裁亦未达成,但仍成功增设仲裁法院或称海牙法院。

第二次海牙会议原订於1904年10月由美国总统狄奥多.罗斯福召开。但因日、俄战争而延缓至1907年6月15日至10月18日举行。此次会议有44国参加,但在裁军问题上,虽然英国大声疾呼,德国则深恐英国是别有用心(缩减其海军发展)而大加反对,故未有任何成就。但对於战争法有若干进展,如规定在开火前必须经过正式的宣战,也规定了中立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届海牙会议亦拟订於1915年举行。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一切努力化为乌有。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4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fanyi/159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国   英国   德国   战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