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实验与协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意蕴


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巴啦啦小魔仙之甜心公主)

2021年第1期/总第9期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Vol.3,No.1,2021行动、实验与协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意蕴杨日飞【摘要】杜威教育哲学富有长久生命力的秘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行动中获得解放的创造精神;第二,在实验中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第三,在协作的生活方式中实现生长的民主精神。这三方面既是杜威教育哲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当代教育理论创新不能回避的核心价值主题。【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创造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中图分类号】 G40-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21)01-0133-09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直到今日,杜威教育哲学依然是教育史尤其是教育思想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教育界,一些学术组织、学术刊物和学者们会经常性地组织专门学术研讨会、刊发专题文章来纪念这位声名卓著的思想巨人。无论是开办学术研讨会还是刊发专题文章,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纪念这位思想巨人的范畴。在这些活动背后,有一种来自关注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驱力,即希望通过这种活动,通过研究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获得某种启发,更好地探讨和解决当前我们面对的教育难题。之所以要重视杜威的教育学说,是因为杜威是“教育世界的马克思”。马克思用他的理论和革命实践引领人类社会走上一条更加广阔而美好的社会发展道路,杜威则用他的理论全面深刻地阐释了教育的本质。非常有趣的是,杜威同马克思一样,在他们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都曾十分迷恋黑格尔的思想。青年马克思是青年黑格尔学派的领袖人物,而青年杜威则是黑格尔的忠实信徒。后来,两人都抛弃了黑格尔的抽象学说,努力构建以“行动”为核心旨在改造世界的理论。作为一名教育家,杜威创立了教育的民主主义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杜威的民主主义学说是“教育世界的共产主义”,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则是整个世界的“民主主义”。因此,尽管杜威的社会视野不如马克思广阔,但是他们所持的理想却同样崇高。正因为其崇高,杜威教育哲学对我们深入把握教育的本质至今仍有重要启示。后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Richard Rorty)曾这样评价杜威:“不少年来,每当我想到有些带有普通性的有益的话有必要说出来的时候,它似乎总像是对我曾经读到过的一些东西的响基金项目: 2020年度内蒙古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教育哲学合法性研究”(2020NDB077)。作者简介:杨日飞,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内蒙古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133

| 教育史研究 |

2021/1

a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应。我由此追溯下去,常常发现是被引回到了杜威那里。”家,杜威的教育哲学一定能够如罗蒂的评价那样,为我们思考和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带来启示。众所周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和陈鹤琴正是受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形成了革新当时中国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理念。研究陶行知和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人恐怕也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陶行知和陈鹤琴并没有迷失在杜威教育理论的琐细陈述中,而是跳出杜威的教育理论,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分析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创立了革新中国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活教育”理论。因此,超越杜威教育哲学理论的具象范畴,把握杜威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杜威教育哲学的价值,汲取教育智慧,而且对思考当代教育问题尤其是实现当前我国教育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抛弃对“确定性的寻求”,主张在行动中获得解放的创造精神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胡适曾指出:“杜威哲学的最大目的,只是怎样能使人类养成那种‘创造的智慧’(creative intelligence)。换句话说,杜威的哲学的最大目的是怎样能使b这是对杜威哲学较为准确的定位。人有创造的思想力。”杜威本人并没有直接地把创造的精神同自己的哲学理论一起进行表述,而是以其一贯谦逊、温和的方式把自己的哲学称为“进化的、文化的自然主义”。他十分推崇历史主义和文化有机论,尝试把理论与实践对立的形式主义哲学引向历史主义和文化有机论。在他看来,所谓历史主义“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并不凭着纯粹的理论的原则来解释一个事实或一个事件,而是凭着这个事实或事件与在它之先的事实或事件的关系来解释它。同时,也不是凭着某一个普遍的理性规范来制定它的好坏善恶,而是根据它自身引出的后果来对它作出判断”。通俗地讲,就是要以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避免犯绝对主义的错误。所谓文化有机论“就是将社会中的各种文化要素看成一个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生存有机整体,从中来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说明”。c通俗地讲,就是要系统地看待事物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避免犯孤立主义错误。历史主义与文化有机论结合在一起,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形成了连贯、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历史主义和文化有机论不仅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而且在价值取向上是实用主义的。它不满足于对问题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而是把人看作行动者,督促个人行动起来。因为人是问题的中心,是问题的推手,人类社会的任何问题与现象都是人的行动的产物,也只能通过人的行动加以解决和解释。因此,与其说历史主义和文化有机论是方法论,毋宁说它们是关于人作为行动者的价值论,因为它们描述的对象不是别的,而是在行动中的人以及只有通过行动来创造的人的精神。它们高度肯定了以行动为核心的人的解释、假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肯定了人作为历史和文化创造者的主体精神,这是杜威教育哲学的首要特征。以杜威的《哲学的改造》和《确定性的寻求》这两部著作为例,张国清对杜威有过这样的郭小平著:《杜威》,开明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9、15页。ac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页。b

134

| 行动、实验与协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意蕴 |评价:“在这些著作中,杜威提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应从静态的认识和观赏转向动态的创造和体验”,他批判传统哲学的静态思辨和保守主义,果断抛弃了对确定性的寻求,主张在行动中获得解放的创造精神,“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马克思当年提出的一个著名哲学观点的重叙,即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实质在于改造世界”。a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看到了人在行动中展现出来的改造现实的伟大力量和通过行动而获得解放的创造精神。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杜威认为:“哲学的改造既需救助人们,免其彷徨于贫乏而片面的经验和虚伪无能的理性间的歧路,也会解脱人类必须肩起的最重的智力负担。它毁坏了将善意的人们划为两大敌对营垒的分界。它允许那些尊重过去和既成制度的人们与兴趣在于建设一个更自由、更幸福的将来的人们彼此合作。……它可以使人尊重理性的要求而不至同时陷于b在杜威看来,当时美国人对超经验的权威的迷惑的崇拜,或现成事物的矫急的‘合理化’。”的存在困境是太过注重外在的东西,深藏在人性之内的本质力量得不到生长、展露,焦虑成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长此以往,将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比如,个人被社会刻画、分割,个人不到存在的价值而倍感焦虑,因焦虑而走向痛苦和绝望,最终导致自杀或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出现。所以,哲学的改造首先要打破一切文化的装饰,把人从作为表象的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使“那些属于自己个性内在的动力和源泉”得以复苏。正是在这本书里,杜威从哲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他的“经验”概念。他认为,在以往人们的观念中,经验是属于过去的、属于习惯的,是剥除了即时行动体验之后的、静态的反思与总结的成果,是机械而保守的。可是在他看来,经验是“解放的力量”,它“代表新,令我们抛弃过去的执著,示我们以新的事实和真理。信赖经验不产生崇尚习惯的热诚,而产生前进的“经验变成首先是做努力”。c与过去把经验定位于静态的“想”和“学”不同,在杜威这里,d ,是动态的,开放的。(doing)的事情”在《确定性的寻求》一书中,杜威力图在“超自然主义和绝望的无神论唯物主义之间寻一条中间道路”,最终成功地把“进化论自然主义和民主人本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创造性的、整合的世界观”。e杜威认为,在一个注定充满偶然性、非性的世界里,为了克服遭遇偶然性可能带来的危险,哲学家把寻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作为逃避危险、寻安全的手段,但它注定是一场失败的追寻,因为认知不可能带来绝对的确定,只有行动才是安全最可靠的保证。按照杜威的观点,一味地追求确定性导致精神的逃逸,人被迫从世界的行动者逃向失落的精神世界,人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勇气和力量,也失去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在与世界的关系上,人最终成为一个受动者。事实上,真正的认识必然是以行动为条件或伴随着行动过程而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唯一确定的因素不是别的,正是人自己。追求确定性,必然要把人置于静态的环境中,那里没有任何危险,也没有任何能够引起行动和认知发生的条件,人进入张国清著:《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罗蒂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4页。a

[美]杜威著,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54—55、50、46页。bcd

[美]斯蒂文·洛克菲勒著,赵秀福译:《杜威:宗教信仰与民主人本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9—e

460页。135

| 教育史研究 |

2021/1

虚无,进入意见主导的世界,人成为一头确确实实的“布里当的驴”。因此,确定性的寻求对个人是有害的,因为它会导致个人认识的静止不前;同时它对体生活也是有害的,因为追求确定会塑造权威,导致蒙昧,唯一确定的标准也是奴役的根源。在杜威看来,确定性是民主的敌人、自由的敌人和平等的敌人。杜威认为现代哲学应该是实用主义的,它有利于确证个人生活,不断向生活世界开放,指向未来的、开放的、有待验证的观念和实践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人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经验的占有者、创造者和改造者,每个人都能借助经验获得尽可能完美的发展。杜威认为:“当哲学不再是处理哲学家的问题的手段,而成为一种由哲学家完善的、用以a这实际上是杜威对传统哲学疾患的诊治。也解决人的问题方法的时候,哲学就回归了自身。”许在杜威看来,人们往往把哲学看作哲学家从现实生活中逃逸而暂时居留的蜗居之所,现在,杜威要拆掉这间房子,让逃逸的哲学家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抛弃传统哲学的确定性设想,在真实地面对世界的行动中把哲学还原为他们改造世界的工具。沃林高度评价了杜威关于哲学改造的思想,认为杜威哲学重新发现了哲学,发现了哲学的使命。杜威批判了哲学中的绝对主义,并把科学看作是实验性、假设性的探究,并认为应以科学观来塑造民主。b这是一种颠覆性的观念,它暗含的意思是人所面对的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未完成的宇宙,人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完成,永远不会有一个唯一的、确定的权威认识存在,除非我们回到“日动说”的古代社会,否则,就连宗教世界里唯一先知先能的上帝也没有了容身之所。这就涉及杜威教育哲学蕴含的其他两种精神: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二、批判静态文化知识观,倡导在实验中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自身具有完全独立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在其自身,这就导致人们往往为求知而求知,无法真正领悟知识的价值。这种旧的知识观决定了教育过程就是把教材内容尽力灌输到儿童的脑袋里,教育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然后考试,结果造就了“智识的贵族”,“养成服从古人的根性”,导致“学科的分离孤立”的局面。c现在,我们基本同意这样的观点,即知识固然重要,却无法与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方法的价值相比拟。因为后者不仅生产知识,同时也是推动观念革新、知识创新的动力。对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来说,知识充其量只是先于我们的一部分人的认知结果的总结,其价值必然以我们的存在、我们应对生活世界的种种挑战为前提。我们这些后来者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面对这些馈赠呢?是不带任何疑问地接受它吗?如果是这样,我们探索和创造力量该怎样体现呢?更为重要的是,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那些在先前的环境中发现的知识是否仍然能够在我们面对变动了的环境时发挥积极的、有效的指导作用呢?即使有效,我们该如何确证其有效性呢?所有这[美]斯蒂文·洛克菲勒著,赵秀福译:《杜威:宗教信仰与民主人本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6页。a

[美]罗伯特·威斯布鲁克著,王洪欣译:《杜威与美国民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1页。b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4—325页。c

136

| 行动、实验与协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意蕴 |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个人,指向个人如何积极应对生活世界的种种挑战这一终极性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威不仅要求个人能够突破传统限制,发挥其创造精神,而且要求个人能够解开对确定知识的崇拜情结,要有科学的精神,要善于通过实验获得真知。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观,它不仅在杜威的思想中得以体现,在马克思、波普尔、哈耶克等思想家的哲学思想中也贯穿着同样的信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观,而是一种文化观,一种将自然与文化、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观念。杜威认为:“知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人类积累的知识包括历史上的各种思想、发现和发明,都是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材料,前人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如果被用来解决当今的现a杜威强调经验的价值,但他并不是一个经验主义者,相实问题,它就变成被改造了的经验。”反,杜威反对经验主义。在1884年发表的《新心理学》一文中杜威指出:“新心理学之重要意b这实际上是杜义在于发动了方法论的革命,淘汰了感官论者倡导的内省法,倡导实验方法。”威从改造传统哲学目的论而生成的一种知识观——与发现知识、生产知识的方法具有同一性价值的新知识观。杜威告诫人们,任何人都无法逃离时代的文化背景。“我们从文化上传承下来的种种预设、偏见以及其混合体(confusions),为价值探究设定了无法逃避的语境。即使人们正在反叛其所处时代具有限制性的(constrictive)政治、宗教、道德、科学以及美学‘真理’,这一点依然是真的。”但是,这并不表示人们要无能为力地承受这种现状,恰恰相反,“文化之重构应该由个体发起”,并以个体对文化的理解来诠释其意义。以伦理学为例,其内部的“中心对立面,主要的并不是合理行为与习惯行为之间的对立;其核心的对立面是因循守旧的习惯与有意识地判断其价值的理智习惯之间的对立。……习惯据有(possess)我们,但我们大体上对其毫无察觉”。c因此,新知识观下的伦理学的核心目标是个体如何形成有意识地判断其价值的理智习惯。可以看出,杜威对知识的态度清晰可辨,他反对一切的“权威、模范、狂想与无知、偏见与激情……习惯于传统、纯粹的自私自利……习俗、外在的权威、暴力以及所谓的绝对理念和d,他想提醒我们,自然(包括天性、实际的生命活动及其环境)与文化同样重要,要想标准”汲取文化,保持人类文化上的高贵,就要守住最初创造文化的自然本性,了解理智、文化、知识的本质及其关系。与人类的具体生命活动相比,文化仅是人类存在的表象。如果文化不能变成个体的经验,不能与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那么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个人在观看一张陌生人的照片,我们和照片没有任何关系。可是一旦照片中的形象同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看似外在于我们的形象就成为属于我们的、与我们紧密相关的一部分了。关于经验与文化的关系,我们不清楚杜威是如何理解的,但据罗蒂说:“杜威在临去世前企图改写《经验与自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a

[美]罗伯特·威斯布鲁克著,王洪欣译:《杜威与美国民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5页。b

[美]斯蒂文·费什米尔著,徐鹏、马如俊译:《杜威与道德想象力:伦理学中的实用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c

年版,第15—16页。[美]詹姆士·坎贝尔著,杨柳新译:《理解杜威:自然与协作的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页。d

137

| 教育史研究 |

2021/1

a然》,将之更名为《自然与文化》。”杜威对自然与文化关系的论述表明,他试图“拆除分割天性与文化的壁垒,表明生物学冲b。“拆除分割天动得到社会生活的改变,既非本能冲动简简单单地胜过文化因素,亦非相反”性与文化的壁垒”,便能实现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汇通,实现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融合与汇通。从本质上讲,社会不单单是文化传承的产物,是一种“社会事实”,它也蕴含着丰富的可能性。因为社会不仅代表着文化,也代表着创造文化、享用文化的个人,用杜威的话说,“个c。从这一点来看,杜威试图打破自然与文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化的隔阂,打破个人与社会的隔阂,在肯定人的创造精神的基础上,希望人们能在实验中,通过不断的行动和反思拓展经验,生成新的认识,实现文化的不断改造与创新。文化的核心与其说是传承,不如说是人的探究精神的产物。如果说文化有其精神,那么任何一种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为在实验中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古今中外,凡实现文化持续创新的个人、社会乃至时代,概莫能外。同卢梭一样,杜威认为文化应丰富自然,而社会应丰富人的个性,社会制度就其本质来说是保卫人性、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成的。他说:“‘全部社会制度’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个人的能力。无论种族、性别、阶级和经济地位’,把‘每个人的可能性引导到最充分的状态’,并且让‘每个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成长’。”“我们的目标,即‘人的普遍的和全面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适宜人的环境来造就健全完整的人,这些人反过来又会维护这种健全的环境。”他d在这一点上,杜威又同马克思取得甚至断言:“解放个人以实现他们的潜能是生活的法则。”了惊人的一致。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e马克思对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论证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对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是对以人为本的社会和以人为本文化的论证。在这里,我们再一次领会到伟大心灵的相通之处。批判静态的文化知识观,倡导在实验中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这种转变凸显了人在一切关系中,包括个人与文化、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凸显了人在文化创造、知识发现与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这正是“儿童中心主义”的立论依据。三、反对形式论、完成论的民主观,坚信在协作的生活方式中实现生长的民主精神教育和民主的关系是杜威教育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显然,任何教育哲学归根到底都是政张国清著:《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罗蒂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9页。a

[美]斯蒂文·费什米尔著,徐鹏、马如俊译:《杜威与道德想象力:伦理学中的实用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b

年版,第33页。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c

[美]詹姆士·坎贝尔著,杨柳新译:《理解杜威:自然与协作的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175d

页。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e

138

| 行动、实验与协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意蕴 |治哲学,是对人的体性、文化性的思考。杜威多次谈到民主,并不停地为民主辩护。他认为,不存在确定的、唯一的民主制度,却存在民主的生活方式,只有民主的生活方式才能构建民主的社会,才能确保人的价值和尊严。真正的民主是由人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同时,他反对形式论、完成论的民主观,坚信在协作的生活方式中实现生长的民主精神是支撑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石。正是对民主概念的这种创造性的阐释,使杜威的民主概念成为迄今为止人们理解民主的一个里程碑。正是基于对民主的这种认识,杜威把教育看作建设民主的手段,把学校看作民主观念的孵化场。在中国演讲期间,杜威把民主认定为“交往的生活”。他认为,“自由和公开的交往,无私地追求和交互关系,促进相互利益的那种交往,是交往生活的本质因素”,真正的民主是“一个有个人发展机会,有自由交流感情、认知和思想的机会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自由参与设定它的目标和目的,每个人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充分和自愿做出贡献”。a也就是说,民主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但它并不是强调社会而否定个人价值的,把民主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恰恰是为了确保个人的自由和价值不受社会尤其是某种宣称已经完成了的民主的侵害。其理由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杜威反对把民主限定为政府形式的机械民主或假民主,认为民主必须是能够确保个人尊严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写道:“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个人的各种各样能力的解放”。b杜威终其一生没有改变对民主的这种信仰。面对人们经常把民主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错误认识,杜威指出:“民主较之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一种管理政府的方法,以及通过普选和被选出的职员来立法和处理政府行政的方c在《自由与文化》法要宽广得多。……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一书中,杜威甚至把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置于作为制度的民主之上,他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讨论来结论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还要明白:它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方d这与他在《今日世界中的民主与教育》式,这种生活方式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了道德的标准。”e一文中的观念是高度统一的:“归根到底,民主主义的问题是个人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在《创造性的民主——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一文中,杜威更加详尽地阐明了民主作为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含义,他指出:“民主的任务是不断地创造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人性的经验,f那就是人人得以分享,人人都能贡献的经验。”其次,杜威认为没有完成了的民主,任何宣称民主已经完成,个人无须继续努力的民主宣言都是假民主。民主是交往的生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不是静态的由社会赋予每个人的那种生活,而是由社会个体积极行动、主动创造的生活。人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人格尊严乃至人的肉身都不是生而就有的,它们无一不是人们积极行动、主动创张汝伦:《杜威在中国的命运》,《读书》2003年第7期。

a

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7页。b

[美]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4—45、34页。ce

[美]杜威著,傅统先译,《自由与文化》,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8页。d

涂纪亮编,涂纪亮译:《杜威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页。f

139

| 教育史研究 |

2021/1

造出来的。民主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权利去追求、创造生命可能性的条件。杜威不断地为民主辩护,因为他确信没有建设完成了的民主,每一代人都要不断努力去创造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真正的民主。民主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教育是实现它的唯一可能的也是必需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教育在本质上不只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而要变成“一种社会过程”“生活的过程”,学校则应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a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最大的威胁就是人们把它看成是静止的、可以传递的物。他说:“依我看来,关于民主主义的观念,我们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是把民主主义看成某种固定的东西,看成在观念上和在外部表现上是固定的东西”,“好像遗产一样可以传授的东西,好像可以支付和取用的一笔存款”,“没有生活方式站着不动或能够站着不动;它或者向前走,或者往后退,往后退的结果是死亡。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主义不能站着不动。如果它要继续存在,它亦应往前走,去适应当前的和即将到来的变化。如果它不往前走,如果它企图站着不动,它“知道每一世代应重新建立民主主义;就开始走上导引到灭亡的道路”。b我们必须吸取教训,知道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本质并不是可由某一人传给另一人或某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东西,而是要c。根据我们逐年参与的和逐年变化剧烈的社会生活之需要,去重新创造的东西”民主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需要根据生活需要重新创造的东西,等等,杜威对民主的阐释不仅丰富了民主的内涵,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正因为坚持生成论的民主观,杜威重新定义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直到今天,这些主张对我们研究学校教育问题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四、结语周国平曾经敏锐地指出:“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d笔者很是认同这个观点。同时,笔者还认为,我们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从事教育研究,如果只把阅读和思考的范围限制在教育作品中,研究具体的教育观念,而不去关注或解读决定或生产这些教育观念的哲学依据,那么,无论我们读多少这样的作品,长进总是有限的,我们最终仍然无法摆脱肤浅、琐细和平庸。就拿杜威来说,支撑其教育理论的依据并不来自教育,而是源于他对人生、社会问题的广泛而深刻的思考,源于他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准确判断,确切地说,支撑杜威教育理论大厦的是经由他之手而完善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是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赋予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永久的生命力。如果我们仅仅把视野放在杜威的教育论著上,而不去研读他的哲学论著,就容易把杜威的教育思想教条化。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a

[美]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0页。bc

周国平著:《周国平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d

140

| 行动、实验与协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意蕴 |杜威自己也说,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a这就难怪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学习杜威的教育理论,专门研读杜威的教育著作,很难成为一名出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而历史上,那些曾经跟随杜威学习的人,如陶行知、陈鹤琴和胡适却能够自成一家,其中缘由虽不能细致、确实地探究,却大可以肯定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的。正是把握了杜威在行动中获得解放的创造精神、在实验中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在协作的生活方式中实现生长的民主精神,陶行知才能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具象中走出来,创立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才能超越杜威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开辟了幼稚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才能理解并确信,无论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还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都绝对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翻版,而是根据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创造精神、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在系统考察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理论。它们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一母同胞的孪生兄弟。(责任编辑 曹周天)Action, Experiment and Cooperation: The Implication of Dewey’s Pragmatis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Yang RifeiAbstract: The secret of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s long-term vitali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creative spirit of liberation in action,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in experiment,

and the democratic spirit of growth in the cooperative way of life.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not only the

charm of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ut also the core value them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heory words: John Dewey; pragmatis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creative spirit; scientific spirit;

democratic spiritAbout the author: Yang Rifei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317页。a

141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2:2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fanyi/108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民主   哲学   文化   生活   社会   个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